◎何淑真(人本森林小學老師)
國語課這週談「蘇軾詞」。中場下課時,我坐到教室沙發上改作業,孩子們圍過來身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一個孩子說起以前的學校,一學期背二十首詩。每次一上課,全班就是先把二十首詩從頭到尾背一遍。
「那......背完不就下課了?」我狐疑的問。
「不會啦!背完才上課。大家就很努力的一直背啊背啊,背到最後一句全班超大聲的!」孩子一臉純真地說著。
我可以體會孩子們要「大聲」的心情!心底暗自嘆了口氣。
耳邊,孩子們正口沫橫飛地講述各種背詩經驗,腦海裡卻勾引出一段文字:「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註:出自毛詩序)
詩人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如今在小學課堂上,被當成「軍歌」似的反覆「大聲」,只差沒邊背、邊踢正步。詩的「嗟歎」、「詠歌」是被破壞殆盡了。我一下子變成了杞人,憂慮起孩子們會不會誤以為,剛才上蘇軾詞,只是為了......讓他們「背詩」?
學期初,一翻開康軒五下國語課本,我就遇見第十一課《湖光山色》。課文收錄兩首蘇軾的詩《飲湖上初晴後雨》和《題西林壁》。詩,總是最容易觸動人的文字!再往下讀:
課文先說作者「......蘇軾擅長多種文體:散文新穎豪放,詩的內容寬廣,風格多樣;詞的題材豐富,富有哲理。 ......」接著解釋兩首詩的字詞、翻譯整首詩,還體貼地加上賞析,點出《飲湖上初晴後雨》:「......以西施和西湖相提並論,極富巧思與創意。 ......」《題西林壁》則是:「......隱含了深刻的哲理:世間的人情世故必須從更多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才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 ......」我讀著讀著,跟著搖頭晃腦起來。
整體看來,課文沒有「錯」。等我搖頭晃腦完,卻搔著頭毛,在客廳轉來轉去,煩躁不已。
「新穎豪放」、「內容寬廣」、「富有哲理」、「極富巧思創意」,對孩子們來說,是「無感」的形容詞。孩子們無感於作者的「情動於中」,詩,就和「軍歌」沒兩樣,只是「字」罷了。無關乎「嗟歎」、「詠歌」,只要夠「大聲」!
我體會的蘇軾,和課文裡的這位,好像不是同一個人。印象中,他是個能哭能笑、能吃能喝、能批能判的漢子。不論新黨舊黨當朝,他永遠被掌權者討厭,幾乎終身被「完封」──貶謫!
孩子們第一次和蘇軾邂逅,要在哪一首詩?在腦海裡反覆斟酌後,我幫忙孩子們跟蘇軾相約,在〈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一開始,孩子們意興闌珊一如上課日常,等待著我發閱讀材料。我在白板上寫下「莫聽」兩字,請孩子們說說意思。一個孩子說:「啊就『不要聽』啊!」
我豎起大拇指。再請孩子們猜猜看,後面會接什麼句子。突然全班眼睛亮了起來,一個個小傢伙身體坐直了,興致勃勃地想看穿白板。
大靖先說:「莫聽莫看!」阿翰接著:「莫聽吵雜!」
「再猜猜看。如果後面是接聲音呢?」我說。
翎翎、小婕、阿翰、宥宥突然一窩蜂地說著:「鳥!」「蟬!」「蟲!」
我直接公布答案:「莫聽『穿林打葉聲』。」立刻追問:「什麼是穿林打葉聲?穿林打葉?」
「野獸!」「人!」孩子們亂猜。阿彥也胡亂說:「狼!熊!」他一邊說,一邊走到我面前,笑瞇瞇地:「如果你沒講在山上,我會想說是不是......」
「阿飄?!」我也笑咪咪接口,孩子們笑成一片。我篤定地回應:「確定不是阿飄!如果不是生物?還有什麼會穿林打葉?在山上。」
安兒慢慢地說:「風。」我說,很接近囉!
瑄瑄說:「雨!」
「沒錯!下雨了。」我高興地說:「詩人不直說『雨聲』,竟說成『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看著全班沒有流露半點疲態。我繼續寫第二句開頭兩字:「何妨」。
我先胡亂說個句子:「外面正在下雨,何妨先吃個便當。」
阿昫像是抓到了甚麼線索,又是一字一字地慢慢來:「為......什......麼......不......先......吃個便當,啊!是『為什麼不』!」說完,他嚴肅地盯著我。
「所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我等孩子們接著說。
「快逃雨!」大靖聲先奪人。全班都笑了!
「對!一般人的正常反應就是快躲雨嘛!」我也跟著笑。「但是,我們要多想一想,蘇軾是個『詩人』!詩人會做什麼?而且要跟第一句有呼應,跟聲音有關。」
大靖宛如詩人似地說著:「聆聽雨滴聲、風聲。」他想一想,又自言自語:
「不對啊!這樣跟第一句矛盾......」
安兒眼睛亮閃閃一轉,說:「聽自己的聲音!」
我豎起大拇指,寫下「吟嘯」。我解釋:「有的人在山頭喜歡吶喊,發出胸口的氣,那是『嘯』,發抒自己的聲音。啊~」我示範「嘯」聲後,繼續接著:「所以啊,詩人說的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後面還有一個事情喔!」寫下且徐行。
「下雨天,我們都想趕快跑走。詩人呢?」
「他想慢慢走!」孩子們說。
我點點頭:「他要『吟嘯且徐行』。」
「吼!真的是個『詩人』!」大靖若有所悟。
我笑瞇瞇地看著全班:「這個經驗其實你們也有哦!」說起上學期一起去茶莊,回程時,外邊傳來穿林打葉聲──下雨了。孩子們決定要穿雨衣、走路回森小。途中有孩子對著天空大喊:「這雨不大嘛!可以再大一點!」雨聲從滴滴答答瞬間轉成劈劈啪啪。我們哈哈大笑。孩子繼續仰頭對著天空吶喊:「還可以再大一點!」老天爺也不示弱,嘩啦嘩啦的把水往我們頭上倒。一夥人就這麼嘻嘻哈哈地,慢慢步行回森小,在狂瀉的大雨中。
孩子們回想著,眉笑眼開。一個孩子說起回到學校,他們還跑去玩溜滑梯,穿雨衣在大雨中溜。孩子說:「超好玩的!」
回憶完森小版的「吟嘯且徐行」,我請孩子們一一來唸唸看這兩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念的時候,要一邊努力想像詩人的心境。等一個個小蘇軾吟誦一輪後,下課休息十分鐘。
然後,小蘇軾們來到我身邊,說起以前學校裡,他們跟「詩」的「大聲」經驗。
「真的辛苦了!」我不捨地拍拍孩子的背。再一會兒,我輕輕地問:「那你們猜,我會不會要你們背詩?」
一張張驚疑的小臉,突然盯著我的眼睛。
(待續)
何淑真,〈森小的一堂國語課:蘇軾詞〈定風波〉〉(下)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