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峰的《台灣歷史的星辰》介紹,肝病研究先鋒宋瑞樓醫師、日治時代佛教改革家以及社會運動家林秋梧、白色恐怖時代中犧牲的泰雅族菁英林瑞昌和高一生、以及創立「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為台灣民主奮鬥的廖中山教授。(劉進興/[我們的台灣]主編)
◎李筱峰 / 台灣史學者,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著作包括《台灣史101問》、《解讀228》、《小瘋人生》等書約四十餘冊。
仲夏之夜,仰望台灣歷史的夜空,繁星點點,目不暇給。綜而觀之,有:
.美術家:倪蔣懷(1894.8.12)、黃土水(1895.7.3)、郭柏川(1901.7.21)、李石樵(1908.7.13)
.音樂家:鄧雨賢(1906.7.21)、馬水龍(1939.7.17)
.原住民受難領袖:林瑞昌(樂信·瓦旦1899.8.16)、高一生(吾雍雅達烏猶卡那1908.7.5)
.民主運動人士:李萬居(1901.7.22)、郭雨新(1908.8.24)、黃信介(1928.8.20)、廖中山(1934.7.30)
.文教人士:黃旺成(1888.7.19)、朱昭陽(1903.8)、曾天從(1910.7.24)
.文學作家:張深切(1904.8.19)、龍瑛宗(1911.8 .25)、呂赫若( 1914. 8. 25)、張彥勳(1925.8.14)
.名醫: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1870.8.2)、杜聰明(1893.8.25)、宋瑞樓(1917.8.6)、郭惠二(1934.8.31)
.宗教家:林秋梧(1903.8.15)、黃彰輝( 1914.8. 20)
篇幅所限,試擇其中五人,與讀友分享他們生命史中的吉光片羽。
宋瑞樓 (1917年8月6日—2013年5月26日)

「國內醫療環境、醫療品質變得這樣差,我應該切腹!」
「做自己愛做、能做的事,全力投入,做到最深、最徹底。」——宋瑞樓
有一次宋瑞樓醫師考問他的學生:「病人只有200元,坐慢車回家還要留30塊,只有170元可以看病,你怎麼決定病人要做哪些檢查?」宋瑞樓要讓學生體會照顧病人,不只了解病情,還有他的經濟狀況,替病人想。
台灣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面施打B肝疫苗的國家。台灣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發生率從原本五分之一人口感染率、自母體垂直感染每年約四萬名的肝炎新生兒降低到現今的每年僅數千名。這是誰的功勞?這是被譽為「台灣的肝病之父」、「消化系內視鏡之父」的中研院院士宋瑞樓醫師大力提倡的成果。
宋瑞樓是竹東出身的客家菁英,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他的研究論文「肝病檢驗方法」,經由他的日本教授推薦,送到九州大學審議,獲得博士學位。
1952年,宋瑞樓赴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進修消化系醫學,後再轉往杜克大學研究。1954年他完成台灣第一例人體胃部檢查。
傳統社會將肝病歸咎於勞累,宋瑞樓醫師的肝炎血清研究,界定B型肝炎體液傳染途徑,將「勞累」與「肝病」的必然關係脫鉤。他同時也將分食概念帶進肝病預防領域,現在我們盛行的衛生筷與公筷母匙,可以說來自宋瑞樓的提倡。
宋瑞樓的學生陳定信回憶說:「宋教授喜歡啟發學生,一旦犯錯或答案不適當,也不罵人,反而會怪自己,有位女同學曾被問哭了,老師就說不好意思,不是故意弄哭,但下次照樣問。」
宋瑞樓教授對台灣醫療的貢獻至深且鉅,2001年他獲頒第一屆總統科學獎;2011年,更獲第廿一屆醫療奉獻獎特殊醫療貢獻獎,那是國內醫學界最高榮譽。
宋瑞樓院士於2013年5月辭世,享年96歲。
林秋梧(證峰法師)(1903年8月15日—1934年10月10日)

出身貧寒的林秋梧就讀台北師範學校時,參加蔣渭水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於畢業前夕因抗日學潮遭退學。
他熱心參與文化協會的啟蒙運動,擔任「活動寫真班」(電影巡迴隊)辯士,在各鄉間小鎮巡迴放映社教電影,啟迪民智。
後入佛門,法號「證峰」,留學日本駒澤大學深造。林秋梧雖入禪門,但並非出世之徒,「普渡眾生」的感召,使他積極地從事佛教改革,掃除迷信,在1930年前後的台灣佛教界中,投下酵素,透過宗教運動,又回到社會運動的路上,他參加「台灣民眾黨」及其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等團體,並創刊旬刊《赤道報》。
林秋梧入世的宗教觀,從這首〈贈青年僧伽〉的七絕,可以窺見:
菩提一念證三千,
省識時潮最上禪。
體解如來無畏法,
願同弱少鬥強權。
林秋梧解釋「菩薩行」的意義說:
「菩薩行,就是以活於正信的自己為基底,而圖謀社會人群的幸福,無有所恐怖的行為吧!『自利利他』就是表示這樣行動的話。所以修菩薩行的,便是社會改革的前衛份子。他們的根本目標,在於建設地上的天堂、此土的西方,使一切人類(再而及於一切生物)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佛所謂極樂世界,就是描寫著這個快活的社會。」
為了建立這個快活的社會,林秋梧鼓勵大家:
「省識時潮,順應天人,鼓起四大弘願的大勇氣,站在四百萬大眾(當時的台灣人口)的前隊,把台灣島內有形無形一切的魑魅魍魎,消除盡淨的光明大路…怎能偏重來世的淨土,而忽略現實的台灣?」
林秋梧為宗教改革與社會運動,著書立說,然而1934年正值32歲黃金年華,林秋梧在一場結核病中,匆匆走完他短暫卻多彩的一生。
林瑞昌(1899年8月16日—1954年4月17日)與高一生(1908年7月5日—1954年4月17日)


林瑞昌(樂信‧瓦旦)是泰雅族領袖,台北醫專(今台大醫學院)畢業,日治時代被聘為台灣總督府評議員,是原住民族最具聲望的菁英;高一生(吾雍雅達烏猶卡那)鄒族領袖,台南師範畢業,擅長作曲,喜好哲學(人稱「阿里山上的尼采」),戰後出任阿里山鄉長。
台灣「光復後」,他們憧憬著新來的國民黨政府能比日本人善待原住民。林瑞昌說「光復台灣也應該光復我們的故鄉,否則光復祖國之喜何在?」
1949年11月,林瑞昌當選省參議員,是當時唯一的一名原住民代表。兩年後,又再度當選第一屆省議員。在省議會裡為原住民權益代言。
林瑞昌與高一生建議政府能歸還日本人沒收原住民的土地,並希望能讓原住民自治。不料1951年他們連同原住民其他菁英多人突遭國民黨當局誘捕,1954年4月17日林瑞昌、高一生與湯守仁等共6名原住民菁英以「叛亂罪」同遭槍決!
廖中山(1934年7月30日—1999年10月7日)

來自中國河南的廖中山教授,是所謂的「外省人」,但他立足台灣,決定落地生根。他自稱他是一位從「藍衛兵」慢慢覺醒過來的「台灣國民」。他說:「中國是我的生母,台灣是我的養母,我不希望我的生母欺負我的養母」,他結合許多落地生根的「外省人」,創立「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呼籲「在台灣建國的路上,『外省人』不該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