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長成一個跨性別〉提到跨性別者在學校可能因男女二分的制服、同學的嘲笑而出現生活中的不便,必須發展出各式「生存策略」。本篇將繼續從跨性別者的日常經驗探討:如何消弭對於跨性別的歧視,以及修改相關法制規定。
性別錯稱
許多跨性別者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被「叫錯」的經驗。例如跨男在就醫時,護理師叫號方式常會加上「小姐」的稱謂,使他不想在眾目睽睽之下站起來進入診間。如果跨男的伴侶正好陪同,常是伴侶站起來進診間,提醒護理師重新叫號;或是跨男必須與伴侶同時進診間,假裝自己是陪同伴侶就診,才不會顯得那麼尷尬。
有些時候,如果旁人從外型來判斷,常會以跨性別者喜歡的稱謂來稱呼他們,像我認識一位具跨女傾向的青少男,他小時候被認成「小妹妹」時就會很開心。然而,有些跨性別者沒有使用任何荷爾蒙或手術,只有外型打扮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結果反而在一開口說話時,對方立刻改口:「抱歉,是『先生』(或『小姐』)」,但這樣的改口對跨性別者來說反而是「錯稱」,讓他們要進一步說明:「其實我比較喜歡你原來對我的稱呼,不用抱歉也不用改正,因為『改正』後對我而言,反而是錯的」。
在醫院,也許直接叫號,或是直接叫名字,是比較友善的方式。在店家,也許中性地稱呼「這位貴賓」,也是可行的作法。因為,如果「稱謂」是為了禮貌或尊稱,為什麼要讓它成為不小心冒犯別人,讓別人不舒服的詞呢?
為了減少這類「性別錯稱」的經驗,台灣同志諮詢熱線設計了一款貼紙,包括「請叫我先生」、「請叫我小姐」、「叫名字就好」,其大小正好可以讓人貼在健保卡、身份證或學生證上。這可以減少許多日常中的尷尬,不論是對跨性別者或以為自己叫錯別人的民眾而言。高雄市民政局更與熱線合作,印製這款貼紙並放置於高雄所有行政區的區公所,讓更多民眾可以認識跨性別或自行使用。
性別友善廁所
在使用公廁時,跨性別者如果走進與他生理性別對應的廁所,常被認為「走錯廁所」,甚至可能被當成性騷擾嫌疑犯。
有些跨性別者希望能使用符合自己性別認同對應的廁所,如果能成功進出廁所而沒有遇到任何質疑,彷彿就是重要的成就──因為別人終於把他們認成自己想要的性別,沒有任何懷疑。
而有些跨性別者則會選擇無障礙廁所,因為它沒有標記任何性別,任何人進去使用都不奇怪,但缺點是可能排擠障礙者使用廁所的權利。因此,有些機構開始出現「性別友善廁所」,讓所有人都能使用。
然而,仔細檢視性別友善廁所,仍有些待改進之處。例如,有的廁所以布簾將小便斗區與隔間式廁所隔開,但如果布簾沒有拉到底,在洗手台區仍可瞥見男生如廁。有的廁所則是動線設計不良,從隔間式廁所一出來,就會面對小便斗區男生的側面或背影。這些都可以利用一些不佔空間的輕隔間,讓使用者更舒服。
此外,女生上廁所時間較男生長,但過往1:1式的設計常讓女廁大排長龍,後來因為性別平等的考量,讓許多地方將原本隔間式的男廁變成男女共用的廁所,以提高女廁的比例。我們也許可以想想,如果家中、餐廳的廁所都是隔間式,不會區分男女,為何我們在增蓋新的公廁時,不能讓每間廁所都是隔間式的獨立空間呢?這樣的隔間式廁所因為裡面就有洗手台,讓使用月亮杯或棉條的女性較方便,同時也因為沒有現行公廁隔間上下方的空隙,也減少被偷窺的風險。這才是方便所有人且增進安全的空間設計!
無術換證
當跨性別者想到戶政機關進行「性別變更登記」時,因內政部行政函示規定,當事人必須出具兩位精神科醫師的評估鑑定,且必須摘除原生性別生殖器官之性別重置手術,才能進行性別變更登記。
然而〈長成一個跨性別〉提到,跨性別在身體打造歷程時,由於個人對性別的定義、喜歡自己身體的樣子都不一樣,以及有人考量身體健康與經濟因素,因此不見得會做完所謂的「全套」手術。在行政院委託陳宜倩教授進行的《性別變更要件法制化及立法建議》報告中,即建議以當事人主體為中心,增設第三法定性別、在性別變更程序採「弱醫療模式」與「去病理化」的方式,以確保跨性別者的身體整全性、生育與性別自主決定等基本權利。
我在參與這項研究案的焦點團體時,發現跨性別群體中就存在著內部差異:例如有人非常希望自己的身份證件可以變更成明確的「男」或「女」,以符合自己認同與想要的性別;有人希望有「第三性別」、「非二元」或「其它」的選項;有人則希望像健保卡一樣沒有性別欄。
當時有位國中跨男學生提出很成熟的意見。他已在父母的支持下開始施打男性荷爾蒙,讓他不會有女性在青春期時的發育,學校也十分支持他。但他仍認為,有些老師會公開他的跨男身份(而不是像對待一般男學生一樣對待他),這類的特殊化是他不想要的。而他也進一步提問:如果醫療等相關研究中,生理性別仍是重要的變項時,如何兼顧研究中需要的性別統計,又能確保跨性別者的生活不受侷限?這些都是重要的細緻思考。
然而,「無術換證」的修法建議一出,在社會上引發討論,而且對於跨女的擔心似乎高於跨男。例如,有人擔心跨女是否會侵犯了女性空間──包括女廁、女宿、女湯、女性更衣室等,讓其它女性更不安全。然而,如同我在〈長成一個跨性別〉提到:廁所安全與否在於空間設計。以實際情況而言,廁所的偷窺者都已事先觀察過人流、動線,伺機躲藏於廁所中,如果偷窺者還扮裝,反而會讓自己很顯眼,不易順利逃離現場。
至於宿舍,也可以有不同的設計。像我在國外留學時,學生宿舍通常是男女混居同一層樓,大家會在共同的廚房空間相遇,但由於宿舍是個人一間且獨立衛浴的套房,因此即便混宿也不會有任何問題。國內現在有些較新的宿舍,即便不是套房,也已開放某些樓層是男女混宿,以供選擇。
而泡湯或更衣室這類需要赤身露體的空間,也可以有許多作法。例如,過去日本向來都是男女混湯,現在也還有一些地方提供男女混湯的選擇。在瑞典,許多健身中心或游泳池會貼上彩虹標幟或旗幟,提供性別友善的更衣空間。這些空間讓跨性別者、沒那麼介意看到異性身體,或介意被看到自己身體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目前的報告對於這些民間經營的空間,也是建議政府可採鼓勵措施,如具性別友善的商家或機構可以得到減稅優惠。
如果有些女性擔心自己可能被身體仍是生理男性的跨女侵犯,不妨可以想想,當這些自我認同為女性的跨女,卻被迫住在男生宿舍、待在男性更衣室,是否她心裡會覺得不安全或不自在?對於跨男而言,當他進入男性空間,也有可能像多年前的電影《男孩別哭》(改編自真實故事)的主角一樣,因為仍具有生理女性的身體,而在「被發現不是『真正』的男人」之後遭到侵犯。如何像前述思考性別友善廁所,讓男生也可以自在如廁,是我們在思考這類性別空間的設計與使用時,可以更加改善的。我們可以透過更細緻的設計,讓女生在這類空間覺得舒服,或是同時有不同選擇。
又例如,有人擔心跨性別者可能排擠性別保障名額,報告中也提到可以讓單一性別名額不低於1/3,同時思考含括LGBTQ+身份者,這是可以兼顧性別比例、同志與多元性別者的作法。
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多社會教育來認識跨性別。例如,高雄市政府會先安排局處人員參加認識多元性別的工作坊,思考該議題與自身業務相關之處,之後的同志業務會報就會更加順暢:局處人員會主動檢視業務表單有沒有在性別欄增設「其它」,檢視在職進修或給民眾的講座是否有認識多元性別的主題。與此類似,社區現在也有認識同志、多元性別、多元家庭的講座。在學校,若能對老師及家長進行相關教育,使老師有能力將多元性別融入教學,或邀請跨性別者到校分享生命故事,這些都是值得鼓勵的作法,同時也讓台灣不只透過修法,更透過教育來落實對所有人的尊重。
收錄於人本教育札記4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