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與義大利富商法庭爭女」,這樣的新聞標題看起來實在過於八點檔,吸引眾人獵奇眼光過來喝茶嗑瓜子,消磨幾分鐘的注意力後再搖搖頭,拋下句「清官難斷家務事」後便走。
廉價的報導只配廉價的觀看。
但更廉價的是,看完廉價報導後,就認為全局都看完了的自己。
初讀判決報導,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法官的判決相當有心─—希望小孩能夠善用混血兒的優勢、希望小孩能夠成為修復父母感情的橄欖枝,所以裁定讓小孩必須於寒暑假時前去義大利與爸爸相聚。夢很美,於是大多數人都忘了該有的問句──小孩到底願不願意?
小孩不願。
記者會的影片裡,小孩反覆提及「不想去」、「怕回不來」,即便是初次見面的人都能知道小孩在怕什麼。他怕又像上次那樣被爸爸留置在義大利回不來,怕再也見不到在台灣的媽媽、貓、同學、鄰居…既然陌生人都知道了,法官豈會不知?
小孩的害怕,法官當然是知道的,只是從判決書上不難看出,他認為那是媽媽影響了小孩,並不是小孩真正的意見。問題是,誰有能力評斷小孩的意見不是小孩真正的意見呢?同一隻影片裡,小孩反覆說著「如果可以當面跟法官講,就可以讓法官相信我」,這實在讓人鼻酸。小孩已經成熟到可以說出自己想要什麼、可以拒絕大人為自己做的安排,卻還沒能世故到明白,他的意見不被相信,不是因為沒有跟法官親身見面,而是這個社會本來就不把小孩的意見當作是意見。
法官的眼裡,小孩是橄欖枝,是修復關係的工具、是乘載兩國血液的優勢混血兒,若不好好善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許多網路鄉民也都這麼覺得,畢竟人家爸爸有錢、媽媽空姐,混血優勢,再過二十年肯定會感謝當年去了義大利的自己。然而那永遠是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卻忽略了,一個小孩如何不安地想著自己能否再回到台灣,母親不能跟著前去,法官、法院不保證他一定會回來,無人擔保他的不安,卻要他大年初一就飛去義大利。
法官告訴小孩:「他(法官)不能影響爸爸的生活。」
若你是那位小孩,你應該會想說:「為什麼他們就可以影響我的生活?」
追根究柢,人人生而平等,但有些人則比其他人更加平等。大人無意共謀,更是善意的期望將小孩作為橄欖枝互送來去,卻實質上成了將小孩聲音湮滅的共犯。
橄欖枝是不會說話的,禮物也是。但小孩會說,只是2023年的今日,還是沒人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