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教養,佇咧變啥魍

以人為本的教養,佇咧變啥魍
圖片提供: 呂培瑜
note.detail.update
2022-11-01
note.detail.writer
陳雅萍

◎陳雅萍(教育中心主任)

談到教養,人們常把我們主張的「以人為本」誤以為是「只以小孩為本」,而且從不打不罵延伸成「什麼都不能講,什麼都不能管,也不能有所期待…」。於是,有志調整親子關係的爸爸媽媽,常常舉步維艱,如履薄冰,深怕自己成為「不人本父母」。同時對於內心那股「委屈」「不平」,也不知如何擺放。好想要說一句「不玩了啦」。但看著有點萌芽的親子親密關係,又捨不得走回頭路。這路,該怎樣走下去呢?說幾個想法,請各位參考看看。

不是不能要求,而是不能強迫

我們認為「人」是具有發展潛能的主體,而這樣的主張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更顯重要。例如,我們主張讓孩子「學會自主」,而不是「讓孩子自主」,是讓孩子「發展能力」,而不是誰擁有「決定權」;自主,是不能強迫,不表示不能要求,爸媽要在這之間找到可以做的。強迫與要求之間存在著光譜,處於光譜上的並不是「事情」,而是「思考與討論」,因此,所謂「找到可以做的」並不是選擇哪件事情去要求孩子,而是,只要有思考有討論,都可以要求,其實,一旦有了思考與討論,就與要不要求無涉,它就是自主,儘管不是100%心甘情願,孩子決定帶著些許不情願去做,這依然是自主,是願意承擔的自主。對於孩子,我們絕不強迫,但永不放棄,這涉及對「人」的信心,包含對自己與孩子,信心也包括接納自己及孩子的做不到,我們不是什麼都可以辦到,而是辦不到時怎麼辦。

不是不要在乎,而是好好在乎

很多爸媽以為「開明」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期待,不要在乎。真是如此嗎?其實,爸媽對於所在乎的事很少好好思考過它的本質。舉例來說,爸媽希望孩子看到人要打招呼,因為這是基本禮貌,但這樣的說法是教條,並沒有說清楚背後的義理是什麼。禮貌應該是建立在想要與人親近、出自真誠問候,禮貌並不是虛偽、迎合、打發、討好,有了這樣的思考,爸媽對於打招呼或許就會感到很有在乎的必要,然後會認真地在乎。這時的在乎是出自於對「人」的理解,若非如此,這些在乎就變得毫無意義。

孩子應該配合父母

「人」處於群體生活中,一定需要彼此配合,很多時候,孩子必須配合大人的確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教會小孩配合父母的需求非常重要。教小孩配合父母的需求,是要說明父母何以有此需求,而不能把它講成「大道理」,例如,請小孩早上七點要準時出門去保姆家,是為了讓爸媽上班不遲到,而不能講成「準時是做人的重要原則」。希望小孩配合大人,必須是在根本上從體會小孩的處境著手,而不是要小孩體諒父母的難處。小孩像是一只皮包,被大人帶來帶去,寶貝得不得了(怕搞丟了、怕弄壞了…),片刻不得離身,但做為一只能夠思考的皮包,它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會去到哪裡,以及為什麼要去。大人覺得理所當然,早上出門,晚上睡覺,孩子可不這麼認為。

方法都要用在自己身上

我們總對爸媽說,所學到的那些跟小孩互動的方法,也要用在自己身上(通常這時候會得到滿頭問號的表情),「就是要聆聽自己、覺察自己生氣底下的感覺與需求、對自己好好說話…」。爸媽如果一味地努力對孩子聆聽和理解,很容易心生委屈,「都是我在理解別人,誰來理解我?」當我們將期待放在他人身上,結局除了落空還是落空,然而,看似需要別人,更根本的狀態卻是,我們是否理解自己?接納自己?人們常誤以為愛自己是另一套功夫,不同於愛小孩,那是因為對於愛自己只停留在消極的放鬆或耍廢,實則,積極地探究自己才是更深刻的愛自己,說到底,每個「人」都值得被好好對待~

當個真實的人

爸媽常以為在孩子面前,只能是父母,無法是真實的人,有著各種故事的人。有位爸爸因為兒子的理化成績不佳而傷腦筋,而其實爸爸自己小時候理化成績也很差,但關於這點,他並不想講,因為兒子一定會認為「反正爸爸是這付德性,我也沒什麼好努力的。」既然無助於解決問題,說那些就沒有意義。爸爸將親子之間互動的意義只放在能否解決眼前問題,真的非常可惜;我們可以想像,爸爸平時跟孩子的互動大多是催促與說教,然而,一旦跟孩子提起自己小時候,這是在與孩子分享他的人生、他的故事,這對於父子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這層意義不會只發生在兒子身上,更在爸爸的心裡。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人即目的,不是工具」,充分解釋何謂「以人為本」。父母不是執行任何理論(教條)的工具,孩子不是生來為了達成他人的期待,但,難道只要不成為工具就能找到自己身而為人的「目的」嗎?恐怕也沒這麼理所當然。「思考」是讓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獨特能力,練習著將思考當成如呼吸一般存在,應該就是走在這條道路上了。 

note.detail.more

打造愛的家──基地的2023
打造愛的家──基地的2023

找到自己的學習主體性,很了不起!

三重青少年基地 2024-01-02

教學
「蛤!」人本校安組年度最蛤系列
「蛤!」人本校安組年度最蛤系列

記過總是要有理由吧。學校的理由是「疑似對學務主任不禮貌 …

李思慧、林郁璇、陳志遠 2024-01-01

好話的力量
好話的力量

練習說好話,就是個最好的起手式,它表現了解與尊重…

陳雅萍 2024-01-01

繼續一起森林育
繼續一起森林育

點開這封信時,我們正淹沒在交通接送、保險資料等營隊行政的深海

江思妤 2024-01-01

執行長報告──三挫三勇
執行長報告──三挫三勇

練習跳脫自我中心,並設法貼近,我們想要影響的對象。

馮喬蘭 2023-12-28

從基地到社會─青少年基地論壇談死刑
從基地到社會─青少年基地論壇談死刑

我們如何與小孩一起思考,死刑存廢和社會中「每一個人」的關係?

黃詩晴 2023-07-06

當特教生就讀特教系,會發生什麼事?
當特教生就讀特教系,會發生什麼事?

處理校園申訴多年,遇見許多勇敢的孩子,晶晶讓我印象深刻...

楊詠晴 2023-05-30

數學想想給我的大收穫
數學想想給我的大收穫

陳彥妏 2023-05-16

數學想想讓我的學生感到既燒腦又好玩
數學想想讓我的學生感到既燒腦又好玩

葉俊宏(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小老師) 2023-05-16

國際專家審查,可以是兒童權利往前邁進的助力
國際專家審查,可以是兒童權利往前邁進的助力

國際審查是不是大拜拜?取決於政府的決心與公民團體的監督力道

陳志遠 2022-12-01

一起踏上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審查會議的旅程
一起踏上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審查會議的旅程

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際專家審查的亂象

黃少筠 2022-12-01

我們是兒少代表,我們一起參與改變社會
我們是兒少代表,我們一起參與改變社會

兒少代表們關心什麼?忙什麼?兒少代表回答你

楊姿潁、林伯樵 2022-12-01

從內在到外,創造友善空間
從內在到外,創造友善空間

教孩子覺察思考與合作,父母也辦得到

黃詩珣 2022-12-01

親愛的,我用數學說故事耶!
親愛的,我用數學說故事耶!

以說故事的方式教孩子數學

溫政鈴 2022-12-01

舊帽子與新鴿子
舊帽子與新鴿子

教育要改革、民主要深耕,所以必須從舊包袱裡面,拿出新的東西來

史英 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