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萍(教育中心主任)
談到教養,人們常把我們主張的「以人為本」誤以為是「只以小孩為本」,而且從不打不罵延伸成「什麼都不能講,什麼都不能管,也不能有所期待…」。於是,有志調整親子關係的爸爸媽媽,常常舉步維艱,如履薄冰,深怕自己成為「不人本父母」。同時對於內心那股「委屈」「不平」,也不知如何擺放。好想要說一句「不玩了啦」。但看著有點萌芽的親子親密關係,又捨不得走回頭路。這路,該怎樣走下去呢?說幾個想法,請各位參考看看。
不是不能要求,而是不能強迫
我們認為「人」是具有發展潛能的主體,而這樣的主張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更顯重要。例如,我們主張讓孩子「學會自主」,而不是「讓孩子自主」,是讓孩子「發展能力」,而不是誰擁有「決定權」;自主,是不能強迫,不表示不能要求,爸媽要在這之間找到可以做的。強迫與要求之間存在著光譜,處於光譜上的並不是「事情」,而是「思考與討論」,因此,所謂「找到可以做的」並不是選擇哪件事情去要求孩子,而是,只要有思考有討論,都可以要求,其實,一旦有了思考與討論,就與要不要求無涉,它就是自主,儘管不是100%心甘情願,孩子決定帶著些許不情願去做,這依然是自主,是願意承擔的自主。對於孩子,我們絕不強迫,但永不放棄,這涉及對「人」的信心,包含對自己與孩子,信心也包括接納自己及孩子的做不到,我們不是什麼都可以辦到,而是辦不到時怎麼辦。
不是不要在乎,而是好好在乎
很多爸媽以為「開明」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期待,不要在乎。真是如此嗎?其實,爸媽對於所在乎的事很少好好思考過它的本質。舉例來說,爸媽希望孩子看到人要打招呼,因為這是基本禮貌,但這樣的說法是教條,並沒有說清楚背後的義理是什麼。禮貌應該是建立在想要與人親近、出自真誠問候,禮貌並不是虛偽、迎合、打發、討好,有了這樣的思考,爸媽對於打招呼或許就會感到很有在乎的必要,然後會認真地在乎。這時的在乎是出自於對「人」的理解,若非如此,這些在乎就變得毫無意義。
孩子應該配合父母
「人」處於群體生活中,一定需要彼此配合,很多時候,孩子必須配合大人的確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教會小孩配合父母的需求非常重要。教小孩配合父母的需求,是要說明父母何以有此需求,而不能把它講成「大道理」,例如,請小孩早上七點要準時出門去保姆家,是為了讓爸媽上班不遲到,而不能講成「準時是做人的重要原則」。希望小孩配合大人,必須是在根本上從體會小孩的處境著手,而不是要小孩體諒父母的難處。小孩像是一只皮包,被大人帶來帶去,寶貝得不得了(怕搞丟了、怕弄壞了…),片刻不得離身,但做為一只能夠思考的皮包,它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會去到哪裡,以及為什麼要去。大人覺得理所當然,早上出門,晚上睡覺,孩子可不這麼認為。
方法都要用在自己身上
我們總對爸媽說,所學到的那些跟小孩互動的方法,也要用在自己身上(通常這時候會得到滿頭問號的表情),「就是要聆聽自己、覺察自己生氣底下的感覺與需求、對自己好好說話…」。爸媽如果一味地努力對孩子聆聽和理解,很容易心生委屈,「都是我在理解別人,誰來理解我?」當我們將期待放在他人身上,結局除了落空還是落空,然而,看似需要別人,更根本的狀態卻是,我們是否理解自己?接納自己?人們常誤以為愛自己是另一套功夫,不同於愛小孩,那是因為對於愛自己只停留在消極的放鬆或耍廢,實則,積極地探究自己才是更深刻的愛自己,說到底,每個「人」都值得被好好對待~
當個真實的人
爸媽常以為在孩子面前,只能是父母,無法是真實的人,有著各種故事的人。有位爸爸因為兒子的理化成績不佳而傷腦筋,而其實爸爸自己小時候理化成績也很差,但關於這點,他並不想講,因為兒子一定會認為「反正爸爸是這付德性,我也沒什麼好努力的。」既然無助於解決問題,說那些就沒有意義。爸爸將親子之間互動的意義只放在能否解決眼前問題,真的非常可惜;我們可以想像,爸爸平時跟孩子的互動大多是催促與說教,然而,一旦跟孩子提起自己小時候,這是在與孩子分享他的人生、他的故事,這對於父子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這層意義不會只發生在兒子身上,更在爸爸的心裡。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人即目的,不是工具」,充分解釋何謂「以人為本」。父母不是執行任何理論(教條)的工具,孩子不是生來為了達成他人的期待,但,難道只要不成為工具就能找到自己身而為人的「目的」嗎?恐怕也沒這麼理所當然。「思考」是讓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獨特能力,練習著將思考當成如呼吸一般存在,應該就是走在這條道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