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伊真(三重青少年基地館長)
少年遊的夜晚,散步到海邊,少年阿金不顧提醒,就在大家眼前躺進海水。有人問他:不是講好了不進水嗎?少年阿金聽到了,但不回話,繼續躺著。
活動出發前,我們就跟孩子們討論各種安全照顧,注意事項。特別請大家要相互照應,而且環境陌生,所以即使岸邊水淺無風無浪,但在夜晚視線不良的情況下,請大家練習忍耐,不泡水,只踏浪踩沙觀星談心。在這些討論裡,阿金反應都很積極啊。他並非不知者,顯然故意為之。
一把火即將起來,我說我,但另一組念頭隨之冒起。為什麼?為什麼會故意這樣做?是給人難堪?還是宣示?還是還無法忍住?無法忍住什麼?是缺了什麼無法忍住?這冒起的念頭,將我的火帶到另一個方向。
回程時我刻意和一臉滿足的阿金走在人群後面,問:「記不記得我們到海邊前跟大家談了什麼?」敏感的阿金警覺到接下來可能要被教訓了,馬上收起快樂的表情回說:「我忘了。」我不死心地追問:「但你那時候很厲害耶,還跟我們說海邊如果起風,可能會有瘋狗浪,很危險喔,所以你知道在海邊活動要注意安全呢!」阿金的臉色好一些,但仍然防衛心很強地回:「我不知道」。
啊!踢到鐵板了。但我實在是好奇阿金行為表象背後的機制,收拾一下牙起來的情緒,既然沒辦法論理,那就先跟阿金談心情好了。
「你很喜歡泡海水耶,為什麼那麼喜歡啊?以前有到海邊玩過嗎?」
一講到喜歡的事,阿金開始眉飛色舞火力全開地說:「我到海邊就想起以前跟外婆到海邊泡水玩沙。那時候很小,一開始很怕,但是大人在我旁邊,我一下子就不怕了。海邊玩水真的好好玩,好舒服。」
阿金現在和不熟的家人住在一起,生活起居有人照顧,但總是很孤單,所以他常常會懷念以前和媽媽、外婆同住的生活點滴。那就順著陪著他問問自己還喜歡在海邊做什麼事?泡在海水裡的感覺是什麼?讚美他泡水的樣子整個人都在發光。他開心地說:「我好開心啊,少年遊真的很好玩。下次要去哪裡玩?」
行程都還沒結束,已經在想著下次了。既然還想來,那我們試試看聊回安全性的話題吧:「你在海邊真的有好多很好的回憶,你好像比較喜歡海喔!那白天和晚上的海有什麼不一樣?」
這次他沒有給出鐵板,只是頓了一下,問:「為什麼晚上不能泡海水?」我試著跟他核對問題:「是不是想問為什麼晚上不要泡,那早上就可以泡了嗎?」他點點頭準備好要談了。
阿金說,他也怕危險,知道要注意安全,知道不要到深的地方,不要到沒有人的地方玩水。所以他在大家眼前泡水,又沒有到深的地方,跟以前和家人到海邊玩水時一樣,很安全啊。
這樣的安全認知很對耶!我想起阿金曾在白天跟我們造訪過這片海灘,就邀他一起來比對白天晚上看到什麼,他興奮地說:「看到一具可能是山羌的屍體!」接著我們開始討論住在山上的動物怎麼來到海邊的。我們聊到海灘旁的那條小溪,阿金推測屍體可能是順河而下時,突然睜大眼,搔搔頭說:「啊!晚上看不清楚,所以我可能泡在不知道什麼東西裡面,那…晚上還是不要泡海水好了。」
我們常說三重青少年基地是一個學習的基地。這意味著協助孩子排除學習的障礙、修復學習機制。於是需要研究小孩怎麼了,才能陪孩子察覺與面對眼前的各種障礙。在基地我們總是問小孩問題,一起用問題來覺察自己,我們也常問自己問題,向生命的本質扣問,而不是拿問題來教訓人。更重要的是,順著孩子的思路走,讓他有機會覺察、思考。
對於少年阿金的提問,還有。接著還要追問的是,為什麼「耍賴」、有什麼更好的方式面對『就是很想要』。少年阿金在這次少年遊的收穫,不會限於「公然泡海」,而是對自己的限制,更進一步了解。認識限制,其實是一種獲得自由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