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苑/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專長領域為認知心理學與腦波實驗
一個人從6到18歲,經過了學齡期和青春期,這一段時間大腦快速發展,加上與外在互動,「硬體」(大腦發展)和「軟體」(例如價值觀)都逐漸定型。由於牽涉到硬體的改變,無論是思考方式、做事習慣、或自我概念,形成之後要改變都是很困難的。
環境再好,沒有根基也可能「富饒如沙漠」
這個時期如果順利發展完成,一個人會成為有自信、自我認同健全的個人。相反的狀況,則會變得自卑,角色認同也混亂。在少子化的現代,大多數家庭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條件,但是如果基本方向沒有把握好,就有可能在家長盡力提供豐富的物質環境之上,孩子的發展卻沒有紮實的根基,內部空虛,如同一個富饒的沙漠。
這是我們討論學習與發展是否有「關鍵期」(critical period)的重要階段。這個議題很容易讓研究者想到吉妮(Genie,1957~)這個重要案例。
學習與發展的關鍵期:吉妮(Genie)的故事
吉妮出生在美國加州,從20個月大開始,父親認定她智能不足,因此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極度的虐待,直到13歲才被解救出來。這整段時間,她被關在臥室,只餵食流質食物,甚至長期被鍊在床上或便椅上。除此之外,她父親常常毆打她,禁止她發出任何聲音,也嚴禁她媽媽和哥哥和她有任何互動。
總而言之,她和外界完全隔絕,缺乏幾乎所有的刺激。因為如此,被解救出來之後,即使經過多方長期的努力和協助,她在很多方面都無法有正常的發展。例如,她的視力無法聚焦超過3公尺以外的物品(因為她被關的房間就這麼大),人際關係、智力、動作發展都非常有限。語言上,無論詞彙量、文法結構、或是使用語言與他人溝通,如何用語言表達情緒和感受等等,她也終生沒有辦法發展出一般小學畢業的孩子所擁有的能力。
有關吉妮,研究者無法查證她出生時是否有任何生理上的缺陷。若只看結果,生理上,她的左腦嚴重發展不足(但這有可能是環境剝奪所造成,不見得出生就如此),行為上也呈現上述的嚴重問題。因此,這個特例是語言研究上討論關鍵期的一個重要案例。一般人雖然不會遇到像吉妮這樣極端惡劣的狀況,但我藉由這個特例來強調,18歲之前,正是大腦生理發展、形成正常的認知與社會能力的重要階段。
這個階段大腦的重要工作,包括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PFC)的發展。前額葉皮質是我們神經系統發展最後完成的一個區域。由於它的重要性,前額葉相關的研究很多,發現它和很多高階認知功能有關,例如語言、注意力、工作記憶、風險評估、決策等等。前額葉也會影響自我概念、衝動控制、執行功能,還和性格、情緒管理、社會互動、價值觀有關。這個重要的大腦區域,要到差不多20歲左右才會發展完全。
簡單來說,在6至18歲這個階段,前額葉快速而強烈的接受種種內在、外在的刺激,到了20歲左右,透過前額葉的完整發展,個人會有足夠的高階認知功能;自我概念和性格也定型;以及,會決定我們是否能有合適的社會互動能力。因此,大腦接收到的刺激(來自內在,或是環境刺激)、以及自身行為或想法得到什麼回饋(讓個人漸漸形成價值觀)就很重要了。這個階段完成時,腦子硬體發展告一個段落,行為思想習慣也定型了,如果有什麼行為或想法不合適,要修改就要事倍功半了。
「學齡期」與「青春期」
6~18歲這個年齡,是艾瑞克森八個社會發展階段中的第四個階段「學齡期」(6~12歲),和第五個階段「青春期」(12~18歲)。從社會角度來看,和上面大腦發展一致,這兩個階段是一個人各方面發展和定形的重要階段。無論在情緒、價值觀、自我概念都是如此。
➊ 學齡期:學會「勤奮」,避免「自卑」
學齡期,發展的雙岔路是「勤奮」對「自卑」。這個階段兒童開始接受「正式教育」:學校和家庭最大的不同,是要讓兒童學習適應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孩子接觸到「老師」這個新權威,也大量受到同儕的影響。此時,父母不再是唯一的權威,因此親子關係會「質變」。質變不見得是好或壞,卻是無法避免的。
如果這個階段順利完成,向左走,獲得「勤奮感」這種自我的認同,個人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獨立生活和承擔責任。若不順利,向右走,產生的是自卑感。根據艾瑞克森的說法,這個階段的一個重點在於是否過分看重「工作」(或功課)。如果把工作當成唯一重要的事,是孩子唯一獲得認同與肯定的成就與方式,那成年之後就有可能變成只重視自己是否受到老闆的認同,變成無思想的奴隸。
➋ 青春期:找尋角色認同,避免混亂迷失
青春期發展的雙岔路是「角色認同」對「角色混亂」。這個階段孩子叛逆的情緒高漲,讓很多家長很頭痛。此時,青少年由於生理和環境的變化,孩子逐漸要變成大人,這個轉變本身就帶有衝突,孩子有可能在角色的調整中產生困擾和混亂。青春期結束,也是自我意象完成的時候。此時,孩子想知道自己怎麼看自己、別人怎麼看自己,以及他在團體中是否重要,尤其是情感上的位置(別人喜不喜歡他)。
如果發展順利,就將延伸學齡期建立的自信,建立起一個心理上健康的自我。根據艾瑞克森的說法,這個階段的一個重點,是自我的感覺與別人的看法,如果兩者相符合,後續人生會較豐富而有意義。相反的,如果青少年感覺到所處的環境剝奪了自我的發展,讓他無法找到和諧一致的自我概念,他就會抵抗環境。沒有完整的自我,就沒有存在的意義。結果是有人寧願反向的做反抗的人,或是行屍走肉(沒有目的)的活著。
陪伴孩子,走向自信未來
總結來說,在學齡期,孩子開始走向社會,家庭不再是唯一的訊息或權威來源。在正式的學校環境下,孩子開始學習與長輩(老師)和同輩(同學)互動。如果發展順利,個人會有自信,學會好的、有效的溝通方式和問題解決能力。在社會發展方面,孩子也開始注意到異性。這階段要開始發展工作(課業)、生活(包括做家事)、個人(包括培養興趣)之間的平衡。家長要從一切事物的主導者,轉型成為孩子的諮詢對象和支持者。
青春期的狀況更複雜:孩子大量受到網路的影響,嚴重時甚至可能過度使用,甚至成癮;孩子在叛逆和獨立思考之間,要學會掌握分寸;在課業壓力和多元發展的衝突間,也要找到平衡。順利向左走,孩子逐漸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認同。相反的,向右走變成角色混亂。
在這兩個階段,父母的角色不可避免地進行質變。提供協助、意見、甚至物質條件時,切切要注意過猶不及。否則,就有可能在父母全心全意但是不當的互動之下,反而讓孩子變成一個自卑,又沒有清晰角色認同的青少年,如同一座富饒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