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嘉
六月初的某個週三,編輯部夥伴與山除薇害的志工Eric促膝長談一個晚上,他跟我們說,訪談結束後要去夜市吃一碗熱呼呼的麵。
去年青鳥運動,Eric觀察到國民黨在國會裡已經不再像從前與其他政黨溝通、協商,而是挾著黨團人數較多的優勢,一再凍刪預算、通過對台灣不利的法案,他們的行為能人感受到惡意,此現象也使他焦慮,感覺台灣正一步步走向晦暗之地。
2025年的農曆春節,Eric途經行天宮時看到罷團志工舉牌子,心想:「台灣的現況如果不改變,情況會更不樂觀。人家大年初一頂著風站路口向一批批參拜信眾舉牌,我想,現在就加入吧,不要逃避了」。他回家填寫了報名表,待一階送件及造冊結束後,接受教育訓練,正式加入山除薇害。
在團隊裡,大家的日常是下班去擺攤,上街拉連署、舉看板、當小蜜蜂。背後推動他的動力,是為了台灣更好的決心,所以在團隊內持續斜槓,除了陸戰的游擊隊副隊長、街訪負責人,還成為空戰的媒體聯絡窗口,「團隊內有會寫訪綱或訪稿的成員。我有籌備記者會的經驗,知道媒體的聯絡方式、截稿時間等等。所以夥伴來問我能不能當窗口的時候,我便答應了。」
Eric跟我們分享自己很有感的一句話,「臺灣人的天命,就是沒有資格說『我不關心政治、政治與我無關』」(註) ,我們做的每一次決定,都能影響台灣下一步要往哪裡走去。
後來,我們討論了德國的另類選擇黨,這是被視為新納粹的政黨,即便納粹主義已經在德國經歷轉型正義後,被認定不應復甦。
「另」黨反對難民、性別平權、多元政策,背後的原因是「競爭至上」──當人們分享出資源,競爭的資本就會被削弱,所以沒有本錢再把手上擁有的東西分給更弱勢的人。
這個觀點,跟川普及支持者們相信的理念相去不遠,他們總說著要在國界蓋高牆,不讓外籍人士進入。
看到另類選擇黨崛起,Eric回想起以前看待政治的態度:「年少的時候,的確對現實的狀況不滿,當然不支持執政政府。這時候,如果你看到一個新的選擇,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好像可以改變社會,人們就會進一步給出機會。」
很多人覺得,台灣既有的大黨,沒有讓人民有感於生活變得更好。因此,當政壇出現另一個選擇時,有可能點燃人們對政治的希望。Eric說,在罷團中,有曾投票給柯文哲及民眾黨的人,他們都是希望台灣更好,才如此選擇。然而,這些看似能帶來新氣候的政黨,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仍需要等待時間證明一切。
不過,他也認為台灣的民眾黨與德國、美國無法完全相比較,台灣的小草們沒那麼有意識的「排外」,且台灣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左、右色彩。小草們喜歡標榜自己的價值觀與人不同,但是知道他們無法挑戰主流價值,所以當有政治人物說出了心中的大實話,就會認為找到認同與出口,無底線地支持下去;即便這個政治人物正在破壞社會秩序與法治。所以,他們可以變成是不考慮其他人的利己主義者。至於德、美,能夠大聲喊出排外,源於他們沒有立即的、明顯的國安危機。而台灣每天面對的敵人,為了破壞我們的民主自由, 時刻等待著台灣人分裂的那一刻。
人們對議題的不同看法會成為分裂的契機。Eric認為每個人看待政治、社會的方式,與自身背景有著密切關係,不能在短時間內論定他們是笨的、壞的人。我們需要進一步與異溫層溝通,才有機會理解他們為什麼抱持這樣的立場。若在第一時間,就將其排除在外,台灣也會失去團結的機會。
Eric參加的第一場社會運動,是2003年的第一屆臺灣同志遊行,路線從二二八公園到西門紅樓,跟後來每一屆規劃的路線相較算是小規模活動。同志遊行對他而言,是每年可以現身、無拘束做自己的機會,跟朋友自由自在地走著,這樣的氛圍,使他更有能量。
2018年婚姻平權公投,他上街當小蜜蜂拉連署,和伙伴們在趴在三重的舞蹈教室地上造冊。「公投的時候真的是撩落去。」回憶當時的投票結果,雖然讓人沮喪,但投下同意同性婚姻入民法的30%台灣民眾,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這些人的堅定支持。也明白投下不同意票的60%,是被各種惡意操作的結果。當時帶反同風向的媒體就在Eric上班處的樓下,讓他大感震驚與不適,自己平常跑街頭、闢謠,原來不友善的來源離自己那麼近。
異溫層的想法雖然直觀上而言與我們對立,卻並非是純然的惡意。有很多人還沒了解事件的全貌時先接觸反對方的理論,待公投結束後,才發現LGBT族群並不是不成體統、不走正道。每個人都可以喜歡自己想要喜歡的人,人類也不會因為大家都變成同性戀、不生小孩而滅亡。
回憶起當時的選後憂鬱,我跟Eric分享自己當初從床上爬起來面對世界的轉機──生活。
如果還會知道餓、還想著要睡覺,如果希望自己好起來,那大概是還想繼續生活的信號。
Eric也認為這很重要,有些志工們自己的生活與精神狀態看起來都快Hold不住了,但他們還是想要來,這或許是維繫生活的一種方式。至於自己,對於生活的想像,是獨旅;以前的他想去任何地方,都習慣和人們一起,然而他今年想要嘗試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
改變是生活的其中一個面向,改變現況也是生活的一種方向。我想,大罷免就是為了生活,為了更安心、更有歸屬感、更平等的活下去,全台灣有好多人在2025年撩落去。那些簽了五次以上的連署書、掛在大樓上的看板、穿梭在小巷弄裡的罷團志工們,無一不是生活的痕跡;
是生活接住了我們,也是生活促使我們,往更好的方向走。
註:該發言出自無任所大使劉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