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諺(諮商心理師)
許多孩子致電回家時,當電話彼端傳來的是父親的聲音,孩子常會開口詢問:「媽媽在家嗎?」抑或是,許多父親會雀躍地接起孩子捎來的電話鈴響,卻又在接起電話的那一刻告訴孩子:「等一下,我叫你媽來聽。」曾幾何時,父親這個角色已經成了家中的傳話筒,或是轉接總機?
揭開電影帷幕,我們看見講台上的馬修欲言又止,咬牙說著自己願意付出一切,來換取跟妻子莉茲相處一天。原來,妻子莉茲在生下女兒麥蒂後,因肺栓塞而驟逝。失去妻子的馬修縱使悲慟,仍須肩負父親職責,獨自扶養女兒長大。
褲、裙二分的性別文化
在劇中一幕,開始上學的麥蒂在校園中堅持不穿「女孩的制服裙」,校方哪能縱容不符規範、特立獨行的學生!最後,由學校修女強迫麥蒂著上。
原來,蝕刻著性別刻板文化的晶片,早在孩子年幼時,就被強行植入他們的腦海中。凡是女性,都要穿上裙子,表現出嬌弱、被動、依賴、感性的一面;男性則無可選擇地套上褲子,且被教導成勇敢、陽剛、堅強、獨立、理性的模樣。只要有人不遵守此種「褲、裙二分」的文化,就很可能遭受同儕的訕笑與霸凌,有時,甚至連家長、老師們都帶頭責難這些孩子。
此種「褲、裙二分」的教育文化,究竟對我們產生何種影響呢?
在我的工作經驗中,許多原本感情和睦的夫妻,在孩子出生後,卻開始出現頻繁的衝突。妻子抱怨先生終日忙於工作,無法陪孩子好好談心,拉近親子間的距離,或者,當妻子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感到挫折,先生卻無法理解、承接妻子的心情,只是不斷講著無用的育兒經,或要妻子「理性一點,別想太多」。
若男人們從小被大量灌輸「褲、裙二分」的性別觀念,這些一直以來認為自己只能穿上褲子的男孩,為人父後,當然也只能拿出僅有的理性、剛強、權威、就事論事的一面來陪伴妻小。試問,只具備這些特質的父親,真的足以成為堅強守衛家庭,同時能溫柔對待家人的好爸爸嗎?
被弱化,且缺乏外援的父親
劇中,老婆莉茲驟逝,將猝不及防的馬修推向父兼母職的人生。親友們紛紛質疑馬修是否有能力扶養孩子長大?基於這樣的懷疑,岳母打算出手協助馬修照顧麥蒂,並嘗試說服:「如果你無法應付照顧孩子的工作,就要學著妥協,讓我幫助你共同扶養孩子成長。」想當然爾,馬修極力拒絕了。
育兒是一條艱辛的漫漫長路,許多人都渴望能有一個得力幫手,讓自己可以稍作喘息,馬修為何要拒絕岳母的協助?這其中的因素可能相當複雜,但若馬修從小浸泡在「褲裙二分」的文化之中,那麼在他的世界,要成為一名「男人」,代表著縱使身處困境,也不能尋求外援,而需要獨自承擔所有難題。
除此之外,「男主外、女主內」的迷思仍舊存在,許多女性在婚後或懷孕後,會被期待要離開職場,專心伺候公婆、照顧先生與孩子;男性則不被期待成為一位能夠育兒、教養的性別角色。當男性在育兒路上遭受質疑,容易讓男性感受幫不上忙的挫折感,寧可埋首事業之中。
回頭來想,這種「照顧小孩是女人的事,而且女人比男人更懂得如何照顧孩子」的價值觀,究竟從何而來?
電影中,有一幕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馬修因為不懂得如何照顧女兒,無助地走進「新手家長支持團體」。打開門的那一刻,在場所有人都以為馬修是要前去參加戒酒課程。因為對於團體領導者與新手媽媽而言,「新手家長支持團體」應該由「新手媽媽」參加,男人則不該出現於此。易言之,對許多人來說,「新手家長」只是「新手媽媽」的同義詞。
其實,男人要成為父親,有時比女性要扮演母親,更加困難。相較於女性,男人時常被認為是社會上握有權力的一方,或是在職場上有更多升遷的機會。但是,在家庭教育的領地,女性或許才是握有資源者。當女性在懷孕的那一刻,她們所具備的生理優勢,可以超前男性,透過胎動來感受身為人母的悸動。同時,她們擁有更多有利的社會資源。換句話說,當女性懷孕後,整個社會都在幫助女人成為一位母親。
那麼,父親呢?我們的社會準備好讓男人擔任「父職」了嗎?
在我的經驗中,當男人進入父親的角色時,許多人都會期許新手爸爸要擔負更多賺錢養家的責任,不斷盯著男人的事業表現,來確認他是否具備足夠的男人味,卻鮮少有人會對著眼前的男人說:「有了孩子,你要學著怎麼泡奶粉、換尿布,並且陪小孩談心聊天喔!」
我們的社會時常呼籲父親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但實際上男性不只缺乏外援,也在無形之中,被排除在養兒育女的世界之外。長此以往,這讓男人們沒有自信可以扮演一位夠好的父親。這種心情就如同馬修在電影中對女兒所說:「如果你注定要單親,我希望陪伴你的是媽媽,因為她一定能夠做得比我更好。」這句話從一位喪偶的父親口中說出時,更是令人感到痛心。
男人心裡苦,但男人沒法說
回溯我們從小接受的性別教育,男性被期待要獨立、堅強、勇於解決問題;女性則可以更自在的表現出自己的柔弱、挫折,以及依賴的一面。因此,女性更懂得在育兒這條路上,找到其他的媽媽夥伴,一起談談彼此心得、挫折與困頓。
男性呢?他們遇到困難,通常鮮少找人傾訴,他們大多是藉由運動、小酌,或是透過其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應對。電影中,我們能看見馬修在困難時,好兄弟們會急於幫忙解決難題,或是要馬修上夜店找樂子,讓自己的生活開心一些,卻從不曾看見他們陪伴馬修坐下,談談馬修在育兒上的心情。解決問題,或是暫時轉移注意力,固然重要,但是為人父母的辛酸與辛苦,也需要有人可以傾吐。
電影中,兼顧女兒與職場而累得不可開交的馬修,在女兒回醫院就診的當天睡過頭。再次醒來時,已經是岳母不斷響著門鈴,質疑馬修怎能忘卻如此重要的事情。馬修急忙地編造謊言,表示自己「正要」出門,沒有忘記此事。
這一幕,看起來著實令人心酸。男性為了避免承受他人的不信任眼光,或許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營造出一個「超人爸爸」的形象,而把所有的辛勞吞進肚裡。
讓我們的社會一同幫助男人當個父親
我們可以在心中問問自己:我們希望自己的父親,是個什麼樣的父親?是終日忙於工作,回到家中仍講著大道理?是會陪我們玩樂,面對我們的情緒時慌亂而不知所措?抑或是帶有父親威嚴,但也能在我們脆弱時,給予我們溫暖擁抱,聆聽我們傾訴心事的父親?
在過去記憶中,我曾經在一次重要的考試中表現失常,而錯失了一個大好機會。回家後,不知情的父親問我:「考試順利嗎?」就在那一刻,平常不在人前落淚的我,淚珠竟不聽話地湧出。在眼淚不斷落下的同時,我感覺爸爸在不知所措時,慌忙地將他的手掌放在我的大腿上,試著安慰我。這一幕、這一刻,距今已經過了二十年了,我仍記得那一刻的父親,與往常的權威、令人敬畏的形象完全不同。那一刻的父親好溫柔、好溫暖,但這完全無損父親在我心中的形象,反之,我更敬佩、欣賞這樣的父親。
每個孩子感到脆弱、無助時,總希望能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不管這是來自父親,或來自母親。但是,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當父母,特別是現今社會的父親而言,相較於女性,他們本就缺少了生理上的優勢,可以打從胎動開始就體會著母子連心、母子一體的感覺;若他們在後天的社會環境中,又被剝奪學習表達感性、溫柔、體貼的機會,那麼他們在育兒這條路上,顯然會遇上更多的困境。
我們若能在更早的時候,逐漸培育男人具備身為父親的能力,在每位男孩的成長過程中,不只限定他們只能「穿上褲子」,在必要時刻,也能學習「換上裙裝」,那麼他們面對哇哇墜地的孩子時,或許慌亂焦慮、手足無措,但至少能盡力與孩子保有情感連結,試著貼近孩子的情感。
當我們的社會鼓勵單一性別的人成為主要照顧者時,也就侷限了家庭教育的開放性。我們的社會若能做到:性別平等,父母雙方都能在家庭教育中展現自我價值、扮演好照顧者的角色,那麼我們下一代的孩子,是否就能在成長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而不被單一性別框架所綑綁,只能在褲、裙之間擇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