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這是有點特別的一期。
雖然這麼說我很抱歉,沒有哪一期不是作者與編輯們咬著血淚拚搏出來的結晶,沒有哪一期是不特別的,但這期確實是有點特別的一期。
因為台灣處在一個特別的時刻。
過去幾年間,許多我們慣以為常的事物被打翻,然後再次被打翻。當台灣開始關注轉型正義與教育的結合時,被認為轉型正義標竿的德國出現了新納粹。當婚姻平權成為可能時,守護傳統家庭價值的勢力在歐美湧現。當網路乍看成為救主,可以彌平城鄉的資訊差距,甚至能在立法院與廣場直播,把獨裁者的威脅傳遞到世人眼前時。假資訊與極端主義也在網路成群結隊,雄踞一方。
在這樣的時刻,台灣的民主迎來前所未見的挑戰,雖是偶然,亦是必然。
民主聖地的美國,以及轉型正義的標竿德國作為民主世界的縮影,我們看見它們各自的難題裡有網路分眾的影響,有民族主義的因素,有些與台灣相似,卻也有些地方絕對的相異。
而台灣的大罷免已經成為十年一見的巨大公民運動,同樣的面對著分眾的問題——無論是在街頭或網路,異溫層的挑戰無時無刻以各類形式接踵而來,台灣的公民社會能怎樣因應?能跨越異溫層嗎?在演算法造就的強大分眾時代下,溝通還有可能嗎?
懷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訪問了罷團的志工們。雖然相較於全台投入罷免的志工,我們所訪問到的僅僅是其中一小小部分,可是,許多人傳達的想法都是:並不是有沒有可能的問題,而是我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人。
在這小小的島國上,我們還要一起生存下去。同溫也好,異溫也罷。
所以這不單是穿透異溫層的故事,在穿透背後,人們編織想像、尋求著共同的生存與認同,是這樣的故事。
是這樣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