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芳(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執行秘書、國立台南女中公民與社會教師)
槍與少年
那段期間,我不曉得有多少人在市區街道上犧牲了生命,只記得隔天早上醫院門前民眾大排長龍搶著要捐血,以及婦女不斷朝我坐的卡車送上紫菜飯糰、水瓶和草莓。……大家一起齊聲合唱國歌與阿里郎這兩首,那瞬間我感覺彷彿所有人都奇蹟似的走出了自己的軀殼。
——摘錄自《少年來了》第四章子彈與鮮血
戒嚴軍入侵在即, 幾乎是確定了。5月26日傍晚留在全羅南道廳的人分為主戰與主降兩派,在一番激辯之後,有廿多人離開,但沒有人指責他們,因為只有願意留下來的人,才應該留下來。直到這一刻,市民反抗軍還能撐持,靠的是九天來的犧牲奉獻,對民主的渴望以及認為自己站在正義一方的堅定信念。
留下來的每位學生都得打通電話回家告訴家人。東國大學一年級學生朴秉奎告訴媽媽:「明天回家吃早餐」;而有些人禁不住父母哭求,最後回了家。
由於缺乏彈藥,市民軍被要求只有遭到攻擊後才能還擊。高中生林泳賞只領到一支卡賓槍及三發子彈,當時他心想打完三發之後怎麼辦?等死嗎?不過他知道不能做什麼要求了。只怪這該死的使命感!
據估算,從5月18日到27日,政府部署了約兩萬名軍隊進駐光州,光州當時人口將近八十萬,換言之,每40位市民就部署一名軍人。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戒嚴軍面對抗爭群眾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韓國繪本《M16 씩스틴》帶著人們以步槍的角度重回歷史現場:
我是勇猛戒嚴軍的槍枝M16(Sixteen)。絕對服從!
為了完成任務,我向廣場前進。絕對服從!就像在特種部隊受訓時聽到的那樣「廣場都是紅色共匪的天下!」我們國家處於十分混亂的狀態。
可是很奇怪,越是不手軟的強力鎮壓,暴徒卻越來越多,擠滿了廣場。任我們怎麼丟催淚彈,他們也不逃……再次響起一陣槍響聲,文具店的老闆倒下了、家具工廠的青年倒下了、穿著制服的學生倒下了,我又槍擊了一位手無寸鐵的市民。
此時,廣場上出現國歌旋律,數千人齊聲合唱,宏亮的歌聲宛如數千公尺的高塔般層層堆疊;國歌唱完,接著是合唱《阿里郎》:「拋下我的郎君啊~出門不到十里路便開始想家~」這一切令我感到困惑,他們哪來的力氣﹖他們根本毫無勝算!
(本段經作者整理改寫)
除了M16,同樣感到不解的還有留在尚武館內協助處理遺體的13歲少年東浩。他心想:亡者棺木上覆蓋的「國旗」,追悼會上吟唱的「國歌」,真是怪異極了!害死這些人的不正是「國家」嗎?
5月27日,戒嚴軍的尚武忠貞作戰計畫來到最終階段,由第三旅及第十一旅執行最後鎮壓任務。他們穿著步兵戰鬥服、避彈衣及防毒面具,配備M16及手榴彈毒氣彈,凌晨3點30分向市民反抗軍所在之處前進。
鎮壓開始了。斷訊前,道廳樓頂擴音器傳出朴英順淒厲的最後呼喊:「光州市民同胞們,戒嚴軍就要進城了,我們親愛的兄弟姊妹們正倒在他們的刺刀及槍彈下, 讓我們全體反擊,戰到最後。我們會死守光州,千萬不要忘記我們……」。哀戚絕望的悲鳴,好長一段時間迴盪在光州市民腦海裡。
但「高喊民主主義的光州」的呼喊被層層封鎖,終致在孤立無援的絕望中獨自死亡。
歷史的戰爭,不曾停歇
這是光州抗爭(Gwangju uprising)的故事,為反抗全斗煥的獨裁政權及其全國戒嚴,光州與其所在全羅南道的大學生、市民展開示威活動,最終因戒嚴軍的血腥鎮壓失敗收場,但其為民主抗爭及犧牲的精神,直接影響後來1987 年的六月抗爭,以及八零年代後期東亞各國所發生的民主化運動。
而這份歷史記憶在最初「本該」遭到扼殺。被稱為「藍眼珠目擊者」的德國記者Jurgen Hinzpeter穿過戒嚴軍的封鎖,進入事件現場取得第一手影像送往國外,他的報導在國際社會引發軒然大波,使大批外國記者前往光州,平衡了政府的片面指控。這段故事拍成了賣座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2017年)。
此外,在事件後的風聲鶴唳中,有一群人隨即展開事件的秘密調查工作,他們私下訪談參與示威的被捕民眾、尋找失蹤者受難家屬蒐集口述證詞。終於在1985年5月20日出版了《穿越死亡‧穿越時代的黑暗》一書,保留第一手文獻證詞,為此後的平反調查工作(包括國會聽證及司法審判),提供強而有力的參考佐證。
另一方面,在韓國政府的努力下,光州民主化運動於2011 年收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UNESCO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意味著將永久地向所有人開放,不受阻礙。這份光州「5.18 反軍事政權民主起義人權文獻檔案」包括數萬份文字材料、照片膠卷、口述資料、受害者病歷、對肇事者的懲罰和國家補償資料等。
記憶的傳承不只是公部門的事。防彈少年團(BTS)2015 年的《Ma City》是一首節奏輕快活力四射的K-pop 舞曲,歌詞帶有城市觀光行銷意味,由每位成員輪流solo 唱出各自出身城市特色。來自光州的鄭號錫J-Hope 的歌詞中,奇妙的藏有數字密碼:
「大家都看到了吧?我投入十足熱情。我是光州的號錫,全國八道都準備好了。如果你想見我,那麼七點集合!大家撥打062-518」(BTS《Ma City》)
七點集合(戒嚴禁止七點後外出)、撥打電話062(光州區域碼)-518 等,這串數字是認識1980 年光州起義的解鎖密碼。BTS 的企圖不言可喻,用音樂將「光州民主化運動」推向國際,讓更多人了解這段光榮歷史。
然而,歷史的戰爭不曾停歇。2008 年保守派李明博當選總統後,韓國政府有關光州抗爭的立場出現逆轉。極右派政客對光州事件的原因、人物及事件提出顛倒扭曲的版本。2015 年,朴槿惠政府強行推動國編版的歷史教科書,試圖將單一史觀強加於人民,不顧多元歷史認知的存在,引發學術界及與論抗議。所幸後來因民眾抗爭(燭火示威)及憲法法庭彈劾,獨裁者朴正熙的女兒最終黯然下台。國編版歷史教科書政策也遭到後繼者文在寅總統廢除。
筆者一行人等曾於2019 年前往首爾,拜訪春川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系金正仁教授,她告訴我們光州事件原本未收錄於教科書;直到1987 年六月抗爭開啟韓國民主化改革之後,才開始出現在教科書中。她也引用「歷史課的攻防戰:成為全新歷史公民的韓國經驗」一書,指出這樣拉鋸擺盪的過程中,實際上限縮了歷史研究與論辯的公共空間,有害於民主社會公民意識的養成,希望教育界要有所反思與警惕。
教科書是戰場,紀念則是另一個戰場。1988 年盧武鉉政府改以「光州民主化運動」稱之,1995年金泳三政府制定特別法正式命名,並於1997 年指定為國家紀念日。每年在國立518 民主墓園舉辦紀念儀式的這一天,場內進行著莊嚴肅穆的儀典,追思故人犧牲並承諾追求歷史正義;而場外卻有曲解歷史真相的極右派示威者,手持標語抗議挑釁。政治角力與歷史記憶的拉鋸,仍是現在進行式。
留下來的人
每天下午五點十八分,全羅南道舊道廳前的時鐘便會響起《獻給你的進行曲》,提醒著市民們所經歷的共同傷痛。這首為紀念光州事件而譜就的歌曲,1980 年代末期開始成為韓國民主運動的代表歌曲。但二度因政府呼應極右派史觀而成為官方儀式上的「禁歌」(2010 年及2013 年),引發遺屬抗議,進而促使國會決議將該歌曲指定為「光州518 民主化運動紀念歌曲」:
不留愛情、榮譽或名字
立下一生一世的熱情誓言
同志不見了,只有旗幟在飄揚
直到新的一天到來之前,我們不
要動搖
時光儘管流逝,但山河知道
醒來之後,熱切呼喊著口號
我向前衝,活著的人們,跟我來吧。
我向前衝,活著的人們,跟我來吧。
(金鍾律曲/黃皙暎 詞/金洪仲翻譯)
這是逝去男女在前往來世之前,留給生者的訣別話語。「不留愛情、榮譽或名字」、「同志們不見了,只有旗幟在飄揚」等歌詞,表達不惜一切代價的抵抗,卻換來失去同志的絕境;「我向前衝,活著的人們,跟我來吧!」則表達了在慘烈的死亡和絕望中,仍展現繼續向前的意志和勇氣。
2024 年8月底,筆者受光州教育廳邀請,與二十多位台南師生一同前往光州參加「走進5.18 民主化運動的世界」活動;此行最重要的行程是前往國立518 民主墓園參加追思儀式。一行人從入口走向上香獻花之處,行進間廣場上響起激昂悲壯的《獻給你的進行曲》,大家的心情開始變得沉重哀戚。
「實際到了墓園還是被如此大範圍的死亡及悼念感到沉默,如此多人的死亡皆無例外集中在那十天,抹殺了所有可能燦爛的人生,卻又恰恰凝固成了最難以描摹的人性尊嚴。」
(台南女中 連妍景)
「走在一排排的墳墓之間,每位犧牲者墓碑後,刻著家屬留給他們的話語。逝者們很多都是學生,在聆聽導覽的同時也讓我反思自己是否有勇氣可以為民主犧牲,我想我似乎難以做到,因此對他們的敬意只有越來越多。」
(台南女中 全禹瑄)
「韓國政府真的盡了很大的努力,找到了因追求自由而犧牲的人的屍骨,好好安葬,再一一找到專屬於他們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
(家齊高中 楊穎臻)
活動的另一個重頭戲,是與「光州5.18青少年大使宣傳團」51位青鳥(註1)的交流,由我們介紹台灣二二八事件、台灣教科書中的韓國歷史以及台南400等主題,也帶給大家台式K-pop舞曲;光州這方由一位青少年大使以鋼琴彈奏《獻給你的進行曲》,優美柔和的旋律撫慰人心,像是告訴在戰役中失去孩子的媽媽們:「媽媽,那邊有陽光的地方開了好多花,為什麼要走暗暗的地方,往那邊走,往那花開的地方。」(註2)
註1:光州518青少年大使團的團名就叫「青鳥」
註2:引自韓江《少年來了》
參考資料:
1. 黃晳暎、李在儀、田龍浩,光州民主化運動紀念事業會著,林瑞譯,《5.18 光州!光州!:決定韓國命運光州民主化運動全記錄》,二十張出版,新北市,2025年1月初版
2. 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編寫出版,《人權歷史在說話:堅毅而美麗》,2020 年3 月第一版
3. 蔡慶同(2021年12月13日)。〈重返光州事件的銀幕記憶〉。上網日期: 2025 年4月12日,取自 https://matters.town/a/duibgvjfgz81
4. 繪本《M16 씩스틴》,出版社평화를품은책,文中所引用之中文翻譯為2022 年人權中心與光州教育廳交流課程之翻譯文字,翻譯者汪雪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