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與秘密花園

鏡子與秘密花園
note.detail.update
2025-05-01
note.detail.writer
鄭谷苑

◎鄭谷苑(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專長領域為認知心理學與腦波實驗)

這次,我想用鏡子和秘密花園作為比喻,來討論學齡前期(3~6歲)孩子的大腦發展,以及這個階段和孩子溝通的一些想法。

大腦的發展,可以用建一座花園來做比喻。每個人出生的時候,獲得的是一個沒有形狀,樹木茂密的園子。經過成長,每個人修剪出專屬自己的秘密花園。花園要漂亮,不是樹多就好,要有型有格。大腦也一樣,不是神經細胞多就好,是要有學習能力,能做判斷、能掌握情緒、能做正確決策。

用塑造花園來做比喻,是因為大腦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做硬體的修剪, 修剪得好壞,影響這顆腦好不好用。大腦是由很多神經細胞(神經元)組成的網路,細胞和細胞之間的空間叫做突觸(synapses),是訊息傳遞的關鍵結構。大腦硬體的發展可以簡單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胎兒到兩歲,這整段時間神經元和突觸快速生長。在嬰兒出生時,大腦有超過一千億個神經元。換算起來,突觸生長的速度快到每秒鐘四萬個。第二階段是兩歲到十歲,是第一次的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第三階段是青春期到二十多歲,是第二次的突觸修剪。突觸修剪就如同修剪花木,讓花園有型,讓大腦能有效運作。

突觸修剪是要讓大腦把不需要的神經元和突觸剪掉。成人大腦體積大約是新生兒的五倍,但是神經元的數量只有860億個左右。數量變少,體積卻變大。體積的增加主要是利用保留下來的突觸,建立起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連結,來建構起一個紋理清晰,連結綿密的思考網路。

通常說到這裡,讀者會想問:

→第一個問題,神經元和突觸為何要修剪掉,不是越多越好嗎?答案是,的確不是越多越好。花園亂糟糟,也不美麗。大腦如果把有用、沒有用的神經元和突觸都保留,雜亂無章、無法運作,更浪費資源。

→接著,第二個問題是,那為什麼不長剛剛好就好,為何要生長太多,再費力氣來剪?這是因為大腦不知道什麼樣叫做剛剛好。每個人出生在不同的環境,要應付不同的任務。再加上人類社會變化如此之快,短短不到一百年,從沒
有電腦,到AI已經影響日常的時代,大腦要配備好裝備,要有適應不同環境、應付不同任務的能力,所以硬體上無法預先設計好,長到好就停。

→第三個問題是,修剪的原則是什麼?大腦就根據個別神經元和突觸的活動量來做決定。多用的就保留,少用的就修掉。十歲左右,當第一個突觸修剪階段完成時,大腦已經移除大約50%的突觸了。這樣的大腦,已經約略具備它特有的思考方式、價值觀,和與他人溝通的運作模式了。

既然是用經驗和環境的互動來修剪,那麼好的經驗、合理的環境,就能修剪出好的花園,這樣的大腦理解世界是合理運作的;相反的,不好的經驗、混亂的環境,剪出來的花園不成型,這樣的大腦學會的是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和衝突。

大腦突觸修剪的第一階段(2~10歲),和艾瑞克森(E. Erikson, 1902~1994)「社會心理階段理論」八個發展階段中的「學齡前期」(3~6歲)很有關。艾瑞克森的核心概念是:八個階段的順序是遺傳決定的,但每個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

每個階段就是一個岔路,我們選擇向左走或是向右走,而每個階段的成功讓下一階段更順利。

根據這個理論,學齡前期面臨的是主動性與內疚的衝突。這階段的孩子充滿好奇心,會主動探索世界,會開始使用工具,也嘗試創作(例如畫畫、玩玩具的過程)。這個主動性如果受到鼓勵,就會發展出主動性的人生基調,奠定將來成為一個願意負責、有創造力的人的基礎。如果這些獨創的行為和想像力被忽略,不被當一回事,或是被嘲笑,那他們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感到內疚,對自己有負面評價。這可能讓他們傾向於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的舒適圈中,不想改變。

當孩子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會逐漸生成「人生是有目的的」這樣的內在特質。用艾瑞克森的定義來說,就是有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就是這種勇氣,讓孩子不因為擔心失敗而裹足不前,比較不會有罪惡感,不害怕什麼事做不好而被懲罰,也敢於天馬行空,發揮想像力去追求人生。

小結

綜合來說,從大腦發展來說,學齡前期經驗會修剪出我們要用一輩子的大腦網路。而突觸修剪的原則,是多用的就保留,少用的就剪掉。意思就是,如果在孩子在發揮自主性和想像力時,沒有被鼓勵,他的大腦結構就不往那裡走了。自主、有創意、有目的性的神經迴路,就被剪掉了。在溝通上,如果遇到衝突,無法用道理來講,反而單純訴諸權威,讓孩子覺得他的看法不重要,或是說什麼也沒有用,反正沒有人要聽,那好的神經迴路也無法建立。

說到溝通,這個階段的溝通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只透過語言,也透過孩子對世界的觀察。周圍的成人就是孩子的鏡子,透過鏡子,他學會特定的行為模式,作為往後解決問題的基調。如果周圍大人都講道理,他就用講道理解決問題。如果觀察到用不講理來解決問題,他也照做。

心理學家班度拉(Albert Bandura, 1925-2021)在他的經典研究中,用72位三到六歲的孩子(男女各半)研究「觀察學習」。實驗中他用一個波波娃娃(bobo doll),是和孩子差不多大小,不倒翁一樣的充氣娃娃。他們先讓孩子看影片,影片中的大人有的會打波波娃娃出氣,有的不會。結果看暴力解決問題的孩
子,也有比較多攻擊性的暴力行為。所以溝通不只是透過語言,也透過成人,像是一面鏡子,讓孩子透過觀察而學會類似的行為。當然,觀察學習在任何年齡都會發生,但是對學齡前期的孩子特別重要,因為這時期權威的影響力特別大。

學齡前,一方面正是孩子大腦硬體成形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也是觀察學習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發展順利,向左走,孩子充滿主動性和自信;向右走,內心充滿內疚與不安。這個差別對將要進入正式學齡階段的孩子,影響甚鉅。
 

note.detail.more

川普、極右翼、分眾時代—大罷免可能穿透異溫層嗎?
川普、極右翼、分眾時代—大罷免可能穿透異溫層嗎?

這是有點特別的一期。

編輯部 2025-07-01

德國經驗能否對照台灣--當公民社會的底線被試探
德國經驗能否對照台灣--當公民社會的底線被試探

當台灣的大罷免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時,世界也同樣飛馳旋轉著。

李昀修 2025-07-01

是什麼元素,滋養出誑語--美、台現象能否畫上等號?
是什麼元素,滋養出誑語--美、台現象能否畫上等號?

經歷了拜登與賀錦麗的四年執政,2024年底川普成為美國新總統

陳思嘉 2025-07-01

向鍵民道別,離開舒適圈
向鍵民道別,離開舒適圈

說起故事時小k不斷地發出笑聲,畢竟這些事情現在說起來都很好笑

李昀修 2025-07-01

在空中接地氣
在空中接地氣

「我們都利己,但同時沒有忘記其他人」Goody說。

陳思嘉 2025-07-01

在異溫層旁呼吸與生活
在異溫層旁呼吸與生活

六月初的某個週三,編輯部與山除薇害的Eric促膝長談一個晚上

陳思嘉 2025-07-01

抵禦虛偽,站上街頭的真實力量
抵禦虛偽,站上街頭的真實力量

「你們拿多少錢?」「你們這些人都該死、該下地獄!」

鄧嵐心 2025-07-01

腐女救國,反抗是愛
腐女救國,反抗是愛

「我是腐女」文山退葆的副領銜人Alice說,語句中有非凡氣勢

李昀修 2025-07-01

偶像崩壞是獨立思考的開始
偶像崩壞是獨立思考的開始

三月中,新店罷團拔羅波的志工在路上宣傳時遭人毆打頭部

李昀修 2025-07-01

大罷免志工群像
大罷免志工群像

大罷免志工街訪記錄

編輯部 2025-07-01

幫小孩長出這種智慧──柏林愛智的一個心願
幫小孩長出這種智慧──柏林愛智的一個心願

說起柏林,就會說到圍牆;說到圍牆,就會說起拆除;然而…

愛智之旅 2025-05-22

誰看懂了「混沌少年時」?
誰看懂了「混沌少年時」?

這電影裡既沒有正面角色讓人效法,也沒有負面角色讓人警惕

史英 2025-05-01

網上特教暴言風波——教育現場的融合與不容
網上特教暴言風波——教育現場的融合與不容

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談特教議題、看見網路上對於特殊生的不友善言論

編輯部 2025-05-01

網路暴言降臨!探究對特殊生惡意孳生的脈絡
網路暴言降臨!探究對特殊生惡意孳生的脈絡

「拜託特殊生滾出普通班。」

陳思嘉 2025-05-01

仇恨言論何以在網路滋長──此刻,不是鐵幕,是矽幕
仇恨言論何以在網路滋長──此刻,不是鐵幕,是矽幕

人類之所以喜歡召喚自己控制不了的力量,問題不在於個人的心理

鄧嵐心 202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