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阿文看到建中校友會的菜單,覺得很噁心。她說:「以前都覺得男生很幼稚,可是為什麼這群阿伯還是一樣中二?」
性別平等教育缺乏與男孩對話
先前建中校友會的菜單在社會引起沸沸揚揚的討論。雖然輿論一片撻伐,但某些當事者可能覺得無辜,覺得「不過私下開玩笑,有那麼嚴重嗎?」甚至反而責怪是誰把照片外流、或對批評者提告。
沒多久出現速食店主管對17歲打工少女性侵案件,社會發起抵制速食店的拒吃行動。然而,一群建中男生在當下一起訂餐並po文表示支持該速食店,行動又再度引起輿論指責。仔細檢視相關報導,就會發現這些高中生被學長的事件波及,覺得無辜,因而同情該速食店,認為該速食店也不應被個別事件波及,甚至覺得「沒有女權真好」。
在這兩波新聞中,都讓我發現:雖然那群建中校友們在學當年,台灣還沒有性別平等教育,而建中學生會對於校友會菜單事件的快速回應也顯示這些年來性別平等教育的成果。然而,從建中校友們的回應及後續事件,也不禁讓我思考:我們長久以來的性別平等教育,還是鮮少聚焦與男孩們的對話,而讓男生一方面覺得似乎背負「性別不平等」的原罪,動輒得咎;另方面則覺得女權已經高漲,反而自己是受害者。
不只是「政治正確」的口號
從1997年性侵害防治法開始實施每學期至少兩小時的性侵害防治教育,到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性別平等教育在台灣已實施超過廿年。但教學現場的性別平等教育常以政令宣導的「樣板戲」作為「性別平等教育戲劇比賽」的藝術融入教學方式,相關演講常以政治正確的「我說不就是不」等口號作結。公民科相關考試往往是「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歧視」有哪些不同,用選擇題選出單一標準答案的試題。在處理性平相關事件時,我們不是說:「你這樣不尊重女生」就是要求孩子立刻道歉。這些喊口號、強調標準答案的性別教育,反而讓學生覺得一再重複、無感,而讓學生覺得「女權已經太高」,甚或出現「又來了」的厭煩感;或是雖然道歉,卻不一定真的理解或心悅誠服。
讓性能力與陽剛氣概脫勾
如果想要跳脫傳統的性別平等教育教學,要怎麼做呢?我發現,這兩次的建中相關新聞,就是很好的切入點,讓我們有機會跟男生對話,一起檢視所謂「真正的男人」是如何養成的。這篇文章主要聚焦在兩個面向,一個是男生的陽剛文化與性的連結,這顯現在建中校友會菜單出爐後,社群媒體貼文亦有以嘲笑男性性能力的另一菜單反諷。這時可以發現,這兩份菜單無論是吹噓男性性能力或是影射陽萎,其實仍然沒有破除陽剛氣概與性能力連結的迷思。另一個則是男生較少被允許談「感覺」,這顯現在建中在學生覺得「委曲」之後的行動與言論。
首先,如果覺得建中校友會菜單「超A」,不妨與男孩談談對於性的焦慮、或討論A片中的性迷思。在此我以曾經對小六學生進行的「髒話教學」為例。該校邀請我專門對小六學生演講,正是因為發現學生一直在講髒話。我從《性要怎麼教》這本給教師的性教育自學手冊的教學活動入手,先在白板上畫出這樣的格子(如圖一),然後邀請學生小組討論,他們用哪些字眼來說男性的性器官、女性的性器官、以及「性行為」這件事,然後請他們上台分享討論結果。
男性性器官 | 女性性器官 | 性 | |
男性用詞 | |||
女性用詞 | |||
不分性別都會用 |
在講「性行為」時,一個男生很大聲地說「幹」,大家哄堂大笑。我說:「太棒了!請上台來寫你覺得這是男生才會講、女生才會講,還是不分性別都會講」。當學生發現竟然沒有被責罵時,現場氣氛就此炒熱,答案也都紛紛出爐。而哪些詞被歸類在誰使用,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重點在於之後帶領孩子的討論;例如,若發現形容男性性器官的字詞遠比女性多,或是男性會用的詞比女性多,此時可以問學生覺得為什麼有這樣的現象?如果學生說「因為男生比較色」,則可以再帶領孩子思考「女生不色嗎?」或「有沒有對性沒什麼興趣的男生?」
在字詞的討論方面也可以再分析,例如為什麼我們說「打『手槍』」、「上」、「打炮」,都是軍事或攻擊的字眼?為什麼男性性器官的字眼是稱讚(例如「屌」)?也可以討論,除了如陰道、陰莖、性行為這類「正確」的詞彙外,還有怎樣的創意字眼是生活或甚至性互動時更容易使用,也讓女生跟男生都覺得舒服的?最後,我也會問學生,如果真的很生氣,可以發展出怎樣的罵人話讓自己洩憤,又不致用性攻擊或「問候」別人的爸媽?這也十分考驗學生的創造力。
根據瑞典性教育的經驗,當上完這樣的課程後,對於「性」反而有「解密」的效果,讓這些字詞原本被賦予的力量消失;例如後來老師跟我反應,當有男生又在講髒話用性起鬨時,其它學生會說:「哦,這不是攻擊的字眼嗎?」或是「上次不是討論過了嗎?」同時,這也讓性別平等教育不再只是標準答案,而是讓學生討論、批判、發想,且如瑞典性教育所說,是連結現實與理想層面的橋樑。
與男孩談感覺
瑞典性教育的經驗還會提醒大人:要跟男孩多談「感覺」。當我們社會一直認為有所謂「男『性』vs.女『愛』」的分野時,性別平等教育就要反其道而行,多跟男生談愛談感覺、多和女生談性。例如男老師不應跟學生吹噓自己過去有多強,反而可以跟男生聊聊,當他的女朋友跟他說她月經沒來,他嚇壞了的時刻。此時才有機會讓男生知道:原來男人不一定都很「強」,有更多脆弱與不知所措的時候。
運用兒青小說也可以讓男生談談他們的不安與恐懼。例如兒青小說《單純》中有個大學男生說:「我很膽小」,因為他不知道要如何在喜歡的女生面前表現自己,尤其當那位比他年長的女生就讀醫學院、也有一個醫學院男朋友時,他就更覺得自卑。他還跟他的戀愛導師說,現在的女孩都很獨立,「當男人是很辛苦的事」。此時,並非直接導向「男人真命苦」這類的結論,而是當社會開始進步時,身為男生可以有哪些調整;例如我在演講時,也有男性學員提到家裡仍然重男輕女,但他堅持要跟姊妹們平等繼承。當男性放下原本社會給他的好處時,他也能從無謂的期待(如必須傳宗接代或光宗耀祖)解放出來。
另一個高中男生則覺得「愛會是他這一生的重要主題」,他也總深信自己是唯一還沒和女生上過床的人,當他開始想要性的探索時,卻發現「指導作戰行動的人,不是他」。這時可以跟男生討論,當現在有跟騷法,且不像過去強調男性主導時,在追求或性互動中如何更確定對方意願、更覺察對方的感受呢?
而建中學弟們被老學長的菜單波及時,有沒有人跟他們聊聊,學長的蠢事干他們什麼事?跟「建中」何干?「校譽」重要嗎?而社會針對速食店的抵制拒吃行動,意義是什麼?跟他們遇到的「波及」一樣嗎?我們必須與男孩有更多對話,才能真正深化性別平等。
(本專欄到本期告一段落,感謝各位讀者支持。)
「Man」的困惑???
12 歲的維果和諾爾是最好的朋友。某天練球結束後,他們相約一起去洗澡,並分享那些只有真正「Man」的好朋友才會交換的秘密……。
在公視+的《青春浴事》瑞典短片,呈現青春期男生的好奇與疑惑。兩位爸爸對於男孩的成長亦有截然不同的反應—爸爸們內心的焦慮,又是什麼原因引發的呢?1/15 起,加入公視+ 會員即可免費觀看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