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敏(人本父母班助理講員)
某天下午,我接到朋友來電,電話那頭的她苦惱又焦急「我明明已經在上足球課前,跟小志再三確認是不是真的想上?小志也很肯定地說他很喜歡,他要上。上禮拜都好好的,下課後也高高興興。今天卻突然說他不想去上了!拗在那邊不肯移動。每次都這樣,說話都不算話!我們兩個現在就僵持在路邊,我說什麼他就是不肯去,到底該怎麼辦啊?」
朋友的焦急牽動了我,我一時想不到安撫她的方法,只好說,不然我幫你問問。朋友把電話交給孩子,孩子說他今天七點起床,已上了音樂課和畫畫課,很累。但孩子不敢自己跟媽媽說,想要我幫忙。於是,我請他再把電話轉交給媽媽,我幫孩子跟媽媽講一遍。
「如果我這次讓他請假,他會不會養成習慣?只要不想上就不去,這樣我又要去辦理退費的事,我明明在報名繳費前就一再跟他確認過了啊?」朋友提出她的疑慮。
這個疑慮我一點也不意外,換成我遇到這個事,也會有這個擔心。幸運的是,我就剛好不是當事人,不在那個處境,可以客觀看到事情的其它角度。
「你還記得父母班說過『一次只處理一件事』。小志現在不想去上足球課,我們先照顧他當下的需求跟感受,人比事重要嘛。或許現在讓他一次,好好陪他,陪他發覺不想上課的其他原因,也才能真正幫到他…」我試著提議,沒什麼把握可以說服朋友。沒想到,朋友爽快的同意「好,我知道了。那我現在來跟他說,就這樣僵持在路邊也不是辦法。」放下電話時,我還有點不敢相信,不敢相信這個提議竟然不需要推銷再三。
半小時後,我又接到了朋友來電。她跟兒子說「如果你真的累了,那還是我們今天就先請假回家休息?」結果,兒子不再講不要上課,反而沒頭沒尾的說「我不要第一個上場踢球…」總之,朋友陪兒子去跟老師說「不要第一個上場」之後,兒子就去上課了。
不上課的警報意外的順利解除了,朋友這回想找我聊,兒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以他的身高,不太可能被排在第一個,而且,老師跟本沒有要求他第一個上場。從來就沒有人要他第一個上場,為什麼他要我去跟老師說?」
聽朋友敘述,那句「我不要第一個上場踢球…」,讓我回想起大女兒對於她是父母雙方家族第三代的長孫,曾經頗有「感觸」。
我都沒有哥哥姊姊跟我分享上幼兒園會怎樣?人際關係該怎麼處理,午餐有不喜歡吃的菜怎麼辦。我剛要上大班時,覺得妹妹都可以跟妳留在家裡,好好喔,不像我,要自己一個人去上學,老師不認識,同學也還不太熟。那時候我的感覺就像前面有一大片霧,有時搞不清楚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我就看其他小朋友的動作,然後趕快跟著做。你們大人都覺得話已經很清楚了,覺得小孩應該要懂。搞不懂小孩的不懂就生氣,不耐煩,所以有時我們也不敢問了!
那麼,朋友小孩的感觸,會是什麼呢?於是我問朋友「你覺得小志為什麼這麼在意『第一個上場踢球』這件事?他甚至在意到想放棄他最愛的足球課?」
朋友一邊碎唸,明明是我來問你,怎麼變成你問我。一邊回想兒子這一陣子的生活狀況「小志從小是念全美幼兒園,上小學後,我發現他中文的理解力跟同齡同學有點落差,常常被老師寫聯絡本說他上課不專心、狀況外,他也常常問我一些同學跟他說過但他聽不懂的詞彙。」
「他上足球課時,可能沒辦法完全聽懂教練的指令,要透過看別的小朋友先示範來核對他理解的跟教練說的是不是一樣…」
「難怪他不要第一個上場踢球!」我從朋友的聲音中都可以看到他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差點錯怪他了,還以為他一時情緒化鬧彆扭,還好你叫我讓他一次…」
結束通話前,朋友說他第一次覺得自己和孩子很靠近,感覺自己真得知道他的想法、他的擔心、他的需要,這種感覺真得很奇妙。我說,搞不好你都猜錯了。朋友說,猜錯,我就再讓他一次。
好話牌裡有一句是這麼說的:溝通的障礙,是用自己的想法評斷對方的想法、對方說出來的話;去除溝通障礙的方法其實不難,讓他一下。人一旦有被了解的機會,內在就會有自我改變的力量——我在朋友與他的孩子身上,再次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