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與章魚

海綿與章魚
note.detail.update
2025-03-01
note.detail.writer
鄭谷苑

◎鄭谷苑(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專長領域為認知心理學與腦波實驗)

在討論小孩的學習歷程時,常常會用海綿做比喻。這個比喻強調小孩的吸收力強,也同時強調他們對訊息的來者不拒,照單全收。

但去年十二月的一個國際學術會議,語言研究的重要學者,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Ram Frost教授,做了一個非常動人的主題演講,說也許孩子的學習不是海綿,而是章魚。因為海綿是被動地坐在那裡等著水(資訊)流過,人家給什麼,他就收進來。但是根據他的研究,小孩一點都不被動,是像章魚一樣,主動伸出觸腳,選擇對他有意義的訊息,作為成長發展的養分。他稱這樣的過程叫做「訊息的覓食任務」(information foraging)。

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貼切。事實上,心理學的眾多領域(聽覺、觸覺、視覺)多年來都再再強調小孩並不無助,孩子的成長並不被動。早從出生開始,小孩就並不是什麼都要靠大人提供或是幫他們做決定。即使神經系統要到成年(18~20歲),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才能發展完成,性格和認知能力也才完整建立,但是從胎兒時期開始,他們就已經是主動的擷取訊息,藉此發展出個人的價值觀、自我概念、性格和種種認知能力。

如果孩子的學習像章魚,這次我們就來談談在嬰兒期(infancy, 0~1.5歲左右)和幼年期(toddlerhood, 1.5~3歲左右) (註1),大腦的岔路地圖如何構成。對這樣年齡的孩子,我們又應該如何建立溝通的方式呢?

與孩子溝通

前期文中提到本專欄借用艾瑞克森 (E. Erikson, 1902~1994) 的「社會心理階段理論」,把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形成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我採用這個架構是因為這個理論認為「人生不是命定的」,每個階段我們都面臨一個雙叉路,是有選擇的。我贊成他的主張。孩子小的時候,大人提供的環境幫孩子做了選擇;隨著個人的成長,選擇權就逐漸轉到自己。每個階段結束時,一個人必須選擇向左走或是向右走,會獲得積極面對人生的能力和條件,或是變得消極負面。由於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所以每個階段的成功,也有助於下一階段的順利啟航。

嬰兒期

艾瑞克森理論的第一階段是嬰兒期(0~1.5歲),是信任與不信任的岔路。嬰兒雖然能夠區辨語音,但是還沒有學會詞彙和概念,還不能用言語來溝通。以大腦發展來說,這階段的神經系統中的各種知覺正快速發展。艾瑞克森強調嬰兒不是什麼都不懂、只等著被餵食的小動物。透過各種感官,他們可以看、可以聽、可以聞、可以觸摸,看得懂人的表情,可以感受人際互動時的情感類別、強度,與穩定性。

這樣的發展讓嬰兒開始認識人,藉此建立基本的人際關係。所以,當孩子用哭來表達不舒服的時候,照顧者是否能適時出現,並且給予適當但不過度的照顧,就是建立信任感的關鍵。有了這個最初的信任感,人格中「自我」的強度會增加,讓一個人有能力面對日後的困境。

因為嬰兒還不能依賴語言表達,所以這階段的溝通需要多利用其他訊息管道(聽覺、觸覺、視覺)、速度要慢、表達要多重複,最重要的是要穩定可預期的互動。這也是為何成人對嬰兒說話時,自然而然會提高音調、語速變慢、字詞重複,例如洗澡變成「洗澎澎」。語言學上這叫做「兒向語言」(Infant-directed speech),研究發現嬰兒的大腦對這樣的語言有較好的反應。

整體來說,和嬰兒溝通,還要考慮成人本身情感是否穩定。如果成人的反應本身就難以預料,情緒上陰晴難料,或只是單方向的提供訊息或指令,常常忽視孩子的反應,這對嬰兒來說是很困擾的。因此這個階段的岔路是向左走建立了基本信任,向右走變成對人的不信任。

幼兒期

艾瑞克森理論的第二階段是幼兒期(1.5~3歲),是自主與害羞懷疑的岔路。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發展到這時期,兒童已經有了大量的動作技能,他們可以爬、走、拿東西等等,語言發展也接近完成。行為上,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意志,會選擇堅持或是放棄,可以決定要或不要做什麼。所以英語俗語說trouble two就是說兩歲的孩子開始意見很多、很難搞。換句話說,他們開始有反抗的意志了。

在溝通上,父母也可能開始和孩子有衝突了。父母一方面要控制孩子的行為,來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另一方面,兒童開始有自主感,想照自己的意思做事情。這個時期,生活上的兩個重要任務是上廁所和吃飯,都有可能造成衝突。衝突來自一方面父母想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自己上廁所,要讓他了解隨地大小便是骯髒的、是錯的,要按時乖乖吃飯、不要玩食物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孩子的自主感,會讓幼兒想照自己的方式吃飯和上廁所。

這時候的溝通貴在避免過猶不及。以最基本的吃飯和上廁所來說,父母當然無法過度放任兒童隨心所欲,否則不但會讓孩子養成壞的生活習慣,也有害他的社會化歷程。但是過度的嚴厲管控,會傷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處罰不當,會讓兒童對自己產生懷疑,並且感到害羞,甚至是羞愧。

所以溝通和習慣的養成上有三個重點:

第一點:行為標準要清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當然,因為對象是孩子,所以還是會有一些彈性,畢竟不是軍事訓練。
第二點:是上述的標準要有理由。孩子在這個階段已經可以透過語言來溝通,可以開始學習講道理。要講道理,而不是講大道理。從小學會用道理來溝通,會讓親子關係終生受益無窮。
第三點:在合理的範圍之內,盡量鼓勵孩子的自主。我常常看到吃飯時幫孩子把每個食物切的極小,口水一流出來就立刻要擦乾淨,不能忍受孩子一點點的髒髒黏黏不整潔。但這些都是過度保護,剝奪孩子的自主發展。這個階段完成時,岔路是向左走建立了孩子的自主性,向右走變成對自己的羞怯和懷疑(註2)。

孩子的腦像章魚,他們是會主動覓食訊息的。但是畢竟他們的大腦還在發展早期,還沒有辦法處理過多、抽象、複雜的訊息,所以在溝通上,大人這邊需要注意的是訊息要一致,尤其行為標準不要變來變去,今天可以明天不可以。溝通時情緒要穩定,各種情緒都可以有,但是不要瞬變,讓孩子無法理解、無所適從。內容上要講理,這樣的話,章魚觸腳抓到的就是某種合理的標準。

而這,就會變成孩子日後行為和判斷的準則。


註1:每個階段實際時間會有個別差異,不是硬性規定的。
註2:但是我要再強調一次「過猶不及」的重要。雖然要讓孩子盡量自主,但安全相關事項當然是例外。我前兩天才看到大人讓一個兩歲的孩子自己戴玩具項鍊。項鍊、塑膠袋對小小孩都是危險物品,讓他們自己玩這些東西,與自主無關,單純是大人的疏忽。
 

note.detail.more

看見我的需要,更看懂你的難
看見我的需要,更看懂你的難

從孩子來到這世界上起,我們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地把孩子帶大

劉楚筠 2025-07-01

富饒的沙漠
富饒的沙漠

在學齡期,孩子開始走向社會,家庭不再是唯一的訊息或權威來源。

鄭谷苑 2025-07-01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所謂代溝,自古就有。

史英 2025-05-01

教室裡的「特殊」與「普通」
教室裡的「特殊」與「普通」

「你所謂的『特殊生』是什麼意思呢?」

鄧嵐心 2025-05-01

「停」!幸好,我沒打小孩
「停」!幸好,我沒打小孩

我跟體罰的「緣分很薄」,影響卻很大。

李慧貞 2025-05-01

英文文法也能幫到中文的閱讀理解
英文文法也能幫到中文的閱讀理解

請小孩先讀讀附錄的課文(見P.62),再試試以下的題目。

史英、武宜佳 2025-05-01

小樹到底說了什麼?—讓他用中文和英文都說說看!
小樹到底說了什麼?—讓他用中文和英文都說說看!

有了課文與原文對照,就容易看出兩種語言的差異,也就自然會…

史英、武宜佳 2025-03-01

海綿與章魚
海綿與章魚

在討論小孩的學習歷程時,常常會用海綿做比喻。但去年十二月…

鄭谷苑 2025-03-01

當小孩森氣氣
當小孩森氣氣

人們總說,有情緒是正常的、情緒不分好壞、要接納、要理解……

陳雅萍 2025-03-01

只是開玩笑而已?跟男生談性說性別
只是開玩笑而已?跟男生談性說性別

阿文看到建中校友會的菜單,覺得很噁心。她說:「以前都覺得

楊佳羚 2025-03-01

我們離那些影像中的孩子還有多遠?
我們離那些影像中的孩子還有多遠?

性影像犯罪,任誰聽了都會心頭一沉的五個字。究竟為什麼生發生?

鄧嵐心 2025-02-27

兒少照片外流事件,並不只是資安問題
兒少照片外流事件,並不只是資安問題

我們很難把這些事件的成因都歸咎於「兒少不懂資安問題的重要性」

李昀修 2025-02-27

照片外流的往後:傷害的停止,以及往後的故事
照片外流的往後:傷害的停止,以及往後的故事

「我每天都會到網路上搜尋自己的照片。」

李昀修 2025-02-27

爸媽的教戰手冊之七──網傳私照的問題
爸媽的教戰手冊之七──網傳私照的問題

網傳私照,絕對是所有爸媽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史英 2025-02-27

小孩想當網紅──讓我們加入一點點教育
小孩想當網紅──讓我們加入一點點教育

幾年前,網紅還是罕見的職業,與其說不支持小孩想當網紅,事實更

鄧嵐心 2025-01-01

抗網保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