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英、武宜佳
引言
要讀懂一首詩,常常需要著眼在作者精巧獨到的用字遣詞。恰巧,「雙語互用」可以幫助我們跳脫慣用語的思維,透過另一種語言,豐富對語詞的意涵及語意的感度。
巧遇翰林出版社的一首新詩(見附錄二),我們選了其中的一組對話作為雙語互用的嘗試。讀者們不妨以此為例,也在別的地方試試看。另外,以下題組的設計也花了許多心思,關於其中細緻的脈絡,也請參閱後面的「說明」。
建議可以先讓小孩試試下面的思考題,其他的部份,原本是為了給大人看的,但之後再給小孩看也無妨。
給小孩的思考題
請你讀一讀翰林五上第一課「你我之間」(見附錄二),特別注意其中的第一個主題「立場」;在第一主題「立場」中,顯然原子筆和鉛筆有個對話,把它找出來, 然後試試下面這個雙語互用的解讀方法:
➊
兩支筆分別告訴對方「要堅定」、「要隨和」(見第一段落第一句和第二段落第一句);那麼,從詩中看來,他們各自的「立場」是如何呢?
a. 原子筆認為做人做事要堅定;鉛筆認為做人做事要隨和。
b. 原子筆認為做人做事要隨和;鉛筆認為做人做事要堅定。
➋
「立場」是「兩筆對話」這一段的標題,它的英文是standpoint;可是,「立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可複選)
a.
「立場」就是「站立的場所」,指一個人站(stand)的地方(point),例如:公車站牌旁、講台後、舞台上,等等。
b.
當兩個人意見不同又各不相讓,就好像各自「站在不同的地方」而不肯彎腰,這時候,大家就會說他們各有「立場」。所以「立場」就代表人們的不同意見。
c.
把「意見」說成是「立場」,剛好也反應了:意見往往來自於人的生活經驗;也就是用「站立之處」代表「生活經驗」。
➌
但兩支筆能有怎樣的「生活經驗」呢?兩支筆之所以有不同的立場,應該是來自於:
a. 他們平常的所作所為。
b. 爸媽教的不同。
c. 學校老師教的不同。
➍
人有不同立場是是很平常的事,但兩支筆有什麼「堅定、隨和」可言呢?詩真的不能照常理判斷。那怎麼辦?
a. 趕快去聽老師解釋。
b. 趕快去看課文後面的說明。
c. 留給自己玩味,不要讓別人破梗。
➎
留給自己玩味,想不出來怎麼辦?要求作者寫得更明白一點嗎?那就不是詩了呀!不然,換一種語言,試著用英文講講看。「堅定、隨和」用英文說是:
a. firm、soft
b. hard、slimy
c. crunchy、tender
➏
講英文……沒什麼把握,firm和soft到底是什麼意思啊?(也就是換成中文是什麼意思,可以查字典看看唷!)
a. 堅硬、柔軟
b. 堅固、黏稠
c. 鬆脆、軟嫩
➐
咦,先用英文說(如第5題),再反查回中文(如第6題),怎麼跟原來不一樣了?但「堅定、堅硬」一定有些共同的意思,「隨和、柔軟」也一樣,那會是什麼呢?
a.
「堅定」和「堅硬」共同的是:都表示「可適時調整」。
「隨和」和「柔軟」共同的是:都表示「不容易改變」。
b.
「隨和」和「柔軟」共同的是:都表示「可適時調整」。
「堅定」和「堅硬」共同的是:都表示「不容易改變」。
➑
兩支筆有什麼「不容易改變」或「可隨時調整」的呢?這大概是用來描述:
a. 他們做人的態度。
b. 他們做出來的事情。
c. 他們身體的樣子。
➒
兩支筆能做出什麼事情呢?也就是他們平日的所作所為,從firm和soft的描述看來,應該是:
a. 在紙上戳出小洞。
b. 跌在地上發出聲響。
c. 在紙上寫出字跡。
➓
兩支筆的字跡,有什麼特性可以表現出firm和soft呢?也就是符合「不容易改變、可適時調整」呢?
a.一個的字跡不容易擦掉,另一個的可以。
b.一個的字跡凌亂,另一個的整齊。
c.一個的字跡可以有很多種顏色,另一個的只有黑色。
11
啊,原來如此!這就是堅持自己玩味的好處!現在回頭想起來,我們是怎麼玩味的呢?
a. 靈光乍現,有如受到神人指點。
b. 忍不住偷看課文後面的解釋。
c. 透過雙語互用,發現兩支筆的「堅定、隨和」,原來是指他們各自的表現。
12
寫一首詩去描寫兩支筆筆跡的差異,到底有什麼意義啊?看見筆跡的差異,再回頭讀一次兩支筆的對話,我們可以想一想的是:(可複選)
a. 他們要不要都聽一聽對方的建議,都變得隨和一點或堅定一點?
b. 反過來想,他們自己堅定、隨和就好,為什麼要建議對方也跟自己一樣堅定、隨和呢?
c. 不管怎樣,人難免各有自己的「立場」,如何面對「立場」的差異,才是最重要的吧?
題組設計的說明
➊
以上的題組,是希望用「蘇格拉底教學法」,也就是透過特別設計的系列問題,經由嘗試思考與回答,讓小孩自己發現──而不是被教導──同時理解並掌握某些重要概念。
➋ 題組目標有五個:
a. 理解:「立場」一詞的一般意義,與在這首詩中的用法(1~3題)。
b. 反思:「自己玩味」的學習方法(4、11題)。
c. 想出:以兩支筆寫出的筆跡,做為他們的「立場」的根據(8~10題)。
d. 思考:這首詩的主旨(12題)。
e. 體驗:「雙語互用」在閱讀理解上的功效(1、5~7題)。
➌
如何從「立場」追溯到「筆跡」,是一個值得追究的好問題:
a.
「擬人化」的筆法,並不是隨便「把某個東西當成人」就可以的,而是在把它當成人的同時,還要用某種方式「扣著」那個東西的「特質」。例如,說一支筆硬,另一支軟,就沒什麼道理;因為兩支筆的手感或易折性,本來就很難說。
b.
對作者而言,是先看到筆跡這個「特質」的差異,才透過想像,把這特質用比喻的方式,說成是它們的「立場」。
c.
但對於讀者而言,要從詩中指定的「立場」(即堅定、隨和),反推回那是基於怎樣的兩種不同的「筆的特質」,卻是一個值得推敲的好問題。
d.
如果有人先「破梗」,直接透露了那是指筆跡的差異,那就剝奪了讀詩的樂趣,而這正是一般國語教學一直在做的事情。
e.
我們想要透過題組,讓小孩體驗這個「回溯」、「破案」、「解謎」的過程。
➍
從「立場」回溯到「筆跡」的方法──透過雙語互用:
a.
為了帶領小孩完成這個「回溯」,我們建立兩條路徑:
「立場→所站(stand)之處(point)→生活經驗(平日作為)」
「堅定、隨和→堅硬、柔軟→難改、易變」(其中雙語互用詳見後文「5」)
b.
第一條回溯路徑追出了一件大家熟悉的事情:「經驗→立場」,
即:人的立場往往是由他的生活經驗決定的。
第二條回溯路徑追出了:「堅定、隨和」這兩詞的原義為「難改、易變」;
即:原本是描寫具體事實的原義,經過「引申」後,成為描寫立場的抽象語詞。
c.
結合兩條路徑,並放在「兩支筆」的情境下,就得到「立場→筆跡」的回溯:(如下圖)
➎
以上回溯的重要關鍵,是其中的雙語互用,特別說明如下:
a.
看過解說之後,會有一種感覺:以上那麼「複雜」的回溯是否有點小題大作?但在第一次看到「原子筆立場堅定」的人,都會想「是因為原子筆是金屬筆頭嗎?」所以,要想到「筆跡」的差異,其實是要花一點力氣的,如果沒有不識趣的人先破梗的話。這個「立場→筆跡」的回溯過程,其實是「讀詩」的寶貴經驗,同時,當然也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機會。
b.
引入第二語言來協助「閱讀理解」,是長期被忽略的重要方法(例如,感覺某個詞語有點深奧的時候,想想用台語會怎麼表達,往往會有頓開茅塞的效果)。
c.
引入英文,讓兩種語言來回轉譯,可以看到「堅定、隨和→firm、soft→堅硬、柔軟」這樣的現象;明顯的,原來的抽象語詞,經過來回轉譯後,變成了具象語詞,這便引發了這樣的問題:「堅定、堅硬」之間,「隨和、柔軟」之間,到底是怎麼連結的?除了表面的抽象與具象不同之外,它們之間的共通之處何在?
d.
思考以上問題,得到它們共通處是在「難改、易改」,再加上兩支筆的立場應該是來自它們的「作為」,「筆跡」這個作為就自然浮現了。
結語
讀詩,難免要去探索它的寓意,或是想要得到體會或感悟。但如果只是這樣,就可惜了它在語詞運用上的藝術性了!相反的,如果只在語詞上玩味(如上面的第7題),而沒有進一步想一想詩的意涵(如上面的第12題),就會覺得少了意義感。詩的特殊之處,就在於能提供給讀者感性和理性交織的樂趣與體悟。
①
通常,人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給別人建議。那個角度,有些時候是自己的擅長、有些時候是自己與生俱來的樣貌。原子筆、鉛筆分別給出對方的建議,也就反應他們各自的「立場」。這一題的答案是a。關於「立場」的意思,請見第2題的詳解。
②
「立場」這個詞的用法,是引申了字面意思(如選項a),去說明「意見、想法」。如選項b的情境:用「兩人站在不同地方」的畫面,引申出「兩人有不同立場」。也如選項c的說明:要了解一個人的「立場」,往往可以從他「站立之處」去找到線索。這一題的答案是b和c。
③
兩支筆應該沒有爸媽或學校教,比較符合兩支筆的「生活經驗」的,應該就是選項a。
④
一般而言,應該不會有人用「堅定、隨和」形容兩隻筆。作者這樣說,很不尋常,一定有個特別的用意。設計這道題目,是希望小孩能夠想到這樣的問題;而問題的答案要留給自己玩味,不要讓別人破梗!這一題的答案是c。
⑤
查詢「堅定」或「隨和」的英文翻譯,通常,第一個出現的英文字,會是最被廣泛使用、最基本的,應該就是firm和soft。這一題的答案是a。
⑥
字典裡,對firm的翻譯是「堅硬的」,soft是「柔軟的」。這一題的答案是a。
⑦
從第5題到第7題,我們把原文裡的「堅定、隨和」,翻成英文後又翻回中文,經過了這樣的轉化:「堅定→firm→堅硬」「隨和→soft→柔軟」。要說「立場」,「堅硬、堅定」會想到「不容易改變」;「隨和、柔軟」就會想到「可適時調整」,所以答案是b。
⑧
「不容易改變」或「可以適時調整」,講的都是兩支筆的「立場」。對於筆,如果要說「所作所為」,應該就只有他們「做出來的事情」了。這一題的答案是b。
⑨
既是兩支筆「做出來的事情」,又跟「firm、soft」相關的,就是「寫出字跡」這件事了!這一題的答案是c。
⑩
筆跡擦不掉,用firm來形容,擦得掉的,就用soft來說了。這一題的答案是a。
11
呼應第4題,靈光乍現和偷看解釋,應該都不算是玩味。選項c提醒小孩玩味的過程,也就是,兩支筆的「堅定、隨和」,不是指他們的個性、態度等抽象表現,而是指他們各自的具體表現。這一題的答案是c。
12
在這之前的題目,是引導小孩玩味詩的語詞意涵;這一題是要引導小孩去發掘詩的寓意。我們避免直接把寓意教給小孩,所以選擇用想一想的方式來引導小孩。可以想一想的問題,除了想到「人可以多聽聽別人的意見」,也可以反問作者:「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立場加在別人身上?」更可以想一想:「無論如何,人跟人有差異時,可以怎麼相處?」才是重點。這一題答案就是複選a、b、c。當然,可以想一想的方向一定不止這三項,請讀者們也加入自己的思考。
對文本提出問題、自問自答,通常是個能讀出作者意思,又能讀得有樂趣的好方法。「從問題出發」這方法,不僅僅適用於讀詩,其他各種文體,也都可以試著用用看喔!
你我之間 / 蔡仁偉
原子筆告訴鉛筆要堅定
相機告訴手機要專一
抹布告訴衛生紙要耐勞
海報告訴拼圖要獨立
鉛筆告訴原子筆要隨和
手機告訴相機要多元
衛生紙告訴抹布要犧牲
拼圖告訴海報要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