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珮筠
每年夏天,我們為基地孩子安排一個三天~四天的主題營隊活動,稱少年遊。基地少年遊已經多年沒有安排人文主題了,今年,恰好遇上難得的台南開城四百年紀念,所以,就是台南了!
旅行是認識一個城市蠻好的方式,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時間探索台南,我們減少現場上課時間,安排了為期一周的行前課。
不是要在現場,直接聽課才有臨場感嗎?為什麼寧願減少現場課,增加行前課?我們覺得,孩子需要一些時間準備旅行,並不只是聽背景知識、蒐集資料安排行程這種準備,我們期待透過行前課,讓孩子有些印象,帶著心中的期待與疑惑,去到當地持續思考跟探索。減少課程,可以多留點時間,讓現場感受到的與他腦子裡的問題作互動。旅行的過程中,鼓勵孩子多提問與談自己的想法,是我們想要帶孩子的旅行方式。
行前課,讓腦袋浸在台南裡
那麼,我們帶小孩去台南做什麼?有什麼是非到台南談不可的嗎?如果要說台南的特殊性,台南有好多台灣第一,在近代歷史上,台南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是個名符其實的古都,即使是只想吃美食的人,到了台南也很難忽視這個城市的歷史。
行前課以歷史為軸,從各個時期的歷史裡又延伸出各個時代的建築、城市規劃、人物、藝術與文學、宗教信仰、食物……一點一滴,交織成現在的台南。
400年,不是台灣的開端,僅是台灣有歷史記載的開始,台南建城的開始。我們跟小孩在行前課談歷史時,無論認識台灣或是台南,時間軸都要更往前拉。我們談荷蘭人來之前的台南,平埔族的生活與祭典,和漢人的生活方式有什麼不同?荷蘭人為何而來?為什麼是台南?留下了什麼?鄭成功又為何而來?他與荷蘭的統治有何不同?「民族英雄」是對誰來說?鄭成功帶來的漢人文化,對台灣造成什麼影響?歷史的部分,在台南也安排了孔廟執行長石牧民為孩子們導覽,為什麼要建孔廟?為什麼說孔廟是全台首學?孩子在課堂上讀的子曰,跟眼前的孔廟,居然曾經是統治者利用來統治人民的,必須好好捧著的神主牌,儘管地位如此崇高,到了台灣也必須與台灣當地的文化做交流,有別於中國歷史的發展,讓台灣孔廟成了獨具台灣特色,獨一無二的孔廟。即使子曰朗朗上口,但在孩子心中,孔子與尊儒的這件情,從來沒有那麼鮮明過。
除了歷史,我們還談了建築、人物、宗教……
與台南有關的事情一定無法全部涵蓋,甚至講個大概都講不完。每一個課程,我們只挑一兩樣出來,並安排小活動讓小孩可以在現場操作,以此與城市互動。
談城市規劃時,我們談台南圓環。圓環周邊也是城市中心,我們讓孩子在紙上實際操作原本圓環道路該有的運作方式,以及以圓環為中心,放射性的道路特性。到了台南,也特別再帶孩子觀察目前台南圓環的使用狀態,以及感受這樣的規劃有什麼好與不好。不熟悉這種道路方式的人很容易迷路,但認識了之後,大家反而很容易找到要去的地方,並認識一種相較於棋盤式的城市不一樣的規劃方式,腦子裡有一個台南市大概的樣子。
另一個是,在討論建築時,我們特別提出舊建築裡頭的元素。助教也設計了一張明信片,小孩在操作時,在卡片中建築的窗戶上繪製鐵窗圖形。透過繪圖,讓小孩更有印象。孩子在台南時,會特別去去觀察舊建築裡哪裡有這些元素,甚至從這些花紋中去猜,建造這個房子的主人,是什麼身分。
\我們還討論銅像。圓環的中心是城市的焦點,圓環的銅像,也隨著政治環境的改變換了幾次銅像,城市裡有各式各樣的銅像,在圓環,有湯德章銅像、台南公園裡,有連橫銅像、路邊有慰安婦銅像、鄭成功銅像……本來銅像都是大家路過不太會理會的物品,但我們在認識台南人的這一塊,安排了一個談銅像的教案,當孩子看到一個冰冷的銅像,他的腦袋裡會冒出:他是誰?為什麼他被放在這裡?他在這裡做了什麼事?……人的故事,就是城市的故事,是這個城市孕育出這些人與事。
行前課每天除了安排談一個主題,也有小組時間,討論行程與旅行中的分工,並對「台南有什麼」有初步的研究跟了解,並安排小組自己的行程。我們也安排了一天的戶外活動,讓孩子練習看地圖與辨別方位,也有小組直接操練如何用台語與當地人聊天,問問題等等。
尋找湯德章,尋找人,與他們活過的軌跡
湯德章的故事,放進認識台南人的這個主題裡。今年初,有一部與台南有很大關係的紀錄片《尋找湯德章》上映。無論是討論歷史、人物與當地地標,尋找湯德章都是個再適合不過的題材。我們與導演聯繫,包場帶孩子們去看這部紀錄片,導演也特別安排到基地進行座談。孩子對影片的內容印象深刻,看著無論是日本時代或是國民政府時代,台灣人的處境以及當時的人所面臨的種種生存上的選擇,孩子問為什麼湯德章要這麼固執?為什麼他不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兒子為什麼要絕口不提父親的事情?是絕情嗎?到台南時,我們去訪問這部片的關鍵人物──既是文史工作者,也是大家熟知的莉莉水果店的老闆李文雄。老闆在自己調查台南文史時,聽聞湯德章的故事,認為怎麼台南人會普遍不認識對台南這麼重要的人,便開始推動保留湯德章故居,在紀錄片拍攝時與湯德章兒子接觸後,又認為自己應該要協助他走出那段傷痛,至少,讓他埋藏在心底的這些事情,能夠有個出口,老闆不是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嗎?認不認識湯德章有那麼重要嗎?反正他兒子都藏在心底一輩子了,有差嗎?
到台南時,李老闆非常熱心的接待我們,孩子們都感受到他溫暖與重情重義的那一面,正義感其實是很難說清楚的一件事情,有時候你就是對某些事情看不過去,一插手就再也回不去了。透過跟老闆的相處的那個上午,我們都感受到了。
記得行前課時我們問孩子,目前感覺台南是什麼樣的城市?孩子說:是好吃的城市!我們講了一段葉石濤的故事,並引用在台南成長的他對台南的形容:
「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孩子聽了,就說:感覺台南是一個很浪漫的城市,對於葉石濤筆下的台南,也多了一份好奇。
在台南的那幾天,孩子們早睡早起,為自己打理每天要出門的東西,查公車路線與時間,看地圖認路,很認真地品嘗食物,很認真的拜拜,和當地人聊天,照顧同行的旅伴……旅行讓人每天都很累,但我們感受出孩子很珍惜也很享受這次的旅行,都上了車,還收到從莉莉水果店一大早特別為我們準備的,一人一盒豐盛的水果,將台南人的熱情深深印在大家的心上。
台南400,是台灣歷史的起點,我們期許這次少年遊,是個可以讓孩子學習旅行也深刻感受台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