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

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
note.detail.update
2025-01-01
note.detail.writer
陳昭如

◎陳昭如

世上有所謂的「邪惡」(evil)嗎?如果有的話,它到底是什麼?是一種抽象的心理狀態、或者必須以具象的行為來定義?如果我們傾向後者的說法,那麼,殺人毫無疑問是邪惡的吧?但令人不解的是,是什麼樣的人會邪惡到自認有權奪取他人的性命,而且還是不諳世事的少年?
威廉‧高汀的經典作品《蒼蠅王》,說的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困惑的故事。

小說敘述一群意外被迫降在荒島、年紀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在遠離文明之後,秩序漸漸散漫,衝突日益加劇。一旦興奮與恐懼蒙蔽了理智,同時也是為了生存,他們開始獵捕野獸、殘害動物,對著誤以為是「怪獸」的同伴又踢又打、又撕又咬,最後,只剩下同伴殘破不堪的屍體。原本純真無邪的孩子在失去了道德規範之後,任由生命原始的驅力引導,竟喪失理智,陷入瘋狂,顯露出人性黯黑殘酷的一面。

高汀以冷酷又深刻的角度,剖析人類衝動與文明之間的矛盾,使得閱讀《蒼蠅王》的過程是不悅的、訝異的,甚至是驚悚的——因為書中描述的諸多情節,不斷挑戰我們對兒童的既有認知。但就如代表道德純粹性的角色西蒙說的:「也許怪獸就是我們自己」,當失去理性、不辨善惡,人與動物的分別,也就相距不遠了。

發表於一九五四年的《蒼蠅王》無疑是虛構的寓言小說,不過在七十年之後的現實世界裡,令人髮指的少年犯罪事件發生頻仍,且其殘暴的程度,較諸《蒼蠅王》裡的情節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九九七年日本的「酒鬼薔薇聖斗事件」,十四歲少年A虐殺了數名小學生,造成二死三傷的慘劇。最驚悚的是,少年A刻意破壞屍體,包括割下被害人的頭顱放在學校門口、對著被害人的屍體射精、割開屍體飲血等。如此駭人聽聞的手法,震驚了全日本。後來少年A被送到少年感化院接受治療,成年後離開感化院,復歸社會。

△二○一七年韓國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兩名高中女生殺害年僅八歲的陌生女童,將她的內臟挖出來與廚餘混一起丟棄,再將屍體大卸八塊扔到水塔裡。其中金姓少女在被捕之後,被問到最難過的事情是什麼,她的回答是:「天氣很好,卻沒辦法去賞櫻覺得難過」。最後兩名嫌犯以罹患精神疾病、尚未成年等原因,分別被判處二十年與十三年徒刑。

△二○二三年臺灣的「新北國中生殺人案」,郭姓少年為了替林姓乾妹出氣,持彈簧刀對楊姓少年連刺十刀,造成被害人頸部、左胸重傷,不治身亡。事發之後,郭姓少年依舊泰然自若,還在社群網站秀出比出「YA」手勢的自拍照;林姓少女則是自認沒有犯錯,並嗆外界「你們這些人根本不懂事實真相,我也沒有教唆殺人」、「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新北地院少年法庭今年九月宣判,判處行凶少年9年有期徒刑、少女8年有期徒刑,可上訴。

這三起青少年犯罪事件有幾項共同點:犯罪者皆未成年,沒有重大行凶動機,犯罪手法殘忍驚悚,且犯後毫無悔意(註),他們無法體會、察覺他人的痛苦,也沒有任何負罪感、同情心與惻隱之心。

青少年罪犯的刑罰種類與程度,均較成人犯罪者要來得低(至少不會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以日本為例,自「酒鬼薔薇聖斗事件」之後,國會將犯罪刑責的最低適用年齡從十六歲降至十四歲,仍無法平息眾人的惶恐與怒火,咸認為這樣的法令是在保護加害人,而不是被害人。臺灣的新北國中生殺人案發生之後,坊間亦有類似呼籲,認為應該修改既有法令(《少年事件處理法》規定,未滿十二歲兒童犯下刑案,不再送進法院,而是交由教育與社政體系處理),加重未成年加害人的刑責。

暴力應該不會從天而降。是什麼樣的條件與環境,造就出視生命如草芥、就算虐殺他人也不以為忤的孩子?

以「酒鬼薔薇聖斗事件」來說,從事後少年A父母寫的《生下少年A──父母的悔恨手札》,以及少年A的個人自白《絕歌: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來看,他的家庭關係不壞,生活正常,與一般青少年沒什麼太大分別,很難找出什麼理由解釋他何以殘忍至如此泯滅人性。面對這類罪行重大的未成年人,該如何認定他們的罪行與責任之間的關係?刑罰對他們來說,是有用的嗎?

這讓我想到湊佳苗的小說《告白》。

中學老師悠子在獨生女愛美意外溺斃後,得知愛美的死亡並非意外,而是她的學生、十四歲的修哉與直樹蓄意所為。起初,善良的悠子以「讓兇手得到應得的處罰雖然是成人的義務,但教師也有義務保護學生」為由,決定放棄揭露殘忍的真相。沒想到日後她才發現,無論是修哉或直樹,都不是無知或愚蠢而犯錯,尤其身為資優生的修哉更是縝密、有計畫地讓愛美步入死亡的陷阱。
修哉與直樹害死了愛美,他們應該是「邪惡」的吧,那麼,班上其它同學就比較「不邪惡」嗎?書中提到班上同學設計出「行刑點數」的規則,聲稱點數越高的人越「正義」,並開始對修哉進行惡意的霸凌。為什麼這些衣食無缺、接受良好教育的少年,會興起傷害他人、乃至奪人性命的念頭?有人是為了獲取名氣,填補內心的空虛;有人是為了登上重要版面,獲得眾人的注意;有人是為了吸引母親注意,渴望贏得母親的愛……這些既脆弱、又暴烈的少年因為自私、無知與狡黠,讓原本一點點、微小的惡意,導致無法收拾的悲劇。

刑罰的目的,是要讓加害人瞭解他們的錯誤與罪行,並力求贖罪與改過,這樣的刑罰才是有意義的。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根據日本《少年法》的規定,十四歲以下的少年犯罪不會受到刑法制裁,加上修哉在殺人之後不曾反省自己的行為,讓心灰意冷的悠子決心以自己的方式展開復仇。她在修哉與直樹的牛奶裡放置愛滋病毒,希望他們在死亡的陰影之下,徹底反省自己的罪行,但是即使瀕臨愛滋的威脅,修哉仍舊毫無懺悔之意,甚至表示:「我了解殺人是犯罪,但我不能了解這為何是壞事。人只是地球上無數生物之一,為了得到某種利益而消滅某種物體的話,那也是沒辦法的事,不是嗎?」
在一個以極端暴力欺負無辜者、卻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的世界,是沒有正義可言的。就算私刑不見容於現代法治社會,我們卻很難不同情、進而理解悠子的復仇,身為母親的她必須做點什麼,以伸張、並維護她心目中的正義。

這是否意味著作者湊佳苗肯定私刑的正當性?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正如書中的角色美月所說的:「無論怎麼樣殘忍的罪犯,審判果然還是必要的吧。這並不是為了犯人,我認為審判是為了阻止世人誤會和失控的必要方式。」美月認為,愚蠢的凡人忘記自己並沒有制裁他人的權力,倘若面對殺人案中,只是不斷地要求殺死加害人,譴責不站在同一陣線的人,「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宣稱以殺止殺的我們又成為了什麼?」

任何犯罪動機都是複雜的,很難歸咎於單一因素。每次發生少年犯罪事件,社會輿論總是嚴厲譴責家長,咸認為肯定是家庭失和,父母教養不當、錯誤的升學主義價值觀等,才會造成純真的少年誤入歧途,彷彿千錯萬錯都是父母的錯。少年的惡行是否可以全歸究於父母?每個個案狀況不盡相同,很難一概而論,但這讓人不禁想問,對於犯罪的少年,除了譴責之外,是否還需要理解?理解的餘地又是什麼?

如何面對良知,看待生命,順應或反抗眾人的眼光,面對生活的困境及暴力,並沒有簡單的答案。或許正如高汀所言:「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罪惡的根源在於人性,而不(只)是成長背景或社會條件的缺陷。每個人心中,都存有(不被承認的)惡的面相,就連少年也不例外,唯有直視人性最深沉的底部,在判斷是非善惡時不致陷入過度簡化或片斷的角度,方能面對邪惡的複雜性與曖昧性,直視現在,並面向未來。

 


註:
少年A出版個人自白《絕歌: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 》(時報,2016),表達對自己當年犯行的悔意。但也有一說表示,這些自省的文字來自出版社的要求,而非出自少年A的本意。
 

note.detail.more

川普、極右翼、分眾時代—大罷免可能穿透異溫層嗎?
川普、極右翼、分眾時代—大罷免可能穿透異溫層嗎?

這是有點特別的一期。

編輯部 2025-07-01

德國經驗能否對照台灣--當公民社會的底線被試探
德國經驗能否對照台灣--當公民社會的底線被試探

當台灣的大罷免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時,世界也同樣飛馳旋轉著。

李昀修 2025-07-01

是什麼元素,滋養出誑語--美、台現象能否畫上等號?
是什麼元素,滋養出誑語--美、台現象能否畫上等號?

經歷了拜登與賀錦麗的四年執政,2024年底川普成為美國新總統

陳思嘉 2025-07-01

向鍵民道別,離開舒適圈
向鍵民道別,離開舒適圈

說起故事時小k不斷地發出笑聲,畢竟這些事情現在說起來都很好笑

李昀修 2025-07-01

在空中接地氣
在空中接地氣

「我們都利己,但同時沒有忘記其他人」Goody說。

陳思嘉 2025-07-01

在異溫層旁呼吸與生活
在異溫層旁呼吸與生活

六月初的某個週三,編輯部與山除薇害的Eric促膝長談一個晚上

陳思嘉 2025-07-01

抵禦虛偽,站上街頭的真實力量
抵禦虛偽,站上街頭的真實力量

「你們拿多少錢?」「你們這些人都該死、該下地獄!」

鄧嵐心 2025-07-01

腐女救國,反抗是愛
腐女救國,反抗是愛

「我是腐女」文山退葆的副領銜人Alice說,語句中有非凡氣勢

李昀修 2025-07-01

偶像崩壞是獨立思考的開始
偶像崩壞是獨立思考的開始

三月中,新店罷團拔羅波的志工在路上宣傳時遭人毆打頭部

李昀修 2025-07-01

大罷免志工群像
大罷免志工群像

大罷免志工街訪記錄

編輯部 2025-07-01

幫小孩長出這種智慧──柏林愛智的一個心願
幫小孩長出這種智慧──柏林愛智的一個心願

說起柏林,就會說到圍牆;說到圍牆,就會說起拆除;然而…

愛智之旅 2025-05-22

誰看懂了「混沌少年時」?
誰看懂了「混沌少年時」?

這電影裡既沒有正面角色讓人效法,也沒有負面角色讓人警惕

史英 2025-05-01

網上特教暴言風波——教育現場的融合與不容
網上特教暴言風波——教育現場的融合與不容

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談特教議題、看見網路上對於特殊生的不友善言論

編輯部 2025-05-01

網路暴言降臨!探究對特殊生惡意孳生的脈絡
網路暴言降臨!探究對特殊生惡意孳生的脈絡

「拜託特殊生滾出普通班。」

陳思嘉 2025-05-01

仇恨言論何以在網路滋長──此刻,不是鐵幕,是矽幕
仇恨言論何以在網路滋長──此刻,不是鐵幕,是矽幕

人類之所以喜歡召喚自己控制不了的力量,問題不在於個人的心理

鄧嵐心 202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