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嵐心
小孩開始說想當網紅時,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幾年前,網紅還是罕見的職業,與其說不支持小孩想當網紅,事實更像是,父母根本也不知道可以怎麼做。而不知道怎麼做,就來學習怎麼做!!──這會是條好路線嗎?
最近網紅越來越多,有知識型、娛樂型,甚至連政治型網紅都出現了。這似乎真的是新的職涯方向,也不乏有些網紅父母早早就把小孩推到鏡頭前,似乎準備走上網紅世代傳承的路線。
這還真是讓人有點疑惑有點膽怯,卻又不禁有點小期待啊?父母倘若上網查查,就會查到部分網路育兒經會說,我們當然要鼓勵孩子追夢,那帶孩子去學剪輯影片好了!既然要做,就要認真做,從小就開始技職訓練。
但是,這樣說的人似乎忽略了一些基本而重要的事情──為何多數教育體系並不支持讓小孩從小就進入太專精的訓練?為何多數教育系統都優先給小孩全面且普及的基本能力,甚至連乍看從小就必須篩選出神童的體育教育,都開始反思提早讓小孩進入專項訓練的危害?
在比手指數還少的年紀,就決定了未來幾十年的志向,是真的支持孩子嗎?
實際上孩子沒那麼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甚至,有些孩子所謂的夢想,是為了逃避現實。這時父母如果把小孩帶去認認真真的技職訓練,恐怕也只是反過來用現實又壓垮小孩一次。
逃避雖然可恥 但卻有用
也別急著批判孩子,逃避是人類正常的防衛機制。
即便是小小孩,他們也是會有壓力的。作業很多寫不完、跟同學交際不好,總覺得自己怎麼做都符合不了父母的期待,每天都在被罵⋯⋯在大人眼中可能只是小小的事,對小小的孩子而言卻是大問題。
這時孩子想遁入童話般美好的網路世界尋找歸屬,例如,當網紅。讓自己可以回應父母的批判(我是為了成為網紅才玩手機的!),放心地活在糖果屋中。「想當網紅」這句話亦真亦假,其話中意是想獲得認同、實現自我。因為網紅是孩子現階段所知,看似最輕鬆且光鮮亮麗的選項而已。
那,我們是不是要趕緊把孩子從誘惑的糖果屋中抓出來呢?然而,狡兔尚有三窟,把我們聰明的孩子從一個洞窟裡硬生生抓出來後,要怎麼確保他不會逃入下一個更危險的深淵呢?
如果我們說,外面的世界其實很有趣呢?
孩子也想在現實獲得認同,只是不知道如何在外面的世界中生存。如果可以,他們當然不只想要活在虛擬之中啊。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個經典的比喻,說大多數的人就像是生活在洞穴之中,背對著出口,看著壁上的幻影,就以為那是世界的真相。只有極少數的人走出了洞穴,看見真正的世界。
網路如同那些幻影,只投射了部分真實在上,而真正的世界就在孩子們的身後。
而柏拉圖也說,走出洞穴是件困難的事,就像我們從黑暗處走到明亮處時一樣,眼睛適應光線前,什麼都看不清,甚至比在洞穴中看得更加模糊!很多人在此時就會被嚇退堂鼓,躲回洞穴中,因為他們沒有勇氣面對未知。
我們能看到這當中有兩個問題:「缺乏勇氣」、「面對未知」。
孩子通常不是缺乏勇氣,他們最不缺的就是勇氣了,再不濟,只要大人陪在身旁,他們必然無所畏懼。
然而他們不知道哪裡才是出口。
「知識」才是帶他們走出洞穴的唯一路徑。
不用急,還有更重要的事
話說回前面,剪輯不也是「知識」的一種嗎?事實上,剪輯是一種技能,而內容如何編排,則會顯示出創作者的知識──也就是,在創作時小孩到底心中有沒有想傳達、想探究、想理解的東西?
這是為何我們要回頭談基礎能力的原因:從基本學科開始認字、算數,理解自然法則、社會規範,一步一步地從思想上,建構起小孩對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甚或是學習如何學習,這一連串的工夫才是讓孩子實現夢想(無論是不是網紅)的核心。
打個比方,如果有個小孩想當木工,那他是不是應該從小開始踞木頭、學習木工技術呢?那我們可以預見一個畫面,當你跟小孩說,幫我踞3公分的木頭時,他會露出疑惑的眼神問你,什麼是3「公分」。即便你教會他公分的概念,甚或更偷懶些!叫他看著尺上的3做切割就對了,但當你下次叫他踞1公尺的木頭時,他又會再度露出疑惑的眼神……周而復始下你就會恍然大悟,眼前的孩子對於很「基本」的事一點都不了解!因為,他正是在打基礎的年紀,如果此刻就讓他專精於木工,很難不排擠到小孩培養基礎能力的時間。
剪輯不是孩子該先學的「技能」,更不會是讓他實現自我的方法。當孩子想當網紅時,如果不去面對更根本的問題只把目光放諸於學習技術,恐怕並會錯過教育的重點,也耽誤小孩建構個人思想的時機,淪為執行技術的工具。
要讓孩子追夢,根基要先打穩。
不過這一切說來簡單,但在孩子的世界,把椅子堆成山、把原子筆做成火箭噴射出去,就可以稱王、收穫崇拜的眼光了!對他而言那些瑣碎古板,甚至還要考試評分的學科,真的有學習的必要嗎?
這個問題不只有待孩子自己想明,更是我們成人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現行的教育就足夠了嗎?還是我們可以再更加追求、更加朝向一個能夠完善的培養孩子基礎能力,讓他們有能力去發展自己未來的,更優良的教育?
我們成人的努力,都是在幫助著孩子總有一天能夠了解到,在背後支撐網路世界的美好幻象的,仍舊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思想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