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修
開幕不到三年的新竹圖書館「龍山分館」有著葉綠色的牆面、木製的書架,各式書籍擺放的有一種恰恰好的寬鬆,整個空間散發出一種恬靜又放鬆的氛圍。
只是十月的這天下午,館內罕見的揚起一股熱流。
這是新竹市文化局與人本新竹辦公室合辦的閱讀推廣系列講座。當天的講者是知名精神科醫師馬大元,演講的前一天,他主持的節目《換個爸媽過幾天》剛奪下金鐘獎。他說今天要與現場聽眾「從腦科學談親子教養」,這目的恐怕不只是要換幾天爸媽,而是要好好的讓現場家長脫胎換骨。
現場來的聽眾確實多數為家長,馬大元上台,笑笑,直問大家來到這邊想獲得什麼?想改變什麼?不都是親子關係嗎?
「這很容易達成。」
海口一誇,但下一個問題翻湧上來擲向觀眾的毫不留情:「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小孩是啃老族?能的舉手。」
台下的人面面相覷,手舉的稀稀落落。但馬大元倒是一副早預料到的模樣,說:「大家練習先舉手。」語氣堅定,而這次所有人都舉起了手,只是在對看的瞬間,相互露出靦腆的表情。
「好,這叫置之死地而後生。因為最糟狀況出現你都能承受。我們這一代為何辛苦?難道不是為了讓孩子做自己,那為何啃老族不能是一種自己? 我的意思不是默許給他啃,而是要有這胸襟,你能接納他,那他至少是孝順乖巧的啃老族。雖然你不接受也沒辦法,不接受就是會揍你跟對抗你的啃老族。」
開場就給聽眾一個衝擊。馬大元笑說自己隨時可以退休,演講就越來越敢講,所以想讓聽眾放下心中的劇本:「有劇本就是衝突開始,沒劇本沒期望反而孩子朝你期望走。」
自己是亞斯伯格症,家中孩子也有各種不同的症狀。馬大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深知親子溝通的不易,但難道有,或沒有精神疾病,是決定親子關係好或不好的關鍵嗎?重點或許在於理解的方式與心。
他以美國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的冰山理論舉例,當嘗試去看見對方水面下的冰山時,親子衝突就會降低:「因為比起生氣,你其實會更想了解對方。」
而往往是在回看了冰山之後,人才有機會意識到身上的傷口是怎麼造成的。馬大元說起自己的父系家族:「是情緒障礙家族,不是吵架就是打架,這叫高度情感表達的家族。是我們精神科醫師的恩公,因為叫做精神病患製造機。家裡面吵吵鬧鬧,氣氛壓力大,壓力賀爾蒙會上升,殺死腦細胞。孩子腦細胞沒發育就開始摧毀,青春期就出現精神疾病。」
說著,他笑說教大家兩招毀掉孩子:「就是在吵架時,你對小孩說『還不是因為你才吵,早知道不要生你』就可以毀掉孩子,這是最深的否定。
第二種更直接,叫小孩看著你的臉,然後賞他一巴掌。這叫羞辱,一次就毀掉孩子,就像cd上刮一道刮痕,從此怎麼放都有雜音。」
「上個時代常發生這種事,當然,現在比較少了。不過現在比較是暴力語言的問題。指令是暴力語言、叨唸事暴力語言……有時候你可能覺得嘴巴一張開就是暴力語言。」
現場響起了低低的笑聲,但這段話似乎也打中了家長的困惑──到底該怎麼跟孩子說話,才不會讓關心變成控制?才不會讓照顧變成責罵?有什麼準則嗎?
「前額葉。」馬大元敲敲自己的額頭:「前額葉在你往眉毛內摸,穿過頭骨,你會摸到前額葉──最晚發展出來的大腦組織。萬物之靈是因為有這一塊,前額葉掌管是非對錯的判斷,預測以及規劃未來的能力,換算兩個字就是自律。」
怎樣才不會踩到雷,重點是放在家長的行為,能否幫助小孩發展前額葉。馬大元說自己家是放養家庭。母親是亞斯,對孩子的需求完全偵測不到,雖然讓他小時候很挫折,但也有一個好處──不會被問東問西。而馬大元的父親也對孩子有一種莫名尊重:「所以我的成長過程耳根非常清淨。」他笑著說,接著反問現場聽眾有沒有誰會叫小孩起床?而尚不待聽眾舉手,他馬上請大家放棄叫孩子起床這件事情:「你現在要幫孩子檢查書包嗎?千萬不要。人的快樂與自信來自於什麼?很大一部分來自掌控感,剝奪掉。他的快樂與自信就下降。你想想看,如果餵小孩吃東西到國中他會有自信嗎?他會廢掉!你越不介入孩子人生,讓他行動,得到結果並回饋自己,就在鍛鍊他的前額葉。」
「我們鍛鍊前額葉有兩個方法,一個『時光機』,一個『二選一』。」
名詞先出來,先讓大家有點印象後,馬大元接著解釋:「比如周末要去哪裡玩,你跟哥哥討論上網蒐集資料,整個過程就在鍛鍊前額葉。他要想像自己坐時光機飛到動物園,想像自己開不開心。想想覺得還好,就回到現在,跟哥哥說要找下一個方案,比如去竹北攀岩 然後又要坐時光機飛到竹北…這叫時光機。」
那二選一是什麼?馬大元說如果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就用不到,但孩子大多選擇困難:「比如買衣服,你稍微停留一下給他二選一,問他哪時要穿?引導他,比如『期末考完的同樂會是一個月後,想像你穿哪一件衣服出現在教室大家覺得你帥?』他大腦就要坐時光機飛到一個月後,想到那是歡樂場合,應該穿紅色。你給他回饋說很好。這就鍛鍊到前額葉了。」
說著,他再次提醒聽眾,千萬別只想教出聽話的小孩:「聽話就是一個一個答案,前額葉就退化了。」
用「聽話」、「不聽話」,平民語言好懂,卻容易生起抗拒之心。不聽話的孩子聽起來總是心中有點疙瘩。但換個角度──「不要剝奪孩子的掌控權」其實就是別總害怕孩子不聽話的同義詞。
但不剝奪掌控權,不表示家長只要放羊吃草。馬大元提醒家長要避免「負向的制約」。好比叫孩子起床這件事情,當家長的臉與起床的不舒服綁在一起時,就是一種負向的制約:「但我第三個兒子每天賴床,我得叫他,怎麼辦?我就躺在他旁邊,讓他知道我在,然後小聲說我們家的小王子要起床了嗎?他就笑了,這種開心的心情跟臉綁在一起,就是開心的制約。」
他提醒一個原則──有益的不要當作處罰,無益的不該當作獎賞
「寫字是有用的技能,但被罰寫是開心還不舒服?把一個技能當作處罰,不舒服的感受就綁在一起,就越來越討厭,這是非常顯然的錯誤…無益的事不該當作獎勵,功課寫完才能打電動,聽起來有道理,但你會在孩子心中墊高打電動的吸引力,因為大人把他當作獎勵,寫功課就是絆腳石,所以我要草草結束,他會越來越看不起寫功課的事情。」
「所以我鼓勵家長學腦科學!」看著台下的一臉振奮又有點害怕的觀眾們,馬大元幫忙打氣,請家長們盡量把思維放到訓練前額葉、提升自信的立場。基本方向確定了,總會比起亂鑽亂撞的好,且,小孩的潛力總是超乎意料。換種方式過幾天,或許那幾日,就是開啟修補與創新的重要的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