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英
最近網路流行的,其實不是「只要你敢」,而是「只要你敢___________」;空格代表隨便可以接什麼,例如,「只要你敢戰,我就提供你教戰手冊」。
重點是在,在「你敢」的後面一定要有「我就」來搭配:把「我」的宣告放在「你我的條件交換」之下,就顯得:1.有一種氣勢;2.你和我有關係;3.責任都在你如果我怎樣的話。
這實在是一種滿幼稚的話術,所以,對幼稚的人有一定的效力。
但我們這一次所關心的,並不是這種話術的本身,而是在這種「只要你敢」的空氣中,小孩每天呼吸著「誰比誰敢」的迷藥,血液中充滿著「敢就很爽」的興奮劑,他或她終究會走到哪裡去?
這位爸爸憂心的正是這個:他的小孩眼看著,不是一天天的「更大」,而是一天天的「更敢」了。勇敢,本是「智、仁、勇」三達德的最後一步,是開啟行動的要素;但是,缺了判斷的智慧,少了憐惜的仁心,這樣「越來越敢」下去,將來怎麼得了?
他當然知道,不宜跟小孩講什麼三達德;那麼,他還能做什麼呢?從之前的「教戰手冊」裡,這位爸爸已經歸納出「抗網保孩」的精髓,而且記得非常清楚,萬變不離其宗,重點不在怎麼教,而是,要先了解小孩的想法。
有一個機會,爸爸就邀小孩一起看一則短影音;小孩一看到標題上的「只要你敢」,就高興地看著爸爸,露出欽佩的表情,意思是:看不出你還「黑瓶裝豆油」,知道找這種的來看!爸爸說:你也覺得只要「敢」就可以爽到嗎?小孩說:對呀,因為別人不敢。
爸爸問:那如果大家都敢呢?小孩楞了一下,大概是沒想過還有此一問;爸爸再補充:現在不是大家都跟網紅學,都變得很敢了嗎?小孩說:那不一定,我們班就有幾個爸媽管很嚴的,膽子就很小。
所以這份勇敢,還是要建立在別人的不敢上,原來如此;爸爸心裡有了這樣的心得,忍不住就想跟小孩說。當然,說的時候,不能用那樣抽象的語言,得加入具體的情境;所以他說:舉個例子,有人掉在水裡快淹死了,你可能不敢下去救,也可能「很敢」就跳下去了,但不管怎樣,那時候你會想到別人的敢或不敢嗎?
小孩說:不會,只會想自己會不會淹死;爸爸說:對啊,所謂「敢」,應該是指自己不怕危險,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大家在網路上「你敢」「我敢」的,到底在敢什麼?
看到小孩被問住了,爸爸也不作聲了;這時候,等待是最重要的,絕不能「趁勝追擊」。過了一下,看到繼續不下去,爸爸知道,應該講講自己的事,不能一直問小孩,就說:我跟你講,上次我跟同事聊天,也是聊這個噢;小孩好像醒了過來:也是聊「敢」有什麼「爽」嗎?那他怎麼說?
他說的理由和你不一樣,爸爸開始當傳聲筒;也有人問他怎麼那麼敢?他說他只是很「真誠」,把心裡「真」實的感覺,「誠」實的講出來,不像那些「假掰」的人,嘴裡講的都是大道理,心裡還不是一樣。
小孩聽了,想了一下說:什麼真誠不真誠的,我聽不太懂,但我感覺,他跟我差不多;爸爸說:怎麼差不多,你的「敢就會爽」是因為別人不敢,人家他的「敢」是因為很真誠,這差很多。
小孩說:不對,你想想,他真誠就真誠,為什麼要講別人都很「假掰」,還不就是要贏過別人……我講不清楚啦,反正他的「爽感」也是跟別人有關係啦……
爸爸大吃一驚,心想,這個小鬼還真是人小鬼大,不要以為他年紀小……於是說:沒想到你還真厲害,看事情看的這麼準,你對,我錯,我那同事其實和你差不多,「爽感」都是建立在別人怎樣怎樣,都是要和別人比,都不是建立在自己的行為本身……
接下去要解釋真誠是什麼,就換爸爸有一點講不清楚了,於是說:總之,我覺得他跟你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他還拉出一個「真誠」當理由,想抬高自己的水準,不肯承認他也是為了「爽」才「敢」的;我現在才發現,原來他才是不真誠,你倒是很真誠!
以上,便是這對父子在「抗網保孩」上的互動;至於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一時也難說;而爸爸還在想,無論真誠也罷,「很敢」也罷,難道都可以拿來當理由,而不必管是非對錯了嗎?不過,這要留到下一次再說吧!
教戰守則
一、一般性原則──關於「大小對談」
➀ 要先了解小孩的想法,不是自己先講自己的一套。
➁ 小孩講不出來的時候,等待最重要,讓小孩有機會醞釀。
➂ 不能一直叫小孩說,也要講講自己那一方面的事情,不然,就變成「烤問」。
➃ 不論講什麼,都不能只用抽象語言,最好是放在一個具體情境裡講。
➄ 大人的「真誠」最重要,發現自己講不過小孩,就要承認自己錯了;標準語法是:「你對,我錯, ……」。
⑥ 自己講不清楚的時候,要「真誠」地承認,不能硬拗;或者這次不講,等理清思路後,下次再講。
⑦ 不能奢想一次對談就有什麼效果,要適時「打住」,留下意猶未盡的感覺。
二、真正的真誠vs網路式真誠
➀ 真正的真誠,是一個人能夠擁有的一種強大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
➁ 真正的真誠,是要能夠「誠實面對自己」,把自己不敢想,不敢檢視,不敢承認的深處的心思,都對自己攤開來,讓自己看到「真正的自己」
➂ 要不要把「真正的自己」說出或表現出來,則完全要另外考慮;考慮的原則就是,要問自己:講出或表現出來,會傷到自己嗎?會傷到別人嗎?以及,真正目的是什麼?而這些答案仍然要由「真正的自己」來提供。
➃ 網路式真誠,通常不考慮「傷害」問題,而且,目的大概就只是:
a.傷害別人。
b.發洩情緒。
c.抬高自己──利用「真誠是一種美德」的傳統概念。
d.賺得「爽感」──別人都不敢這樣真誠,只有自己「敢」。
➄ 網路式真誠是一種話術,是假真誠,因為通常用在網路上,所以特別以「網路式真誠」標示之。
三、真正的勇敢vs網路式的「敢」
➀ 真正的勇敢,是要先知道危險,然後不顧危險,做出行動;正如真正的真誠是要先確定自己真正的想法,以及理由,然後不怕反對,說出真話。
➁ 網路式的「敢」,類似「網路式真誠」,其實沒有什麼真正的危險,只是要跟別人較量。
➂ 網路式的敢,因為無需付出面對危險的代價,所以並沒有什麼「高貴」可言;和「網路式真誠」一樣,只是一種話術,並不是真正的勇敢。
四、大人的「網路式敢」vs小孩的「網路式敢」
➀ 二者實際上都是:「因為敢,所以爽」,又「因為爽,所以敢」,敢和爽互為因果;這裡的敢,當然都不是真正的勇敢,只是「網路式敢」。
➁ 二者的不同處是在:大人刻意拉出真誠,實際只是「網路式真誠」,當做他「敢」的理由;如以下圖示:
大小實際都是:爽感 ─引發→ 網路式敢;網路式敢 ─引發→ 爽感
大人卻說他是:真誠 ─引發→ 網路式敢;網路式敢 ─引發→ 爽感
➂ 相形之下,就「網路式敢」的理由而言,小孩比較真誠。
➃ 真正的真誠和勇敢,大概都不會讓人有「爽感」,因為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而且都和別人怎樣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