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司吉
偶爾回到老家時,姪子總在打電動。其實打電動也沒什麼關係,只是他打電動時真的有夠吵的,打的開心時總得嗆螢幕另一段的對手幾句,喃喃自語的說著「去死去死」。打的不開心的時候就哭天搶地的說人作弊混蛋兼垃圾,情緒變動之劇烈堪比坐雲霄飛車。但他是什麼國高中生嗎?不是,只是個小學低年級的孩子。
幾次與家人們互開玩笑,想說不如幫這小孩開直播算了,頻道名稱取個「暴躁小子」之類的,說不定恰好跟上近期的電玩直播主文化,來個自己的電動錢自己賺。
看來在這年代,似乎不只是小孩想當網紅,就連大人偶爾也會冒出「把這小孩送去當直播主」的念頭。想著如果本色出演就能賺到錢的話,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但這前提多少有些不太對。這些以「失言」、「直言」為賣點的網紅們就算狂譙髒話、口無遮攔,看起來再怎麼真情流露,多少都有點做效果的成分在內,畢竟這是人家的職業,也是他們給予自己的角色設定。而成人們心裡也多少知道這點,所以成人們模仿網紅的言行,多少也經過考量與選擇,無論背後的原因是也想當當看直播主、純粹的想引人發笑,或者只是想藉著模仿的名義讓自己放肆發言。
但小孩不同,對小孩來說,螢幕前的人笑就是笑、哭就是哭,於是他們模仿著電玩直播主,把「菜就多練」、「你這個老六」、「超派」等網路用語在嗆人時用得尤其出神入化,明明是個令人傷腦筋的事情,這時候把歪腦筋動到讓他當直播主上多少有點不負責任。唉,是什麼蒙蔽了我的雙眼?錢嗎?
大概是成人們偶爾也想偷懶一下吧。
盲點一:大人與小孩不同
幸好小孩雖然喜愛這些「失言」、「直言」、「講話很嗆」看起來很「真誠」的網紅,背後的原因倒沒有成人複雜,也就好解決些。
畢竟,許多成人之所以受網紅影響,其實是出於「不相信」。在許多價值觀都被推翻,政治正確成為髒話的時代,成人們喜歡這些常常失言的網紅,是因為他們似乎能戳破某些假象。雖然許多人只是藉此讓自己可以躲在一個安全的角落,捍衛自己失言的權利。以至於你想改變成人,幾乎等於挑戰他的舒適圈,強迫他變得「不舒服」。
但小孩之所以受網紅影響,是出於「相信」。小孩並不意識到眼前的網紅們有著「人設」,他們真心相信網紅們帶來的價值觀,相信那些失言出於真心,就相信自己也能夠這麼做。倒沒有成人那麼的糾結複雜又業障重重。
但這麼說來,應該拿點優良兒童影片就可以導正小孩的觀念?或至少一正一反相互抵銷,不過現實情況並不是那麼美好。小孩為何相信失言網紅們,而不是相信那些要我們彬彬有禮的衛教節目呢?
姑不論衛教節目常常做得超級無聊,其實小孩可能兩個都相信──他們不會永遠都在當暴躁小子。只是人心中也有破壞性的一面。而網紅們的暴躁演出恰好引發了這部分的反應。
盲點二:孩子心中有破壞性,而那其實是好事情
這有點類似於小時候學會第一句髒話時,即便我們都不理解那句髒話的用意,光是把那句髒話說出口,就能換得大人無論是憤怒、不知所措或者驚慌的情緒反應,髒話本身簡直就是擁有魔法的話語。當發現小小的一句髒話就能把大人的規矩破壞掉,講的時候,自己內心是不是也有過一點竊笑一點爽呢?
小孩固然天真,但天真中未必無邪。我們必須承認人的心中有某種對於破壞的渴望與追求。
而那其實是好事情。面對固有的典範,如果孩子們不試圖去搖動它、懷疑它、否定它,再拿起來甩個兩下。創造、發現與變革就不會誕生。一如人們相信了太陽繞著地球轉一千年,卻仍有一群人始終試圖搖動、懷疑、否定這個觀點,人們才終於在五百年前,發現到地球其實是繞著太陽轉。即便是出於對「典範」的叛逆心理,對破壞的追求依然有可能建立新的價值。
盲點三:反面≠建立
但回到小孩身上來,這波因著網路生態而誕生的破壞與推翻。背後有沒有建立起新的價值呢?
或許有點難。當網紅以「真誠的人設」在包裝失言、表演失言的同時,其實也反過來說明了這些是演出、是效果,與所謂的「真誠」是有距離的。我們很少看到網紅們如地動說追逼天動說那樣,是基於試圖建立新的東西而追逼舊的價值。大多時刻我們更常看到他們藏身於問題的反面,把「乖」反轉成「壞」,把「有禮貌」反轉成「說髒話」,把「失言」反轉成「真心話」。可是,那與小孩子的賭氣是那麼的相似,就像美術老師說畫畫的畫面不要留下空白,於是就賭氣用黑色塗滿整張畫一樣。
純粹的反面並不是建立,它其實是另類的鸚鵡學舌。
而就連大人都往往沒能察覺這件事,小孩的誤解也就情有可原。可惜的是,明明處在還在長大、還在學習的年紀,小孩誤以為這樣就是建立了,就是找到自己的風格。卻沒發現在這波看似真誠、講真話的網路氛圍裡,自己正在原地打轉,且依舊迷失著。
在網路發達,資訊量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現代社會裡,小孩能獲取的知識是以往的千百倍,可是,同樣的也更容易迷失在網海之間。
成人們無法替代小孩思考,甚至成人們也同樣的容易迷路。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有機會互相陪伴、彼此練習。正確的路不會一開始就存在,但時而碰撞、時而相互對照,人腦中的導航就會越來越對,至少,比昨天的自己還要「對」,無論是成人,或是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