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嵐心
了解真誠現象的雛型概念後,是否不禁想追問,這真的會很嚴重嗎?面對社會上的真真假假,本來就是每一個人一生都要面對的問題。
這可以說是一點錯也沒有,卻忽略掉一項事實。
我們都已經是成熟的大人了,而孩子卻要在這種環境成長。
我們大多在現實且重視人際關係的環境中成長,沒有手機、沒有3C,更沒有網路上的諸多危害。在形塑價值觀的青少年階段,都是人與人的接觸。即便有電視,電視上的那些人我們現實中也不認識,很好跟自己的現實生活區分。
現在的小孩可不一樣。網路上交流的對象有可能是現實認識、是網路認識,也或許是個網紅,但即便是網紅,也不是像電視節目一樣遙遠,他們也會跟自己的觀眾嘗試交流。在這個方便的時代,自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更把握住這些觀眾的心。
在這個虛構跟真實界線模糊,也更加難以判別真假的時代,我們的孩子在更高風險的環境下成長。他們或許會連真實都不相信,因為這個網路上有太多的假。我們的孩子沒有愚蠢到完全看不出假,卻不清楚如何了解真實。
最後,他們倘若什麼都不信,就會更好被操控。
只要有人說「我也不信」,他們就會深信不疑。
這是建構個人價值觀非常難的時代。
可是個人價值觀有什麼重要的呢?接下來我會細談真誠現象的危害,而後,價值觀的重要性昭然若揭……
「哈哈笑死」
看到喜劇,笑死。看到悲劇,笑死。一點都不好笑的東西,笑死。面對什麼事情的第一反應都是「笑死」,網路上這些人究竟在笑什麼笑?
對於到底在「笑」什麼的討論,可以看前期的文章(註)。而這邊要討論的,是笑所能反映出的「真誠」。
他們什麼都笑,也不在乎那好不好笑,再無聊的話,只要複製貼上,就能多一層嘲諷意涵,這叫作複製文。若是不熟悉這種文化,可以想像一種樸素的霸凌方式,就是小朋友會模仿他們覺得奇怪的行為,進而嘲弄對方。複製文就是這種功能。
那這又有什麼真誠呢?「笑」是放鬆的表現,看到可愛或幽默風趣會笑,是因為放鬆。但當看到不好的東西,例如歧視言論、危險行為時,原先應該要下意識地緊繃,不會笑出來。
然而,當小孩第一瞬間沒有意識那件事的危險時,他會笑,覺得那件事很奇怪的荒謬感逗樂了他。這原先是無知釀的禍,也是值得教育的時機。結果卻有人因此覺得,啊,笑出來才是真誠的反應啊!小孩可不會說謊。所以我們都應該依循最樸實的本能去笑,這是「真誠」。笑不出來,就是虛偽、偽善!
在這個什麼都能笑的,甚至你得笑,否則就會被主流排斥在外的環境,人的感受力就會被消弭,因為得屏除所有不對勁的感受,先笑再說。
接著,即便面對不對勁的事他就會說⋯⋯
「我覺得這沒什麼」
但,難道真的沒什麼嗎?
人生在世,不可能孑然一身。內心總有牽掛,只是或多或少、對象是誰以及是否有展現出來。
可是,現在的網路環境卻會告訴孩子們,他們不該去在意任何事,「認真就輸了」,不是嗎?
這樣的矛盾,早早就在孩子心中深植。
是非對錯,真假判斷,有很重要嗎?不是笑得出來就好了嗎?更甚,一切都是假的,唯有快樂是真的。當然,對這些孩子來說,世界也不全是自我中心的,他們還是會知道,世界是有規則的。
但那些規則,都是外在性的。
「我都照規則走,這有什麼不對嗎?」
人的心中沒有價值判斷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們都聽過有些人說,這不違法啊?有什麼問題嗎?絕大部分的人也會一時噎住,說不上來哪裡不對,但難道不違法就可以嗎?
而這就是差異所在。法律只是最低程度的標準,而在法律之外,仍有許多我們會在意的事,例如說,法律沒規範我們看到人跌倒時,如果不扶他起來的話會被罰,但我們還是會想幫助他,就是基於我們心中還有其他價值。
但如果打從一開始,我的情緒被否定、我的在意也被否定,我某些本能的、直覺的、社會性的關懷被否定為是無聊的,或假裝善良時,內在性的一切都被否定了,那我是不是只要遵守外界制定的規則,而且,只需要在會被看到時遵守規則就好了呢?
只要我沒被發現,就不用負責……
「與我無關」
虛擬與現實的界線模糊後,人的現實感降低了,道德感與責任也很容易會消失。在網路上的言行似乎可以跟自己完全無關,反正,只要換個帳號、換個名字,隨時都可以成為另一個人。
人都會有想宣洩情緒、慾望的本能,但學習與社會上的其他人和諧相處也是必然之事。當人們毫無邊界肆意侵略時,社會也無法形成。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無論東西方,即便內容各有不同,都對人際倫理相當重視,也認為這是人人都該盡的責任義務。
但在網路世界,人很難在網路上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現實中做錯事,他可能需要賠償,或者會被責難,會被大家注視,也許還需要收拾殘局。即便是孩子,也會被告誡要小心注意。
而倘若在網路傷害人呢?即便被網友們留言爆罵,只要刪刪留言、封鎖帳號,就能繼續在自己的同溫層優游自得。
兇手有如船過水無痕,受害者所受的傷害再無法得到重視。
最後的最後
放任真誠現象發展的下場,就是價值觀的失落。
從此,一切判斷只剩一片混亂。虛構的網路世界被孩子們視為真實,不在乎真實性的真誠現象被孩子們視為真誠,在意的事得裝作不在乎,無論好不好笑都得為了融入群體而笑⋯⋯
孩子們該如何是好?大人們能怎麼協助?要如何陪伴著孩子在這危機四伏的世界建立判斷標準?都還有賴大家一同思考,我們也會竭盡所能提供協助。
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這絕對是我們避無可避的問題。
註:詳見412期「那就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