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羚
五歲左右的阿文曾經在洗澡時問我說:「媽媽,我是男生還是女生?」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回答呢?
你可以自己決定性別
當時我沒有直接回答阿文,反而問她:「妳自己覺得呢?」阿文說:「我覺得我是女的。」我接著說:「妳生下來是女生,妳也覺得自己是女生。不過有些人生下來是女生,但是他有查甫心(男生的心);或是他生下來是男生,但是她有查某心(女生的心)。」此時阿文立刻說,「我知道!這是跨性別。妳有說過。」我稱讚阿文好聰明,又多補了一句:「妳現在自己感覺的跟妳被生下來的是一樣的,但如果妳長大覺得不一樣,想要變,也是可以的哦!」
小孩的性別認同與生存策略
前幾年曾有保守的家長團體抗議教科書出現「多元性別」,認為會混淆小孩的性別。不知道有沒有讀者在看完前面這個故事,會覺得阿文媽媽在混淆小孩的性別呢?
其實,小孩的性別認同並不是大人三言兩語就可以幫他決定、為其解惑或讓他混淆的。例如,當阿文媽媽都跟阿文說,她可以改變她的性別,但阿文並不會立刻認為:「真的?我可以改變性別?那我明天要變成男生!」因為小孩生長在大社會裡,即便媽媽十分接受多元性別,但小孩仍然有他的「現實感」的。
我再以朋友的兒子為例。有一年我問朋友:「你兒子生日快到了,希望我送他什麼禮物?」他說:「如果妳女兒有穿不下的裙子,可以送他」。我說:「我女兒有件新裙子,有一次想穿它卻聽到裂開的聲音,因為它竟然變得太小了。它雖然全新,但可能需要縫補一下,可以嗎?」這位朋友說:「沒問題!我媽可以幫忙改!」
從這位朋友的例子,可以知道這個小男生處在一個十分接納他「想穿裙子」的家庭裡,不止爸爸幫忙要裙子當生日禮,連阿嬤都願意幫孫子縫補裙子!這個小孩最喜歡看《珍珠美人魚》和《格格》系列,還會用浴巾把自己包起來,讓自己假裝是神穩少女。由於他常被誤認為是「妹妹」,有一次他還跟爸爸說:「下次有人叫我『妹妹』時,你可不可以不要說『這是我兒子』?因為有人叫我『妹妹』,我其實還蠻開心的」。
即便家裡如此支持,但這個小男生平時只敢穿著較大尺寸的T恤,因為他自覺很像連身裙,但別人會以為是爸媽幫他買了比較大尺寸的衣服。當他帶著最喜歡的紅色水壺到幼兒園時,還會作勢把水壺丟在地上大嘆:「好討厭哦,我媽又幫我買紅色水壺了」,以便讓同學認為他不是自願帶著紅色水壺的。從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即便這個小男孩想要有女生的裝扮、也想被誤認為女生,家裡也支持他,但他在小小年紀就有現實感,知道要如何隱藏與偽裝,才能在這個大社會中生存。
為不同性別樣貌開創空間
我在幼兒園演講時,很多老師或家長的問題是:「我的兒子很想綁頭髮」、「我們家女兒想站著尿尿」。面對這類問題,我的回答是,如果他很想,就讓他嘗試看看。有時小孩是好奇,這樣的好奇可能因為有別的更讓他好奇的事物引起他興趣,就不會持續;或如小女生站著尿尿後發現,原來站著尿尿要用特殊的站姿才比較不會讓尿滴在腿上(此時也可以介紹專門為登高山的女生設計的站立型尿尿的器具),這些嘗試都是在開創經驗,為什麼要設限呢?
但我也深知,大人之所以設限,其實害怕的是「小孩真的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然而,就如阿文媽媽或我朋友家庭的示範一樣,我們需要支持小孩成為他自己,不管他想擁有怎樣的性別樣貌。身為大人,我們不用幫小孩定義,因為只有他自己慢慢摸索,才會知道自己是誰、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像這次奧運國手林郁婷,因為她長得「像男生」,在比賽過程中備受質疑。我們發現,當社會不接受跨性別者時,也會讓有著不同性別樣貌的人受到歧視。當我們想支持林郁婷時,不需要翻出她小時候的照片來「證明」她「曾經很像女生」,因為這樣只是更落入「男生/女生該有什麼樣子」的想法,而非真的在支持她。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支持小孩在性別樣貌有各種嘗試、在性別定義上不設限,我們就是在為不同性別樣貌開創更多空間!
什麼叫做適齡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針對「支持林郁婷」曾給予三個建議:避免執著於尋找「林郁婷很女性化」的證據、避免用攻擊對手的外貌來互相傷害、不應該要求林郁婷提出證據證明自己是女生。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協會臉書網站2024/8/10的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