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榮光歸於誰?示威之都,本土開花:歌聲裡藏著的香港抗爭史

願榮光歸於誰?示威之都,本土開花:歌聲裡藏著的香港抗爭史
note.detail.update
2024-11-01
note.detail.writer
羅子維

◎羅子維(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自由的回聲》社群成員)


  二四年十月

二零一九年發生種種距今已五年有餘,筆者流亡至台灣也兩年有多,時間總算讓我心境沈澱,往昔狂熱轉變成理智。至少,現在再看到相關新聞,或在各場合重述我所經歷,不會如以往般揪心悲痛。可是,每當與朋友聚會,共醉唱歌,尤其是唱起《海闊天空》、《願榮光》之類時,情緒總不自主地浮現,唱完以後眾人總不住地抹淚。

這也許就是歌曲的魅力,它並非理智的,它並非一篇論文、一本教科書,讀完以後可獲得什麼啟示解決什麼難題;它是感性的,浪漫的,聽完唱完以後或抹淚神傷或志氣高昂,但情緒至少舒發出來,暫時放下些許情緒包袱,獲取微小的動力。

雖然因字數限制,並沒寫於正文當中,但筆者最喜歡的「抗爭」歌,卻是2019年六月初,香港的抗議群眾常常聚在街頭一起唱一首聖詩—「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這是因為香港法例禁止無事先申請的集會,但宗教集會得豁免,故群眾唱聖詩充作宗教集會,行抗議之實)。作為教徒的我第一次參與時,深受感動,惶惶以為那就是天國的模樣


自英軍登陸宣佈香港開埠已183年,經數代香港人打拼,一個國際大都會就此坐落太平洋岸邊。與英國其他殖民地不同,香港可謂十分穩定,不像印度、馬來西亞等常常爆發大規模衝突,一種說法由此而生:「香港人就是經濟動物」、「香港是一座文化沙漠」、「香港人就是世界仔(很圓滑,兩邊討好)」,說香港人除賺錢以外都不在乎。

然而,香港卻有一個無奈的美稱——「示威之都」。在97年英國將主權移交至中國前,香港人已常常為社會事件上街抗議,包括1989年香港人上街呼應天安門學運,或反對主權移交前中國安排的「立法會直通車」;在97年後,每年的64集會及51勞動節遊行、71(主權移交「紀念日」)大遊行。
政治學大師Bennedict Anderson在《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中提出了民族形成(nation formation)的要件,即:共同的行動會構成共同體。每年的抗爭,已成為香港人的習俗;抗爭歌,也成為許多香港人的回憶,隨香港人身份認同上升而越發傳頌。

本文將分析的歌曲展現了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掙扎、矛盾。在1989年,香港人在街頭所唱的歌是「中國民族主義」的;2009年到2019年,隨本土主義思潮興起,歌曲變得更本土主義,甚至有香港獨立含意。歌曲的流變,象徵了香港人對自主的追求。


為紀念1989年的天安門運動,每年在維園奏起的《自由花》、《民主會戰勝歸來》

自90年開始,每年6月4日維多利亞公園總舉滿燭光,十數萬市民會相繼湧入維園,參與由「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主辦的晚會。每年晚會均先誦讀六四死難者及離世死難者家屬名單,念悼詞,默哀等,最後,晚會氣氛最為高漲時,就會一同大合唱幾首歌,包括:《自由花》。

《自由花》節錄

但有一個夢 不會死 記著吧
無論雨怎麼打 自由仍是會開花
但有一個夢 不會死 記著吧
來自你我的心 記著吧


《自由花》一曲源於台灣歌手鄭智化的《水手》,在1993年時,則由支聯會請90年代著名詞人周禮茂重新以粵語填詞。在主歌中的「忘不了的」和「那年那夕」,均在指代天安門事件,緊接的「曾經痛惜」便點出了天安門學運最終以屠城結束。

當時香港有多間電視台直播紀實,多位香港記者現場記錄,無數香港人守候電視前,觀察事態發展。然而最終結局和一幕幕血淋淋的畫面,構成了當時香港人巨大的集體創傷。無力感、荒謬感、悲痛,侵襲了關注事件的港人。

隨新世代香港人身份認同不斷提高,新一代的香港社會運動者也對支聯會及《自由花》、《血染的風采》(華語的六四歌曲)裡一貫的中國民族主義色彩感到一定懷疑,這也促使了每年六四集會口號的轉變。在1990年,第一次六四維園晚會的口號是「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在2009年,則是「毋忘六四、繼承英烈志、薪火相傳、接好民主棒」,在2011年則是「平反六四、建設民主」,從建設民主中國變成建設民主,「中國」兩字的消失暗示了六四集會訴求的本土化。而最能顯示轉變的一年則是 2013年,支聯會原定口號本來為「愛國愛民,香港精神」但隨會內討論,後改為「平反六四,永不放棄」。
8964到今日已35年,當年在電視機前觀看轉播的香港人,今日大多也一樣「白髮斑斑」,可他們參與了30多年的六四維園晚會,自港府實施《港版國安法》後已被禁止,昔日可以大聲在維園頌唱的歌也只能在「你我的心」中默默記著。

從09年反高鐵到2014年雨傘運動,傳奇香港樂隊Beyond的《海闊天空》


香港曾有兩波重要的經濟發展浪潮,使其成為聞名國際的大都會、自由港:分別是戰後的製造業成長;及在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製造業轉移到中國「經濟特區」,香港本土經濟則轉型至以金融業為主。這兩波經濟成長浪潮讓不少香港人享受到紅利,然而並非每一個香港人都受惠。相反,經濟成長驅動下的房地產價格上升,使香港普羅大眾的整體生活成本上升,80年代後出生的青年也深受社會流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困擾。過往香港的經濟神話,背後是恐怖的階級差異、世代差異,自由港乃是建基在剝削他們的前提下建立。

自稱「80後」的青年一代,活在一個貧富嚴重不均,社會福利資源極度缺乏的香港社會。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目睹了中英主權移交談判中,港英政府和中國政府同時不顧港人意願、毫無諮詢的非民主行徑,更遑論六四屠城慘劇。這群「80後」慢慢地成為了政治覺醒的一群人,也成為了初期本土化政治運動的重要基石,培養了不少政治領袖。由「80後」所領導的一系列社會運動,包括07年「保衛皇后碼頭」和09年的「反高鐵」,成為了第一波的本土社會運動。這兩波社運過程中慢慢使《海闊天空》被傳頌。

《海闊天空》節錄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oh-no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雖如前文所述,此歌在2007年開始被當作抗爭歌傳唱,但真正讓它一舉成名,成為抗爭歌的不二之選,卻是由於2014年的雨傘運動。在雨傘運動間,示威者強調「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原則,這首歌在抗議現場多次被群眾合唱,無論是在旺角、金鐘還是銅鑼灣,試圖以理性的抗爭和和平的方式達成目標。與往後的2019年反送中運動不同,當時的示威人士,確實把「唱歌」當作抗爭,而不僅僅是象徵。彼時的香港人,可以說很「天真」地認為,光是聚集唱歌,讓政府感受到民意憤怒,已足夠讓政府讓步並給予港人民主。也正因這種「天真」,後來的抗爭群眾開始對「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原則產生了質疑,也讓香港的抗爭運動走向比較激進的抗爭路線。

但無疑《海闊天空》在雨傘運動中的傳唱,激發了人們的共鳴和情感認同。當成千上萬的抗議者齊聲唱起這首歌時,現場充滿了凝聚力與共鳴,形成了一種無聲的抗爭力量。這種力量來自讓運動成員在長時間的佔領行動中保持希望和團結,並傳達給外界香港人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決心。

雨傘運動中的《海闊天空》象徵了和平理性抗爭的核心精神。在面對壓迫和困境時,這首歌喚起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對理想的堅守以及對抗爭道路上堅韌不拔的信念。它不僅是音樂,更是一種集體情感的凝聚,讓參與運動的人們在面對挑戰時,依然充滿希望與勇氣。

2019年,被禁的國歌—《願榮光歸香港》


《願榮光歸香港》

何以 這土地 淚再流
何以 令眾人 亦憤恨
昂首 拒默沉 吶喊聲 響透
盼自由 歸於 這裡

何以 這恐懼 抹不走
何以 為信念 從沒退後
何解 血在流 但邁進聲 響透
建自由 光輝 香港

在晚星 墜落 徬徨午夜
迷霧裡 最遠處吹來 號角聲
捍自由 來齊集這裡 來全力抗對
勇氣 智慧 也永不滅

黎明來到 要光復 這香港
同行兒女 為正義 時代革命
祈求 民主與自由 萬世都不朽
我願榮光歸香港


主歌「昂首 拒默沉 吶喊聲 響透」和「何解 血在流 但邁進聲 響透」可見,這首歌是一首歌頌勇武抗爭的歌,這種歌頌「偉大烈士」的犧牲以及「光復」前的黑暗的歌曲,讓人聯想到國歌,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義勇軍進行曲》或美國國歌 “The Star-Spangled Banner”。這讓的歌曲形式,使大部份香港人都認同《願榮光》是「國歌」,讓這首歌增添了深厚的支持香港獨立的含意。

回顧前兩首歌曲與《願榮光》最大的不同,就是「香港」第一次作為抗爭歌曲的主體,香港第一次作為主角被頌唱。而「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一句2019年抗爭的口號也被寫進歌裡,這句口號本身,亦相當「港獨」。這句口號由「本土民主前線」的梁天琦創作,他是香港第一位參選立法會的本土派青年,也是第一位被香港政府剝奪參選資格的政治人物。他支持香港獨立的理念,也使這句口號帶上香港獨立的色彩。  《願榮光歸香港》在2019年抗爭期間成為示威者的精神象徵,廣泛流傳,甚至在學校、體育活動和公共場合被演唱。然而,隨著《港區國安法》於2020年6月生效,這首歌逐漸被視為具有顛覆國家政權的象徵意義。2023年,香港法院裁定禁止這首歌在公共場所播放。當局指稱它煽動分裂、挑戰中國的國家統一,並加強了對其網絡平台和數字媒體上的管控。

從民族主義的視角來看,2019年後的香港群眾開始發展出一種更強烈的本土意識,這首歌在此背景下具有象徵意義。歌曲強調的「光復」和「榮光」被視為對香港人身份的宣告與對抗壓迫的決心。香港人,逐漸構建出一種以民族自豪感為核心的認同,而這種認同與中共主導的「中國式民族主義」有所對立。在《願榮光歸香港》被禁之後,這種對本土身份的追求和對民主、自由的渴望更顯突出,與國際上的自由民主價值觀產生共鳴,也使得全球的港人群體更加團結,形成了獨特的後2019年海外民主運動。

這首歌在禁令後成為了象徵抗爭的文化符號,尤其在民族主義的框架下,它不僅是歌曲,更是一種身份和歷史的象徵。

參考資料
Anderson, B.(2006) An Imagine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2nd ed.) Verso.
John M. Caroll(2007)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徐承恩(2019) 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 (2nd ed.) 左岸.
徐承恩(2019) 思索家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 (1st ed.) 左岸.
徐承恩(2023) 未竟的快樂時代: 香港民主回歸世代精神史 (1st ed.) 左岸.
張家偉(2022) 英國檔案中的香港前途問題 (1st ed.)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note.detail.more

願榮光歸於誰?示威之都,本土開花:歌聲裡藏著的香港抗爭史
願榮光歸於誰?示威之都,本土開花:歌聲裡藏著的香港抗爭史

歌曲的流變,象徵了香港人對自主的追求。

羅子維 2024-11-01

從玫瑰少年到粉紅河馬
從玫瑰少年到粉紅河馬

過往,性別刻板觀念的桎梏下,充斥著許多偏差的觀念或歧視的對待

黃文儀(新北市立板橋高中教師、國教署人權 2024-09-01

女字旁的臺語聲
女字旁的臺語聲

女字旁的「媠」在臺語是用來形容人很漂亮、美麗,以往的臺語歌曲

孫嘉黛(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社群老師) 2024-06-26

教學
你的篳路藍縷是我的顛沛流離:淺談原住民族運動開展
你的篳路藍縷是我的顛沛流離:淺談原住民族運動開展

許多曾聽過巴奈.庫穗現場演唱的聽眾,應該都對她分享〈流浪記〉

陳燕琪(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自由的回 2022-08-01

【自由的回聲】聽,勞動者們正吟唱——從哀怨傾訴,走至隆隆戰歌的歷史
【自由的回聲】聽,勞動者們正吟唱——從哀怨傾訴,走至隆隆戰歌的歷史

但是,生猛有力的經濟成長背後潛藏隱憂…

黃惠貞 2022-06-01

【自由的回聲】滅火器樂團的「繼續向前行」
【自由的回聲】滅火器樂團的「繼續向前行」

以一曲「島嶼天光」而受人矚目,並以該曲奪得當年金曲獎最佳…

林雅鈴 2022-06-01

靜寂的喧囂——站在雞蛋的一方為環境吶喊
靜寂的喧囂——站在雞蛋的一方為環境吶喊

每一首因環境運動而生的歌曲,背後都有條漫長的抗爭史。

陳婉玲(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自由的回 2022-05-01

929樂團的「貢寮你好嗎」
929樂團的「貢寮你好嗎」

以鄉土詩人吳晟之子吳志寧為主唱與吉他手的929樂團...

林雅鈴(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自由的回 2022-05-01

末代客再興?從老山歌到新客家音樂
末代客再興?從老山歌到新客家音樂

「天公呀,落水呦阿妹呀,戴頂草帽來到坑水邊…」

黃文儀 2022-04-01

人權隨聲聽(三)林生祥的「種樹」
人權隨聲聽(三)林生祥的「種樹」

有「農民麥克風」之稱的「交工樂隊」團長林生祥,曾以前衛的搖滾

林雅鈴 2022-04-01

當我們齊聽小確幸—世代焦慮下的憤怒與不安
當我們齊聽小確幸—世代焦慮下的憤怒與不安

過去當人們聊起獨立音樂時,刻板印象大概不外乎是一種非主流的…

歐陽格格 2022-03-01

人權隨聲聽(二)老王樂隊的「我還年輕 我還年輕」
人權隨聲聽(二)老王樂隊的「我還年輕 我還年輕」

老王樂隊受訪時將自己定位為民謠樂團,配置有主唱、木吉他…

林雅鈴 2022-03-01

【自由的回聲】記憶的轉生—白恐時代之歌與金屬搖滾
【自由的回聲】記憶的轉生—白恐時代之歌與金屬搖滾

恐怖年代,記憶如何轉生?搖滾的反叛,為何竟乘載歷史?

邱婉慧(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成員、國立 202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