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嵐心
處理了一件體育申訴案後,相似案件就源源不絕地冒出來?甚至有不少人在看到申訴案後才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的遭遇是不合理的,而且,居然還能申訴?
這實在讓旁人難以置信,被性騷擾,甚至性侵(註1)、被體罰,像什麼被用曲棍球棒打(註2),什麼跑100圈操場(註3),那都是多嚴重的事啊?怎麼可能不知道這不合理呢?
六月時,人本舉辦了「終結體育暴力座談會」,邀請到身為法學博士,亦有運動選手經歷,更是手球協會現任理事長的林佳和教授與談。
藉此機會,我便與佳和教授討教,台灣的體育環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體育是教育的事,運動是文化的事。」
佳和教授談到,在其他西方國家中,運動是可能屬於文化、或健康,但不會是教育。若運動被放在教育中,便稱作體育。
以台灣為例,因為台灣的運動幾乎都放在學校中,且是源於日本的軍事化教育,而日本又是效法於普魯士。在普魯士,教育是國家的事,並且他們希望人人皆兵,所以每個小孩都要接受軍事化的體能訓練。
這樣的體育訓練並非文化的培養,而是國家力量的培訓與展現。這導致台灣運動員與其他國家運動員有很根本性的差異。
在國外,運動是文化。在坊間會有許多運動俱樂部,有著很大量出於興趣的運動員。全國可能有上萬支隊,而在這些隊伍中,就會篩選出最強的前幾隊菁英,參與運動賽事爭取榮耀,成績較差的隊伍也可以繼續依著興趣運動。運動員的人口組成會自然形成健康的金字塔,有大量因興趣而運動的運動員,在之上是逐漸被篩選出的菁英。
但在台灣,卻只許菁英存在。運動俱樂部不盛行,若想運動,尤其是競技運動,往往只有學校隊伍,而這些學校、體制內的運動員只為榮耀而生。
在國小尚有很多球隊,但在國中以上隊伍數銳減。
因為,他們只想要培養菁英。
菁英與榮耀的枷鎖
「這之中包含著體制上與思想上的問題。」佳和教授無奈道。
聽到體育案件,我們首先責怪想當然是那些不當訓練的教練。那些教練們往往以「訓練」之名,要求選手們做過量訓練,甚至是毆打體罰。
但體制對教練也實在不友善。因為教練會被績效考核,而考核的唯一條件,就是球隊的比賽成績。若球隊成績不好,教練的績效就會不好,績效不好的教練就會被淘汰,最終就會只篩選出菁英,留不下其他運動員與教練。
因此,如何訓練選手便成了教練們的首要問題。為求培訓出菁英,教練可能以憤怒姿態與強制要求,建立自己的威信。
這究竟是所謂「刀子口豆腐心」,或因情緒控管問題將脾氣宣洩於學生,暫且不得而知,也無法一概而論。但訓練學這類專業知能的缺乏,常使得更多教練以沒有效率的方式訓練學生。
「這些教練未必知道自己的訓練方法沒有效率,甚至覺得自己很合理。因為,他們也是被這樣操上來的。」身為手球協會的理事長,佳和教授深知這些教練的訓練相當不足。想報考A級教練尚且有些難度,但B、C級教練常是只要認真聽取考證前的培訓課程,即可順利通關。
而在成績至上的思想中,學校的校譽、教練的工作、選手升大學的機會,都僅僅依靠球賽成績,沒有成績就什麼都沒有。因此從學生、教練、校長到父母都希望球隊是有成績的。
因此當一名學生運動員進入訓練,他的一生就被綁在體育上,他通常不會被鼓勵多元發展,而是他的人生就得靠體育發展。
也當然,學生難以違逆教練,球隊形成了封閉的環境,以便於心有歹念,或情緒控管不佳的教練,能對他隊伍中的選手為所欲為。
而只要教練能取得好成績,那麼這位能讓孩子奪牌晉升「優良教練」,學校不會想處理,家長們也捨不得……那麼,那些被折磨的哀鳴又該何去何從呢?
難以撼動、卻不得不去撼動的……
我們都會同意,沒有人應該遭受體罰、也都不該有不當訓練,這些錯的事永遠不會變成正確的。
但倘若環境體制如此不友善,為了榮耀只有菁英隊伍能生存,加上教練的專業知能沒有充分訓練、因制度而面臨的困境也尚未被處理,背後家長們求勝心態又難以轉換……那受他們照顧與保護、也同時是被禁錮住的孩子們,又得要如何才能脫離這層層的網呢?這絕不只是單一個案的問題。
要成為頂端的菁英,有多困難?
而只接受菁英存在的環境,又該有多窒息?
但,這卻就是台灣體育界的現狀。
在升學主義,多數學生考取好學校的方法是「好好讀書」,而學生運動員們則是「好好打球」。於是,多數學生走入補習班,而學生運動員們走入訓練場。朝五晚九,日復一日。只有菁英、唯有菁英才能被歌頌。
許多熱愛運動的孩子只能告訴自己,教練是為我好、父母也是為我好、要打出好成績才能有美好的未來。如果對現狀不滿,甚至反抗,似乎就糟蹋辛苦栽培自己的所有人。而且,還會葬送自己的未來。
面對此景,申訴,只是孩子們最後的防線。
但倘若可以,我們的目光,都應該看向更根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