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嵐心
有老師在被採訪時說「跟網路搶小孩教師營」中,「搶」這個字用得很好。
說這個詞表現出動態感,並不是禁止、畫線般的制定規則,或囚禁孩子不准使用網路,那既不現實(這個世代,誰能不用網路呢?),也難以真的全面掌控(控制得了一時,那一世呢?)。而是在孩子使用網路時,拉扯住孩子的衣袖,引導他一起認識、理解網路,並覺察危害,以免被不良內容帶走!故稱「搶」。
怎麼跟網路搶小孩,想來從前面的文章走來的讀者們,都能窺見一二(還沒看的可以去前幾頁看看!)。
但「搶」作為動詞,施作的主詞又該是誰呢?說來,「搶小孩」究竟是誰的責任呢?這或許是個可以思考的問題……
有人說:小孩當自強、小孩該自救
小孩要自己跟網路搶自己?說來饒舌的話,卻是不少父母下意識的想法。
許多人會認為沉迷網路是小孩自己的責任。想著,孩子們怎麼就如此不受教呢?不去做對自己未來有幫助的事,反倒被科技工具束縛住,真令人扼腕。
然而我們可以想想,將一個孩子拉拔、培養至今是多辛苦的事。孩子的語言、性格、學業等各方能力,都絕非毫無旁人協助就成長至此。那麼「如何與網路共處」這件事,又有誰教過他了呢?
成年人也許對危害一目了然(也別忘了,有些危害連我們自己都難以發覺),但對於注音文字、加減乘除都還在學習的孩子而言,那可是就是越級挑戰了。因此,「搶小孩」絕非只是小孩自己的責任。
但小孩自身也絕非毫無責任。
孩子作為整件事中最重要的主體,若毫無意識地僅憑大人費盡心力爭奪,也無法撼動他半分。必然得啟發孩子的自主性,也就是,孩子也需要自己願意抵抗、改變,「搶小孩」這件事才得以完整。
因此,「搶小孩」的首要任務,就是需要孩子身旁的人喚起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願意自主思考、成長。
有人說:父母生養責無旁貸
那喚起孩子意識的人該是誰呢?
父母想來是難以置身事外,也想必時常力不從心。除了養家糊口,還得面對旁人的指責、冷言冷語,更是雪上加霜。家是孩子最常待的環境外,也同時是父母們稍作喘息的空間。但如今,彷彿在家放鬆都是罪過,還得顧慮著孩子們是否已被網路奪走心魂。
我們都能體諒父母的辛勞,卻也難以忽視家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3C育兒固然方便,但不知不覺中,就折斷了孩子探索的翅膀。原先對萬事萬物的好奇,都在一片螢幕的予取予求中看似被滿足,實則卻是被扼殺。人有五感,視、聽、嗅、味、觸,而在手機或平板上,只有視聽會被滿足,而且都僅僅是平面視覺,與單一方位的聲音,失去了認識多元感官的機會。
然而,這也並非只有過而無功。
透過一片小小的螢幕,同時也能更迅速方便的取得各種資源,3C依然可以成為孩子認識世界的一扇窗,父母則就可以帶他走出大門。未必需要真的走出家門(有餘裕的話當然更好),而是在螢幕世界中撿取材料與孩子互動。
具體如何互動的文章在札記中有許多。這是件辛苦的工作,但孩子們常在家使用網路,因此父母自然不能錯過這「搶小孩」的好機會。
有人說:那老師呢?
「養不教,父之過」,檢討完父母,當然也該檢討下半句「教不嚴」的師長了。
是否有人會想,這是一種「責任外包」?老師究竟還要做多少事?被「剝奪」管教權不說,原先的教學、進修就已足夠煩心,又如何有餘力擔心小孩是否被網路誘惑?父母應該在家將小孩教好才是!
但學校作為孩子其次長時間待的場所,老師也不同於出身於各行各業的父母們,而是真正有教育專業的一群人。那麼面對孩子深陷在網路的危害中,又如何能視而不見、袖手旁觀呢?
這正是「跟網路搶小孩教師營」之所以舉辦的原因。
無須在正課教學外撥出時間教孩子,那不僅抽離生活情境,也過於增加老師的負擔。反倒,若是能從網路中延伸出正課的教學素材,或是從正課中引入流行元素為例,不僅能促進孩子對課程的興趣,更能一石二鳥地完成教學與搶小孩的任務。
老師的責任是提升教學效果、與實際情況接軌……不僅僅是「搶小孩」這個現下的任務,老師總是得與時俱進,才能帶給我們的下一代更好的教育內容。
教育,從不是脫離生活的。
我發現……人人都身在其中
小孩、父母、老師……甚至社會媒體、法律制度都會影響孩子對於網路的態度。我們都在「搶小孩」中,擔任重要的一環。
要與新時代的孩子相處確實需要費一番功夫,孩子們成長的世界跟父母輩的年代實在太過不同。
我在其中,也總會時時轉換身分因應孩子的需求。有時是教育者,有時是陪伴者。也時常提醒自己,我還是「我」。儘管偶爾需要管教孩子的言行,有時亦步亦趨的伴著孩子生活成長,但有時真的好累,難以將這些身分區別的那麼清楚時,我也會「放縱」自己,以最自然放鬆的狀態與孩子相處。
唯有一點我會謹記,大人不是孩子的獨裁者,無權控制孩子的一切,地位也沒有比孩子高上一點半點,只是生活的時間比他們長,有了更多的想法與責任,也自然就會多操了點心。
唉,思考這麼多,白頭髮都要多上幾根了。
但為了我們的孩子們,我們都還有很多需要學習背負的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