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修
生活──這可能是最難的一題。老師天天在校園裡與小孩為伍七八小時,每天處理這群小傢伙的行坐起臥、哭泣爭執,不求從生活裡抗網,只求網路上的腥羶色與髒話迷因不要來把小孩的生活攪得一團糟。那麼究竟在生活上,要怎麼與網路搶小孩呢?
大多數時刻,我們總想得比較單純些──先拜託孩子們把手機放下來吧!
但手機是放下下來了,心裡倒是未必。我們的老師便碰到這樣的一個困境:孩子沒看手機,但整天跑到你面前一下跳「科目三」,一下屁股扭來扭去說這叫「02搖」。什麼什麼?到底是在跳些什麼?偏偏這些小傢伙又不是帶著惡意,而是以一種「我來秀點好東西給你!」的心情來找老師的。這下唸也不是鼓勵也不是,怎麼辦呢?
其實,日常生活裡的大小事,恰恰好給了我們以網路做素材,與小孩深談的機會喔!
小小的曖昧怎麼辦?
在《與網路搶小孩教師營》裡,負責「生活領域」的淑美先談起這樣一個例子:
十歲的孩子們,半大不小。有位小孩A喜歡小孩B,B也有一點點喜歡A,其他小孩C們看到了,時常起鬨著幫著出主意。讓B覺得不太舒服。
這例子一舉,許多老師便開始點頭「我們班上就有這樣的例子呢!」、「這群吃瓜群眾真的有夠閒!把事情越弄越亂。」
其實,這事情裡眉眉角角很多,乍看是A、B兩人的事情,可是偏偏C們雖然沒有惡意,甚至心情上是有點想幫忙的,但C們的存在太有「份量」,以至於老師們若要處理時,可得連C們的角色一起考慮進去。
這時,網路就派上用場啦。
要處理事情,首先要選好目標。最根源的問題,是要照顧A、B兩個小孩的心情,尤其要了解B小孩為何不太開心。於是,淑美首先分別找A與B講了一段關於告白的故事
在網路上流傳一則故事,關於「某個班級的位置為何與過去不同?」
曾有位很美的女生,在就讀高中時,就已經是眾人皆知的校花。一位學長想追求她,號召了五百人送玫瑰花到校花班上,還做了海報。
故事說到這,淑美反問小孩:「你覺得,後來有成功嗎?這麼多人,你會高興嗎?」
小孩想想:「應該會覺得很丟臉吧?這麼多人都知道他喜歡我,又送花。」
「為什麼是丟臉,不是光榮呢?」
「感覺好像有種隱形的壓力……好像很難拒絕……」
到這裡,便有機會往下與小孩談「私人」與「大眾」的分別。無論A、B小孩對彼此的真實情感是什麼,當私人的事情被暴露在大眾面前時,小孩該聽從自已的聲音,還是回應大家的期待?那其實是會有很大壓力的。
網路當素材,聊情感教育吧
再往下談,就可以放一段網路上的短影片。
影片裡,男孩悄悄愛慕著女孩,女孩也似乎對男孩挺欣賞的,這時一群人在一旁起鬨,有人鼓勵男孩告白,有人鼓勵兩人在一起,一時間七嘴八舌……
咦?這情景豈不是跟剛剛在小孩身上發生的一模一樣嗎?為何要再看一次呢?
其實,對於十歲左右的小孩,透過影片能夠捕捉到的,有情境、有動作、有表情,能感受的部分就更多了。淑美也解釋說,這是希望讓孩子了解,不論A、B甚至C們,大人都沒有把他們想成壞人,而是真實地看到他們想幫忙的心情。看到大家在其中有一種開心的情緒,因為喜歡,其實是一件好事情啊。大家並不是抱持惡意在行動的。
而這樣的安排,也讓A與B有一個機會抽離出來看看自己,理解他人心情。也知道自己在面對的「困擾」的真面目,或許是「私人情感被放到公領域」的不舒服。情感是這麼複雜的事情,而我們藉這機會,能好好地瞭解、好好地教。因為,人一輩子都會不斷面對情感啊!
但事情還沒結束,還有「C們」呢!
從生活、接網路,但你得回頭,看見自己
對於C們,能有怎樣的照顧與理解呢?
首先,就不要放上面的起鬨影片了。取而代之,可以放那些可愛動物、拿筷子夾起小孩肉嘟嘟的臉頰的,可愛影片。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避免C們一看到起鬨影片,就想著「完了完了要被教訓了」,這樣太明顯,擺明要罵人。且,可愛影片也能談重要的事情。
比如就跟孩子談,為什麼覺得可愛?從演化角度來看,小嬰兒都長得很可愛,因為可愛是生存策略,可愛,會讓人想照顧、想把生存的資源給他。但另一種是,可愛也讓人想捉弄、看他出糗,背後是什麼心情呢?有沒有一種心情是,覺得我有能力讓他有很多反應?
從這裡,就有機會帶著孩子猜。看到貓覺得可愛、看到小嬰兒嚶嚶叫覺得可愛、看到A喜歡B覺得可愛,其實,都說明了孩子們有能力感受別人的美好、肯定別人的美好。只是我們如何不成為拿筷子夾小嬰兒臉,起鬨到讓人覺得困窘,甚至不開心的那群人呢?情感的私密性,能夠如何去尊重?
不被網路使用,讓它來當我們與孩子的橋
怎樣以網路素材,甚至是從我們覺得很無聊很普通很沒什麼的素材來教導孩子?一開始大概會覺得「天啊這什麼鬼東西!」吧?會覺得不知道能從這些廢片中談些什麼吧?
但其實,能談的可多了!不管是「科目三」還是「02搖」,當小孩在生活中迷茫、衝突、不知所措時,老師們努力看顧著孩子的主體性,內心一直不忘記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理解彼此。那些曾讓我們眼花撩亂的網路廢片,說不定在哪天都會從腦海中一閃而過,成為我們走入孩子內心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