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英
爸媽最大的困難是,對於小孩常看的那些短影音,雖然想和他討論,但自己真的看不出有什麼可討論的。要找到爸媽有話可說,又是小孩會看的,實在是可遇不可求。
在沒有網路,甚至沒有電視的那個貧乏的年代,大概也不會有所謂童書吧;即使有,大概也只是少數幾種漫畫吧,小孩又只能偷偷看。所以,跟著爸媽聽廣播,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廣播上當然有兒童節目,但每天最多一次,而且,大概總是「寓教」得多,「於樂」的少;所以,小孩跟著爸媽聽那些大人廣播劇,似乎也很自然。最動人的事情就會發生在這時候:「她為什麼哭啊?」,「他出門去哪裡了啊?」,「他們到底在吵什麼啊?」……小孩聽不懂自然會問爸媽,而爸媽便有一搭沒一搭隨便解釋幾句。
最動人的事情就是,小孩在這種「無所用心」的「隨便」的環境裡,在爸媽的隨便之中,在隨便的爸媽之中,慢慢地讓爸媽陪伴著隨便長大了,同時,無形中也知道了世間的許多事情。
然而,曾幾何時,漫天蓋地無所不在的網路,把爸媽和小孩隔在各自的網袋中;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同一家人,做著同一動作,但滑的是各自的手機!
我們於是想,有沒有可能,有沒有機會,讓那古老年代的動人的事情再度發生?
以下,我們用一個特定的例子來說明「大人看到的東西,也可以和小孩一起看」;當然,重點是在,一起看的時候,大人小孩可以「隨便」說幾句。認真討論不嫌多,有一搭沒一搭地應付一下也不嫌少;只要有個起頭,好的開始便可以預期一半的成功。
要舉的這個例子,是一個「一面講話,一面切瓜」的短片,標題好像是「一事無成不代表你就是失敗的」,要請大家先上網去看一下,或參考本期論壇「網路真是一個學習的好場域」一文(註)。現在,讓我們快快進入主題,提供一些「大小共學」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註:
1.短片「一事無成,不表示失敗」
2.<網路真的是學習的好場域>文章連結
教戰守則
以一則短影音為例(連結如上)
以下是一個鉅細靡遺的「教案」,盡可能涵蓋所有面向;但實際和小孩一起看影片的時候,只要「隨便」挑選其中一兩項聊聊就很不錯了。又,「開始」是成敗的關鍵,所以下面的「一、」列了6個小項,請務必不要忽略。
一、「邀小孩看大人影片」的開始
➀ 先從一個與影片相關的話題開始,而不是直接邀小孩看影片。
➁ 就此片而言,我們建議這樣的話題:
現在大家都在講「人要做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想法框住」,這在我小時候是不可能的,那時大人都叫我們不可以跟別人不一樣……(就此多講一些自己的感受,不要急著問小孩的意見)
若能引起小孩發問當然更好。
➂ 無論小孩是否參與了前面的話題,看看談的差不多了,就可以轉話題而提到影片;可以用這樣的說法:
「……(轉話題)我最近看到這個影片….」
然後就從手機上找到這個影片,拿給小孩看。
➃ 等小孩看完,就看著他笑,等著他說話,而不要急著問小孩什麼問題。
➄ 無論小孩是否就影片說些什麼,看看等得差不多了(這個等待是重要的),可以問:
「你看了怎麼樣?」(這是一句模糊的問話,而不是「你看了有什麼感覺」或「你同意她講的嗎?」)
➅ 雖然在「適度等待」之後已經問了小孩問題;但在進入討論之前,最好還有一段緩衝。建議以「共看」做為緩衝,可以這樣說:
「我都快忘了在演什麼,我們再一起看一遍……」
二、進入「拍攝手法→觀看感覺」的討論
➀ 兩人一起看過後,先從「觀看感覺」說起,可以問小孩:
「覺得哪裡怪怪的嗎?」
➁ 接下來的談話,很難有一定的順序,大概是會涵蓋以下幾點:
為什麼要一面講話一面切瓜?
好擔心她會切到手
她講的話又和切瓜沒什麼關係(不是教人切瓜的手法)
覺得有點怕怕的,很有壓力……
➂ 提議:「為什麼會感覺這樣?我們再看一遍……」
等小孩發現「鏡頭時近時遠」的變化,如果小孩沒有發現,就改為問題:
「我覺得鏡頭好像有變化,你有覺得嗎?」
➃ 提問:「為什麼鏡頭一下拉近、一下恢復呢」,希望小孩發現「近看切瓜動作」會讓人有一種威脅或壓迫感,這是「拍攝手法」造成的效果
➄ 留下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製造這樣的效果?目的何在?」
三、討論「製造這種效果」的目的
➀ 接續前面留下的問題,自然會進入「此短片製作者」的思維,這是有意義的,因為一般觀影者,只看影片本身,不太會看到背後導演的目的。
➁ 以下是幾項可能的猜測,會在討論中自然出現:
a.觀者擔心那把時時拉近的刀,比較會專心看影片。
b.觀者一心想知道那把刀最後會切到什麼,就會看到最後
c.切瓜動作不是刻意製造某種效果,只是反應了講者內心的焦慮;但被後製加以運用,做了鏡頭時近時遠的處理。
d.切瓜效果是要配合講話的內容。
➂ 以上a.b.是從「賺流量」的角度考慮,是很好的猜想;
而c.和d.都是很可討論的話題,留在後面再談
四、討論「切瓜動作反應了講者內心的焦慮」(依循「三、2c」的猜想)──兼及「不在乎別人想法」的哲學思考
➀ 如果講者真的有「內心焦慮」,可能的原因會是什麼? 猜想:
a.因為錄影而緊張
b.和講話內容有關
➁ 因為講者並不是直播的生手,「a.」猜想大概不太可能
➂ 如果和講話內容有關,那會是怎樣的關聯?
這是重要議題,我們建議討論方向包括以下猜想(所謂猜想,是指這位講者未必一定是如此;但這個猜想在很多人身上都是成立的,所以很重要):
雖然講話的內容,甚至標題,是強調「一事無成不代表失敗」,但說到自己「三四十歲沒結婚,沒房沒車……」的時候,神情並不輕鬆;同時配上切瓜的「危險」動作,看起來是有點「恨恨不平」。合理推想,講者並不是真的「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或者正因為內心還是很受傷,才要一直強調「不代表我失敗」
➃ 如果小孩能體會,甚至是自己想出以上的看法,這是大人「啓發」小孩思想的好機會;我們建議大人可以談談以下的「自己的心得」(這樣定調,是避免落入「教訓小孩」的窠臼):
「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其實並不容易,需要相當的勇氣,有些人會一直告訴自己要鼓起勇氣「做自己」,想要在感情上找到依靠;另一些人則依靠理性,也就是經過慎重思考,確定自己是對的(因而別人怎麼想就不重要了)。如果只是刻意鼓起勇氣,但又沒把握自己真的是對的,就很可能落入「責怪別人」「自覺委曲」的情緒中,而變得「恨恨不平」;與其這樣,也不妨參考別人的看法,自己做一些調整,也沒有什麼不好。
(進一步的實例,請參考「網路真是學習的好場域」一文)
五、討論「切瓜效果配合講話內容」(依循「三、2d」的猜想)──兼及聖經名言的解讀
➀ 這個部分,在「網路真是學習的好場域」一文中已有初步論及,請參考那些內容,以及以上各項中所提供的討論方法。
➁ 關於「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的解讀:
這句聖經名言中的「生命」,在英皇欽定譯本(KJV)中為soul,應該是「靈魂」;只有在簡易英譯本(BBE)才是life,一般認為這是翻譯問題。但就文字本身來看,譯做生命恐有不妥,因為:
生命本來就會消失,於此,人本無選擇,無論貧富都無差別,這會使這句名言變成「無的放矢」──人大可窮畢生之力追求財富,只要不為此賠上生命(過勞早死)即可,而這正是絕大多數人想做的事。
反之,若譯做靈魂,人是可以在財富和靈魂之間做選擇的,所以這句名言提醒我們「賠上靈魂」沒有什麼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