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真是學習的好場域
◎史英
自從我們全力推動「抗網保孩」以來,就不斷被問:為什麼不是倡導「正確使用網路」,而非得「抗網」不可?
標準答案是:➀正確使用網路本來就是我們的目標;➁但「抗網」是達成目標必不可少的方法。人們會反問:既然抗網,就不能使用網路了啊!還有什麼正確不正確可言?標準解釋是:➀抗網是抵抗網路的為害(以下簡稱「網害」),而不是拒絕使用網路;➁若能抵抗網害,再去使用網路,自然就「正確使用」了。
大家會覺得,幹嘛在名詞上繞來繞去?這其實是有原因的,看看教育部或其他「有識之士」如何推動「正確使用網路」就知道了:他們都在教(或規定)小孩要去那種「知識性的」或至少是「健康的」網站,這實在有點好笑:難道小孩不知道有這種網站,或不會上這種網?
所以,全世界都在憂慮的「網害」,並不是一個「使用」(未能或不知如何使用)的問題,而是一個「被使用」的問題:小孩不由自主地,被網路上有害的東西「使用」了(變成人家賺流量中的一個數字,同時,心智受到不自知的扭曲)。
這有一點難解釋,讓我用一個譬喻來說明。假設在某個國家,有小孩常常被刀割到,學者們於是熱心倡導「正確使用刀具」;看起來,這真是太正確、太感人了。不過,考查小孩實際的情形,問題郤並非發生在「使用」:他們既不切菜,也不割草,更對木工或彫刻毫無興趣,而是──而是喜歡耍刀,無論是對著別人,或自己演練。所以,學者們的主張就成為笑話,只剩向國科會或教育部申請經費的價值了。
大家會想,那依你說該怎麼辦呢?難道是帶領小孩認識「刀害」,發起「抗刀保孩」的運動嗎?這就表示,譬喻這種東西的用途本來就有限:它能解釋那種「學者主張」的荒謬,但無法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如果耍刀真的成為一個普遍問題的話(這完全是另一個領域,絕非三言兩語所能概述;但後文講到「切瓜短片」的時候,會有一些值得思考的東西)。
如果有人還不願放棄「刀」,還想進一步拿它和「網」做對比的話,我們就會看到二者的差異:沒有小孩不知道「刀害」的,因為割到會痛;但很少小孩能感覺到「網害」:他越來越離不開網路,卻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就是前述小孩在網路中「被使用」的真義。
所以「抗網保孩」真正的挑戰和任務是:讓小孩覺察他在網路世界裡真實的處境,重建他的主體性,培養他對各種網害的免疫力──這不就是「正確使用網路」、好個冠冕堂皇的大題目、真正該有的具體內涵嗎?
說到這兒,大家會想要看具體的例子,看看「抗網」到底如何達成那個大題目,對吧?那就容我講個真實的體驗。
話說全力推動「抗網保孩」以來,多位同仁早就叫苦連天,說要提出「職災申請」──好啦,這個笑話不好笑;但每天看海量的抖音,或類抖音,不瞞您說,真的很傷害。
那天我剛好有個空檔,想說應該和大家共苦一下;本以為找到適合的材料沒那麼容易,誰知才滑了沒幾下,就看到這則「切瓜短片」──我沒有抖音帳號,所以這不是演算法餵給我的,就是純屬機運。
話說機運帶來的這「切瓜」,無非就是一位女士在切一顆哈蜜瓜,雖然拿著不算很小的刀。但一開始我是被她說的話所吸引:「我30歲,40歲,沒結婚,沒房沒車,是不是很失敗?」;接下去,大概就是「不要被別人的想法,社會的框架綁住……」,這我當然更贊成了。
那麼,這有什麼好跟小孩討論或帶他抗網的呢?我一面問自己,一面隱隱覺得有點怕怕的──但她絕對沒有「耍刀」。我於是想,這一點似乎值得探究;看了好多遍以後(就說這是「職災」嘛),我才發現,原來,鏡頭總是每隔幾秒就拉近「切瓜動作」;但因為很快又回到直播的正常畫面,觀眾,就像我,不容易覺察自己到底在緊張什麼──畢竟她只在切瓜,並沒有要切手的意思。
然後她話鋒一轉,突然說:「人都是會死的,你可能──隨時會死」;「隨時會死」四個字變得很大,因為正在這時候,鏡頭拉近切瓜;也正在這「隨時會死」的時候,觀眾清清楚楚看見已經剖成兩半的瓜的正中間,一刀切下!
接著她說:「如果你今天死掉了,這世界上的榮華富貴,你帶得走嗎?」;同樣的,「死掉了」三個字變得很大,但因為鏡頭的變化一閃而過,觀眾甚至來不及發現「配合動作,字體放大」的效果,恰好扣合著她說的話!
接下來,她引述聖經「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原來如此,她以為「賠上生命」就等於「死掉」,怪不得一直在那兒死來死去的(經文的原義是「賠上自己的靈魂」,這是翻譯問題,詳見馬太福音16章26節,以及本期「爸媽的教戰手冊之四」)。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原先「爭脫社會框架」的宣講,本該帶著「豁達、寬諒、自信」的精神;但透過動作和表情,卻傳出一股「兇狠、怨恨、威脅」的味道。影片下面很多留言(看來多是信眾)表示「希望不要切瓜」,有一位說得更白:只要拿著那把刀,你說什麼我都信!
所以,和這位直播主的「切瓜」比起來,小孩「耍刀」簡直「沒程度」。後者只是不懂事鬧著玩,只要適時勸導別做危險動作就可以了;前者卻需要懂很多事才能理解,也正因為如此,就是「抗網保孩」的好材料。
如果我們能帶小孩看這段影片,從語言、拍攝、一直到「如何面對別人的想法」,好好做一些討論(當然要先準備好討論的方法,詳見本期「爸媽的教戰手冊之四」),一定能大大提升小孩思辨的能力,和心智的成熟。
例如,小孩身旁一直都有很多的「別人」,或明或暗都懷著「你必須用功讀書」的想法;身處其間,無所遁逃,他可以怎麼「面對」?是「豁達、寬諒(對別人也對自己)、自信」呢?還是「咬牙切齒(像那位切瓜者)、不敢反抗、又常惹一點小事來宣洩」呢?
依這個方向想去就可以發現,「網路真是一個學習的好場域」!若不是網路上充滿奇奇怪怪的「好東西」,我們到哪兒去找一個角色,一個情境,一個場景,一個話題,能跟小孩好好聊聊天呢?
親子之間,師生之間,除了「必要」的所謂「溝通」之外,我們幾乎沒機會跟小孩說上幾句有意思的話,特別是,每個人隨時都在滑手機!抗網保孩的主張,就是主張大家都可以像上述那樣「正確使用網路」!
不騙你,網路裡面雖然危機重重,但它真的是:大小共學的好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