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伯娟(人本親職講師)
如何讓小小孩快樂走進學校,這個問題真的是許多爸媽的難題,札記十二月號《我是爸爸,我在家帶小孩》專欄讓我們看到他如何使盡渾身解數,才順利讓二歲多的兔兔開心上學。面對這題,我是這樣想的。
小孩對於上學也曾是滿懷期待,之後演變至抗拒上學、在校門口與媽媽、爸爸角力周旋,這樣的劇碼從來都不少見。起初吵著要上學的是小孩,現在鬧著不進校門的還是小孩,遇到這種狀況,大人難免怒從中來。
有一招呢,叫「轉移注意力」,像小史爸的作法。只是,拿出來的東西要足夠迷人,才能成功移轉注意,風險是這次安全過關不擔保下一次也行。
若想直球對決「分離焦慮」,可以降低小孩焦慮的作法是,累積「我們會再見面」的經驗值。這個方向對幼童尤其重要,像是讓小孩曉得將在什麼時候再見面,比如說:「黃色碗的點心吃完以後,媽媽就會出現囉。」多數幼兒園會使用黃綠紅三色碗,幫助幼兒練習掌握時間感。
也可以考慮與學校商量採漸進式的入學(或試讀),分開的時間從短至長逐步適應,甚至視情況不需要一開始就讀全日班。用減敏的概念,透過一次次分開又相聚的規律,陪小孩踏實地建立面對分離的經驗法則。
再更細緻的,還有爸媽可以在見面之後或是睡前,好好地陪小孩談談分離當時的心情,每一種情緒都是合理的、沒有對與錯,就算哭哭和流淚,那是好想好想在一起的不捨得。讓滿懷高張的情緒有機會被指認、被平撫,接納。也可以對小傢伙說說,分開時候爸媽的心情——看著自己心肝寶貝哭得涕泗縱橫被老師抱走,相信大人也是難受和忐忑的。
附加小撇步,我的小孩剛上幼園時,我準備了自己的軟衫讓小孩帶出門,以便想念的時候可以抱抱、聞聞,感覺媽媽就在身邊。其實沒過太久,軟衫就被退回了,小孩終究發現衣服之外好玩的事太多了!
小孩其實不排斥上學的。他心裡頭一面對於新環境、新事物感到好奇、有趣、想接近,另一方面因為預期將與家人分離,而湧現難過、不安和害怕。這截然不同的感受,就像翹翹板兩端,在小小心裡上下擺動。愈走近學校、分離時刻也愈近時,因為預期分離而湧現的感受,終究讓翹翹板傾覆在不安的這一端。雖然放學就可以看到父母,但這樣的想法無助於安撫小孩當下的焦慮,因為情緒一旦啟動,理智就會退後。
這時,如果做點什麼能讓小傢伙對「分離」的不安、害怕與憂慮感減少就太好了呀。再說,上學能認識朋友、可以知道有趣的事、讓自己變得厲害。因此,大人可以著眼在看見小孩做得到的部份,即便是一點點兒都很重要噢。鼓勵他說說學校生活,也把小孩的厲害說給他聽,像是:「你今天自己把睡袋收好呀,真不簡單,會不會很重?你可以告訴我是怎麼收的嗎?」這不只單純和孩子聊天,增加甜蜜時刻而已喲,也是為了那座翹翹板的另一端增加安定的重量。
我相信,上學是件愉快的事,分離也真的令人不開心,感受是同時存在且無法互相抵銷。因為明白複雜情緒在小孩心裡作用著,甚至有連他自己也苦於無法表達的時候,我很願意放掉進度,只為了陪他好好經歷「長大」。
親愛的媽媽、爸爸,就讓我們一起,用心、用情、用好方法,陪孩子快樂上學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