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與雛鳥 與小孩談論社會議題的重點是……

青鳥與雛鳥  與小孩談論社會議題的重點是……
note.detail.update
2024-07-01
note.detail.writer
魏小由

◎魏小由

「你知道,男生也會跟男生結婚嗎?」 2018年,我刷著手機新聞隨口問起。我的孩子小萬看著我,篤定地回應:「可是小花她說要跟我結婚。」對幼兒園中班的他來說,男生女生不是結婚的要件,意願才是。

小學一年級,小萬對繪本《國王與國王》的評價是:「王子跟王子結婚比較特別的地方,就只是他們都是王子,有點像比較厲害的人跟比較厲害的人結婚這樣。」那年,我們全家人一起去同志遊行散步,因為天氣太熱人太擠,一下子就從隊伍中溜走,繞去吃冰了。

同性婚姻在6年後的現在,已是62.6%民眾支持,對比同婚法案通過前的37.4%,支持與不支持比例幾乎逆轉。這意味著整體社會的性平意識提升,對這個世代的孩子來說,同婚與否並無疑義,只要父母師長願意討論,孩子們對人權、環境或白色恐怖、台灣史等議題都有更多瞭解的機會。

於是,在我們家和四年級的小萬談論各種議題,就跟餐桌上談論今天學校發生什麼事一樣稀鬆平常。

討論難度更高一些的,也許是政治議題。

以近期立院的修法來說,連成人都是一邊查資料研究一邊跟緊直播,還只能一知半解的法條內容、修法程序,孩子真能理解嗎?許多成人都毫無興趣的政治議題,孩子怎可能會主動提問展開討論?對這些複雜的政治議題,我們好像應該比孩子更懂,但我們其實也沒那麼懂。這些討論的門檻,在我們家當然也都存在著。

但這次立院外青島東路的集結,我們一家三口還是都去了。

一開始,我們是請小萬「陪我們」去,因為我們想聲援運動,也因為送他回家再出發有點太久,他同意了,沒有多追問,我們就只簡單說了目前正發生的事、時間和地點。

21日傍晚,天漸漸黑,雨漸漸落下,人多擁擠,孩子的身高充其量只能看到人們汗濕的後背與手肘,空氣潮濕悶熱,體感非常糟糕。走了一陣子,小萬垮下臉擔心自己沒寫完的作業,我們便依著他的需求折返回家。夜裡,小萬問起:「那邊還有人嗎?」我說有啊,比傍晚我們在那時多了兩、三萬人吧。「那我們現在還可以去嗎?」他問。但夜深了,明天還要上課哩。

隔天的晚餐桌上,他終於問起:「為什麼這麼多人在立法院外面啊?」樂見他開始好奇,我們類比學校班級事務的投票,選項要經過充分討論才可以進入表決,也解釋立院正在表決的法案內容。一來一往幾個問答,他最後說:「立法院也太誇張了吧!小學生都懂得要先清楚內容再投票,他們怎麼不懂。」這可能是以他的年紀,最可以理解的部分。

24日禮拜五,眼看這天的人更多,我們直接轉往周邊人潮較有空隙的地方,放棄靠近舞台。人本的朋友們在那裡鋪了野餐墊、擺好零食飲料,我們席地而坐,跟著呼喊附近擴音器傳來的口號,在路過的人群裡驚喜地認出舊友。

大人們的心情很複雜,感動於朋友都還在為台灣前途努力,卻又疲憊於怎麼這麼快就得在街頭相遇。對小學生來說,也許這就是一直遇見朋友、有零食、有口號和標語的野餐。夜深了,我問他是否累了想回家,他回我:「很累啊,想回家,但又覺得這邊氣氛很好、感覺很難得,就想再多留一下。」

週末,我們問小萬28日還要不要一起去,他說好。我們一起做了珍奶手燈、印了議題貼紙,我隨口問:「如果有人覺得你是小學生,什麼都不懂,幹嘛來這裡,你怎麼想?」他毫不猶豫,笑著回答:「我會跟他說,我識字!我都看得懂!不是文盲。」但28日那天我們也還是折返了,因為小孩的肚子太、餓、了。

街頭運動之後的一些思考

也許在某些人眼中,我們對孩子的「街頭公民教育」相當不到位,既沒有仔細討論,也沒有到舞台區好好聽幾段宣講。加上爸媽都是在社運圈好一段時間的人,平時都可以和人侃侃而談兒童權利、台灣史乃及國家主權議題,對孩子談議題卻像是擠牙膏一樣,有聊到才講一點,好像真的不夠積極?

我總是想,如果他不想聽,我們講再多,也進不去他的心裡。

而我們也總有整個宇宙那麼多的議題想跟孩子討論,所以我們在育兒過程裡反覆調整,歸納出一些可能的方向,提供給大家參考。

與孩子討論議題&參與社會運動的3個point

1. 議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議題

走在路上看到人罵小孩、發現動畫中冒險的主角總是少年而不是少女、地球儀上的中國版圖、新聞裡的藍綠白紅各種政治顏色……每一個瞬間都可以是和孩子聊議題的時機,不求一次講到完整也不求多,見好就收。

當意識到議題就在行走坐臥之間發生,我們做的,就只是讓「聊議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某個特殊時刻義正言詞通透瞭解後,打開繪本或影片教材仔細講述,然後再挫折於小孩的分心閃神。

見好就收,也正是希望不要變成過多的資訊灌輸,讓孩子持續保有好奇、願意與我們討論的心情,才有下一次再開討論的機會。

2. 不需通透瞭解,但切忌假裝自己沒有立場

想瞭解比較不熟悉的議題,我們會去看可信任的媒體、文章、聽Podcast以取得更多資訊,這些也都是可以示範給孩子,或和孩子一起進行的事,我們可以一邊瞭解一邊談議題,不需要自己成為專家再來「教育」孩子。

然而,也許是對過往填鴨教育的反抗,往往越是在乎教養的成人,越擔憂自己的立場會影響孩子,不敢跟孩子多說自己的立場。
我們總是擔憂自己的影響力太過巨大,但忘記整個社會都撲天蓋地的影響孩子,例如速食店總是精心製作廣告召喚孩子前往,然而我們對健康飲食的觀點,就很可能只是這些龐大影響的一小點逆流。

從這個脈絡來看,我們當然應該大聲疾呼我們重視的主張,不需隱藏觀點、假裝兩方併陳,只需保持足夠的討論空間、不逼孩子表態,以及心中保有明白「人就是可能選錯」的柔軟,就可以讓孩子慢慢長出自己的判斷。

3. 記住家長的責任,並分辨是自己的意志還是孩子的意願

上街沒有門檻,只要願意,就可以去。

但邀請孩子和我們一起參與街頭運動,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就有更多要意識到的責任。例如,我們需要確保孩子在現場的安全和照顧他的需求。聲援議題本就不一定要進到舞台區才是參與、不一定要待滿全程才是存在。即便我們很想擠到最前面聽講,或是在現場待到最後一秒,但孩子的體力、身高以及空氣的新鮮度,都需要納入衡量。又例如,我們要提供足夠的資訊,讓孩子瞭解自己在那裡是為了做什麼事、做那些事代表什麼,若他離開或留下,他才能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選擇。

另外一個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孩子的意願」。

我們要分清楚今天來到這裡,是我們的意志或是孩子的意願。如果孩子在極有限的理解之下就上街,那就要知道:孩子只是「陪我們在那」。不要以為他是主動參與,或為了聲援議題而來,不要擅自為他代言。
 

note.detail.more

聽媽媽的話
聽媽媽的話

讀完Threads一則貼文我背脊泛起涼意,想:「真是人間鬼故

陳伯娟 2024-11-01

教養
青鳥與雛鳥  與小孩談論社會議題的重點是……
青鳥與雛鳥 與小孩談論社會議題的重點是……

「你知道,男生也會跟男生結婚嗎?」 2018年,我刷著手機…

魏小由 2024-07-01

與小孩制定規則的「鋩角(mê-kak)」
與小孩制定規則的「鋩角(mê-kak)」

原以為有了小孩,我的生活節奏會像小步舞曲,愉悅、優雅……

陳伯娟 2024-05-01

3C一停,小孩哭不停──「數位保母」請神容易,送神難!?
3C一停,小孩哭不停──「數位保母」請神容易,送神難!?

我們並不是「3C育兒」的擁護者,可是這位虛擬的「數位保母」…

陳伯娟 2024-03-01

抗網保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