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記得那篇課文:一人買了綠色格子布料,三個朋友分別說像棋盤,像稿紙,像綠豆糕…沒錯,就是「雅量」那一課;網路上還有很多「雅量梗」,如果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就表示離年輕人太遠。
這篇課文,常佇國文課本達二、三十年,直到最近新課綱上路,據說只剩一個版本還留著它。這表示我不能再拖延了,等它完全下架再來「解決」,就沒意思了。
解什麼決呢?想知道的話,就請繼續往下看。
雅量不是什麼?
我想,大家都同意,雅量無非就是寬宏大量、肚裡撐船之類的意思。當甲乙二人有了「摩擦」,而甲能不予計較,放乙一馬,大家就會說甲真有雅量。
聽起來毫無疑義,對吧?但細想一下,難免會懷疑,如果當初是錯在甲方,但後來他「不想計較」了,這樣,還能說甲有雅量嗎?
例如,甲跑到乙家去指指點點,而指點的事情都和甲無關;這時候來了一位好心人,很耐心地規勸甲說「為了減少摩擦,增進和諧,我們必須努力培養雅量」,大家不會覺得很荒謬嗎?
所以,雅量是什麼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雅量不是什麼。雅量不該只是某種優雅的態度,漂亮的言詞,為了避免去追究誰對誰錯。(註1)
「雅量」這一課,正是「雅量不該是」的一個範例。大家一定很難相信,一定懷疑我是否扭曲了課文的原意;很好,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絕對沒錯,所以──
「雅量」課文到底說了什麼?
課文由三個部分構成,概覽如下,完整原文見(註2):
第一至四段:
透過四例(朋友論布,布店和鞋店証詞,看人不順眼)說明
「人之所好,各有不同」,
佔全文篇幅的364/543=0.67 =2/3強,尚沒有一字談及雅量或相關概念
第五段(第一次出現雅量一詞):
「所好不同,並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要有雅量」
第六段:
舉出「他能看日出,你何必要他聽鳥鳴?」例,說明「彼此可有等量美的感受」。引出「摩擦往往是因為缺乏雅量」,
結論「為了和諧,我們應該努力培養雅量」
首先可以看到,全文結構嚴重失衡:用2/3篇幅去講「各有所好」這樣一件人盡皆知的事情,實在很怪異。其次,第二部分好不容易進入主題,卻以「所好不同,並沒有關係」起頭,讓人懷疑,既然沒有關係,何必還要雅量?(應該是「若有雅量,就沒關係」才對)。第三部分是全文唯一的論述,但把雅量定位為「減少摩擦,增進和諧」,難怪會讓這一代年輕人覺得格格不入。
另外,課文講的僅限於「審美偏好」,但有誰會為此而發生摩擦呢?布料像或不像綠豆糕,有需要動用雅量嗎?這些都如作者所說是「並沒有關係」的吧!
魔鬼藏在細節裡
所以,這篇課文我很想給個四字定評:「無的放矢」,就此結案。但問題並不止此:課文並不是只說廢話,而是藏著一個魔鬼;於此,我正要做出重大的「揭曉」!
第六段的日出和鳥鳴,也是屬於「沒關係」的一種,對吧?但細看一下,就會發現和前五段不同,首次出現了「要他」兩個字;這表示,不只是偏好不同了,還有個「你」在那兒惹事生非,「要他」放棄自己的、而接受「你」的偏好。
當然,這也許只是個說法,實際上不過是「邀他」而已;但要引起摩擦(以便引出下文的雅量),恐怕還得「加把勁兒」,例如,透過權力關係,像是老闆要員工陪他聽鳥鳴;或者透過情緒勒索或言語霸凌,像是對他說「只有白痴才看日出」。
無論如何,「你」多少總得有點「越界」,像是跑到別人家指點那樣;所以,在「你」和「他」之間,錯的是誰呢?不用說,當然是「你」。然而,依照課文的文字順下去,竟然是「你」需要雅量──好像錯的反而是「他」!
這實在很荒謬,而且有點可惡:「強加自己偏好於人」這種「很過份」的事,課文竟把它包裝成「缺乏雅量」!
把「做人基本」說成「雅量」
為什麼說是包裝呢?尊重別人的偏好,是做人的基本,只是個低標,雅量則是更高的德操。把「違反低標」說成是「未達高標」,把「要他捨日就鳥」的行為,說成是「缺乏雅量」,當然就是在為那種行為抹粉!
這就好像一個孩子考不及格,竟然對朋友說「這次沒考到滿分」。他並沒有說謊,未達高標是個事實;不過知道實情的人都明白,那只是用來掩飾另一個事實。
但詭異的是,如果走來一個好心人,對這孩子說「你應該努力考滿分」,人們就覺得勉勵他把標準定高一點,似乎亦無不可;接著大家就會忽略:對一旁的「朋友」來說,這話有一樣的效果,還是掩飾了那孩子的不及格。
發現了嗎?這個好人就是課文作者(註3),那個孩子就是課文中的「你」,而考滿分,當然是比喻雅量,而朋友呢?不用說,就是「被掩飾」的我們啦!
當課文勉勵大家「努力培養雅量」的時候,讀者就忘了「要別人順從自己偏好」根本踰越了人際的界線,違反了做人的基本,應該直接予以譴責!
課文有意無意地將「做人基本」和「雅量」混為一談,不肯論述「要他…」為非;這種技倆,就是那個大家可以感覺到,卻看不清的魔鬼!
給「雅量」一點雅量
以上,我們認真的批評了「雅量」課文,可以說是對它很沒雅量;現在,我們也來「努力培養雅量」,體諒一下作者的心思,體會一下作者的初衷。
首先,作者絕對是好意,而且是從自身的「反省」出發的。課文一開頭,朋友買了塊格子布料的事,應該是親身經歷;她寫道:「…『我看倒有點像稿紙』我說。…那位朋友連忙把布料用紙包好…」。顯然,朋友有點不高興了,這就是所謂「摩擦」,而她覺得自己也有責任。
然後她有了重大發現:原來都是因為忽略了「審美偏好,人各不同」。那個時代中上階層的圈子裡,一般人不太會有獨特的偏好,所以這不是常識;她於是舉了各種事証,例如「再難看的鞋子也有人買」,以說服她的讀者不必大驚小怪。我們現在看不懂,才會奇怪怎麼用了全文2/3的篇幅去說一件人盡皆知的事。
作者被得罪了,所以要靠雅量去寬諒
接下來,她會想些什麼呢?在中文語境、和中華文化中浸潤既久,容易忽略分析、論理和思辨的重要,而傾向凡事訴諸個人德操。所以,她不會去深究那塊布料是真的買錯了?還是反而另有道理;她對這些完全沒有興趣,而是直接進入「三省吾身」模式了。
省身的結果,是發現「人人都有做自己的權利」嗎?不的,她和她們的時代還沒有這些概念;她直接跳去一項個人德操,就是雅量。體會一下她的心情:既然「萬眾一心」的理想不可期待,那不如,嗯,不如就放「她」一馬,何必跟「她」計較?(「她」加引號代表買布的朋友)
細細體會「放一馬」和「不計較」,不難發現,這是被冒犯者的用詞;換言之,她隱約覺得自己被得罪了。
怎麼得罪的呢?「她」沒有感謝她們的「關心」,又一語不發的收回布料,似乎很沒禮貌;很多主觀較強,優越感較重,或略帶權威人格者,都有類似反應:不聽我的意見,不順我的偏好,就是對我的冒犯!那個時代的中上層圈子裡,這種人並不少見,頂多是嚴重程度略有差異罷了。
結語
這也可以順便解釋許多老師都喜歡雅量一文:學生不聽勸導,都是「對我的絕大冒犯」(沒想到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旦讀了「雅量」,就找到一條出路:只要放學生一馬,別跟他們計較就好了。
有趣的是,他們總叫學生熟讀此課,而忘了是自己需要「那種」無須深究是非對錯的雅量。
說到這裡,敬請回頭想一下,本文的開頭說這不僅是一個國文的問題,說的對不對?
註1:這就是朱宥勳或網路作家「本仁」等評論的重點:課文不應該鼓勵河蟹,雅量的價值應該是在尋求解決爭議的方案,請參考QR code;但本文的重點與此不同。
註2: 輸入「雅量課文」,很容易在網路找到課文全文
註3:雅量一文作者:宋晶宜(1948~),籍貫天津市,出生於台北,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曾任大華晚報、民生報、聯合報記者、民生報總編輯,後擔任北美世界日報舊金山分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