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修
這幾個月下來,人本教育札記從「親子共讀的下一步是親子共抖嗎?」研究了抖音引發的教養問題,在「小紅書啊小紅書,今天我精緻嗎?」討論了社群軟體上的容貌焦慮議題,具體的探討了網路與社群帶來的新問題,如今終於要進入正題了!
當然,你可能會想「什麼?前幾次都不算正題嗎?但我看你們寫的挺正經的啊?」
人本札記確實不會放水,我們努力爬梳資料、訪談小孩……全力以赴的面對了這些問題,而正是拜這些經驗所賜,我們終於有能力更紮實的來談談本次的主題──關於網路為小孩帶來的四種危害。
其實大家時時也常說到網路的壞處,比如詐騙、誘拐、謠言滿天飛……但這類具體的危害容易看見,抽象的危害卻往往令人無從覺察。這恰恰好是我們最關心的重點──關於如何發展小孩的心智、啟動他的自我覺察,從而使小孩能成為他自己。也因此,面對阻礙小孩發展的事物,我們總是早早警覺。
看不到的最危險
首先最不為人所覺察的危害,是網路◇使小孩喪失意義感◇。
或許有人會想,小孩本來什麼都不知道,哪有什麼「意義感」可言?這點是沒有錯的,小孩剛出生時自然是懵懵懂懂什麼都不懂,只知道要生存下去。但隨著年紀漸長,腦袋開始發展,用短短的手指指著媽媽說出「ㄇㄚ ㄇㄚ」的音調時,正是在為眼前的人事物賦予意義。小孩子本來在成長的過程裡,就是這樣一步步的為世界賦予意義,進而理解社會如何運作,然後長大成人的。
但在3C盛行的時代,許多孩子本來吵吵鬧鬧的,一拿到平板卻全都安靜了起來,甚至往往一部片沒看完就滑向下一部,時間過去了,腦袋卻未必有在思考,只剩下兩眼追逐著螢幕上的色彩變化,遑論花心思去練習「賦予意義」。
但大人們也巴不得小孩整個時段都被塞滿,3C成為填補空白時段的便宜手段,導致如今已沒有所謂的「碎片化時間」可言。過去即便是為了打發無聊,小孩都必須自動自發地去看看雲、看看飛過的瓢蟲,做出一點起碼的選擇與尋找。但演算法誕生的今日,只要打開手機,系統便會自動推送影片給你。演算法之便利,即便是成人也時常在打開手機之後就忘了原本要查什麼,而是受到推送內容的餵養,一口氣看完後放下手機時,才赫然想起「啊,我原來是要查××的資料來著。」
既然大人也都常在廢片海洋裡面丟失自我了,更何況是心智正在發展的小孩呢?你又如何期待他能抵抗演算法的餵食,而願意停下來想一想「欸,我剛剛看的東西到底在講什麼呢?」
小孩的意義感原先是會在生活的不斷練習中自然養成的,但如今網路即便不令他們喪失,也至少延緩了意義感的養成。
不過即便網路廢片的作者本來就只想要做沒意義的廢片,小孩依然可以透過自己的詮釋來賦予意義,就像作者透過創造賦予文本意義,而讀者透過詮釋文本來賦予意義那樣。我們期盼小孩能擁有這樣的能力,來讓自己不停思考、不停辯證,進而有能力成為他自己。
不要讓孩子發展的機會被剝奪掉了!
而第二項危害,是關於◇品味與美感標準的降低◇。
當前陣子很紅的「科目三」的音樂一下,大概不少人便會皺眉,無論是覺得音樂刺耳,或者舞步醜。但也有人說,品味高低是個人欣賞角度不同,應該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說不定只是我們不了解其中也有美的部份。
這當然是一種進步的觀點。肯定個人的美感經驗,將「美」的解釋權解放出來,還給大眾。然而這不表示「美」從此再無標準,而是這個標準變得多元。
其中一項指標,就是關於創造力。
事實上,僅以抖音為例。由於抖音影片長度僅有15秒,便有人研究後發現在這限制之下,許多流行音樂的創作前提已改變,讓自己變成一段段「15秒的碎片」,每一秒都必須是高潮,才能吸引人駐足。
這樣的框架,拘束了音樂的創造性,人們爭相模仿所謂「抖音神曲」,卻大多是在重複製造,而非創造。
品味需要透過不斷的比較,才能有機會提升。但長期接受相似刺激的孩子並沒有太多比較的機會。我們不應該把提供「美」的責任都交給網路,然後期望孩子自己發展出欣賞「美」的多元能力。我們有義務將多元的美帶到孩子眼前,而世上存在著許多種「美」,是網路難以完整傳遞的。
第三項危害,是◇價值觀的扭曲◇。
許多人或許會聯想到諸如用感冒藥水煮雞肉(醫師指出可能引發癲癇與呼吸問題)、用殺蟲劑噴打火機(2023年燒掉了家樂福倉庫)等奇奇怪怪的抖音挑戰。然而我們將其歸納為第四項:明顯而實質的危害。
在第三項裡,我們必須指出價值觀的扭曲其實是更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在「渣男寶典」這則短影音中,渣男固然是一種不好的價值觀,但更深一層的,是影片裡提到「女友生氣了怎麼辦?」,他的回答是「親親抱抱舉高高,你是我的小寶寶」。當這些話術將女性視為一種哄哄就好,且應當被幼體化的對象時,除了點出問題外,還有沒有辦法反過來有條有理的駁倒它?讓小孩不只是能看見隱藏的問題,更有辦法以自己的語言與思考來對抗呢?
對新時代的批判,才是走向它之前最重要的準備
至於第四項危害,倘若我們在前三項危害上已做好足夠的努力,那麼小孩自然有能力去對抗、去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傷害。
提出這四項危害,固然有與網路對抗的意思在,但重要的是,每一項危害的對抗中,都必須以啟發小孩的覺察為優先。重點不是要設下柵欄,而是讓小孩有足夠的免疫力去闖蕩世界。
雖然在這個AI狂奔發展的年代,提出網路的四項危害乍看有點不合時宜。但如果忽略了這些問題就投身新科技的浪潮,恰恰好會讓人跟不上AI的發展而被取代,真正的不合時宜,其實是隨波逐流。
在每一個新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若不想被取代,最好的方式就是:批判它!就像工業革命發展的最初,不想被取代的人們拼命地批判,認真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新問題,才確立了人的新價值,繼而得以在新的時代立足。而今日的我們,就面臨著這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