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支持體育班?──一位體育教練的自我療傷之路

為何不支持體育班?──一位體育教練的自我療傷之路
note.detail.update
2024-07-01
note.detail.writer
李昀修

◎李昀修

一般看來,林雅雯的體育路是順遂的。

她發光的很早,國中開始練合球,高中便入選國家代表隊,甚至被國外球隊看中。往後升上大學,持續擔任國家代表,也遠赴荷蘭,於頂級聯賽中與世界高手切磋。

然後,她回國,擔任過高中教練,至今仍以國手身分在場上活躍。資歷完整且成績漂亮。

但出身體育班的她卻說:「以我個人而言,其實不支持體育班。」

為什麼呢?


曾經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初次見到林雅雯是在一場記者會上。當時她描述著學校的總教練如何威脅學生「不聽話會沒球打」,說著球員開始「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語聲逐漸哽咽。

曾經她就是那個「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人。

高中時的雅雯,不知道今天跑五十圈到底是多?是少?還是正常訓練。也不知道沒叫學長姐好被體罰,是不是正常的事情。去國外比賽時被教練連坐罰,一群球員必須自己跑六公里到訓練場地,中途有人氣喘發作卻沒有防護相關人員可以幫忙固然很令人生氣,但體育班的生活不就是這樣嗎?
如果不能忍、不能熬,怎麼有辦法撐過嚴酷的訓練呢?

當時她整天的生活離不開體育班,早上有晨操,晚上要夜練,體育班的教室還安排在體育大樓,與普通班幾乎零接觸。由於球技出色,教練賦予她權力去訓練學弟妹。但一個高一學生能怎麼教?也只是複製教練的方法。

大學時期,雅雯才學到理論與訓練的觀念,回憶起高中時的練法,不只訓練量過多,也更像是土法煉鋼。且另一重要的問題,在於權力:

「以學生來說,得到權力很有成就感,因為你們都要聽我的。但我後來思考覺得是不對的,這會讓球隊氣氛不太對。」

「但妳看起來不像是會濫用權力的人啊?」

聽到這個反問,雅雯正色說:「我高中時會喔。」然後,說起教練以前如果想要懲罰某個人,便會找比他更強的人來比賽單打,約好輸的人要接受懲罰:「但,我以前也會這樣對學弟妹。」

曾經也做過同樣的事,讓她對出席記者會感到害怕。但朋友告訴她:「我們也不是為了脫身,成長本來就是一直會回頭,審視我們做過什麼,那如果有錯,不要再犯一次。」於是她站了出來,為的是讓這些事情不要一再發生。


在教學中回望自己


有能力反思,起源於大學最初與外系友人的閒聊。雅雯口中體育班生活讓朋友忍不住問:「你們怎麼有辦法活到現在?」而她當下在心裡反問:「但我就是這樣活過來的啊,這不對嗎?」

心裡種下了這個問題,回到高中擔任外聘教練時,林雅雯試著將大學與旅外的經驗帶給眼前的學生們,然而過程中跌跌撞撞,更多時刻,像是在與自己的過去對峙。

好比剛開始帶學生時,遇上學生不聽話,依照以前的做法就是去旁邊作平板撐,美其名訓練,實際上是體罰,而雅雯不想要這麼做,就改叫學生去面壁,再回頭與已成為老師的朋友討論。
「因為我找不到其他方法,又不想傷害學生。這四年裡慢慢摸索怎樣讓學生聽我講話?怎樣讓他們可以理解?一開始我也用連坐罰嚇唬過學生,覺得有效。回來跟朋友討論,他就說『當然不行啊!』所以我隔天就會去跟小孩道歉。」

遇上問題,試教,回來討論,再試教……這段過程裡,她學習如何與學生雙向溝通,同時也更深刻的辨識到過去的生活對自己造成了怎樣的傷口。

但,促成改變對雅雯是好事,對其他人來說卻未必。最終在與總教練訓練觀念的衝突之下,她離開了教練的職位。但學生並沒有忘記這位教練,在球隊爆發性平、恐嚇、霸凌、不明資金與收費爭議等等問題時,學生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求助對象,就是雅雯。


體育班如何被剝削了學習權與自主性
 

但站出來之前,雅雯與學生其實都非常害怕,因為總教練常常會表現出他有許多人脈、掌握許多大學名額,似乎各處都有他的人馬……

她嘆口氣:「所以體育班的孩子很容易眼界狹隘,連升學都要問教練,學校的升學輔導座談會有講,但還是覺得說只能靠教練,因為總教練就是會集合說你們要升學都要靠我。」

而教練也確實握有學生能否留在體育班的生殺大權。在體育班的契約上載明了「如不配合訓練將被輔導轉學」,但何謂不配合訓練?似乎沒有明確規範,曾有位時常反抗、認為總教練憑什麼亂處罰人的「問題學生」因車禍脖子斷了,無法出國比賽,便遭總教練輔導轉學。
對多為清貧家庭,又未必能透過考試進入公立高中的體育班學生而言,轉學更帶來經濟面的直接打擊。不僅制服要重買,私立高中的昂貴學費更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讓許多家長寧可忍耐。越是弱勢的學生,反而越須承受體育班的扭曲,難以脫離,學生的自主權就在一步一步中,被系統性地剝奪掉了。

甚至連學習權也是。

雅雯說自己在學時,段考前會發「必勝卷」,只要把答案背起來就好。老師也往往不認為體育班的小孩有需要上課。最誇張的是曾有一位物理老師,一進教室什麼都不教,就開始摺紙飛機。摺出來的飛機砸到學生的頭,他也只是安撫學生要他們「趕快睡覺」。

「我覺得體育班被孤立,沒有好好對待或至少像普通班那樣照顧,就是一種剝削。他們沒有給小孩學習的權力,也不在意這件事情。教練說A就是A,權力跟金錢都在他手上。」雅雯嘆道:「以我在體育班的經歷,我寧可去普通班上課,雖然累但我很開心,不要身邊都是體育班的人,這樣才能幫助運動員的成長。被關在一起,觀念都會很類似。」

當一個健康的運動員、健康的人


如果說與外界友人的接觸是她掙脫束縛的開始。那麼去荷蘭旅外的經驗,就是讓她思索「健康的體育人應該有什麼」的起點。

在國外,她首先不習慣的是教練一直要她說出自己的想法。

「高中時教練甚至不會要我給建議。但外國的教練可以接受被質疑,然後解釋到我們達成共識。我一開始覺得壓力大,怕說出來有人會不高興,但後來發現大家講完後出去還是笑笑的,就慢慢能放心。」

此外,雅雯說她學到的另一個重點是:如何面對失敗。

「我以前輸球會不開心一個禮拜,覺得自己很爛。因為我到大學前沒輸過球。但幸運的是出國後,我們那隊沒那麼強,常輸球。」說著,雅雯哈哈大笑。說在台灣太高壓了,都是學著不能犯錯:「但假如輸球了,外國的教練會直接先說自己今天什麼做錯了,當球員面承認錯誤。但不是把責任全怪自己,也不會全怪球員,而是我們一起沒做好這件事情。就像一個檢討會,也像是互慰會,但台灣這部分做得沒那麼好。」她想起一位隊友,始終耿耿於懷某場比賽中被拿下關鍵分,即便每位球員都告訴那位隊友不是他的錯,如果能有這樣一場檢討的話,或許他就能早點走出來,發現大家其實能夠一起承擔這場比賽的結果,成為彼此的支柱。

2020東京奧運,台灣的運動員們創下了不斐的成績,但在運動員成長的過程中,關於訓練、心靈,以及制度上仍有許多問題待提升。雅雯與她的朋友對著眼前的錄音器材半是提問、半是盼望地說:「一個人出生,到變成菁英運動員,這之間有多少東西不該被忽視?不是拿牌很重要,我就捨棄另一個。讓運動員對自己有自信、做對的決定,是成長過程中養成的,才能保障這些人有天不能打球了,還能好好地在社會裡活著。」
 

note.detail.more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是什麼?

編輯部 2025-07-01

上學,小孩該讀哪一本?——國中小教科書的轉型正義之路(上)
上學,小孩該讀哪一本?——國中小教科書的轉型正義之路(上)

過去的是事件,留下的卻是不能遺忘的議題

足三里 2025-07-01

體育班,與,轉型正義
體育班,與,轉型正義

突然丟出某個定義的時候往往就是說教的開始。

李昀修 2025-05-01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是什麼?當有這個問題的時候…

編輯部 2025-03-01

教育的轉型正義在哪裡?以升學主義為例
教育的轉型正義在哪裡?以升學主義為例

本文的討論將從升學主義出發,爬梳其歷史背景

居禮乎人 2025-02-27

「你今天被記過了嗎?」──讓我們都記得座談會裡的學生心聲
「你今天被記過了嗎?」──讓我們都記得座談會裡的學生心聲

臺中市立豐原高中於去年(2023)2月發生學生輕生事件…

張睿銓 2024-09-01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5──合球體育生:我無法視而不見。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5──合球體育生:我無法視而不見。

我真的受不了了,所以我要說出來。

鄧嵐心 2024-07-01

為何不支持體育班?──一位體育教練的自我療傷之路
為何不支持體育班?──一位體育教練的自我療傷之路

出身體育班的她卻說:「以我個人而言,其實不支持體育班。」

李昀修 2024-07-01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2──籃球體育生:我其實對被打無感了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2──籃球體育生:我其實對被打無感了

採訪/李昀修 2024-04-30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3──籃球體育生:我有說過她拿碼表甩我的頭嗎?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3──籃球體育生:我有說過她拿碼表甩我的頭嗎?

採訪/廖佩汝 2024-04-30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4──羽球體育生:大家都說,等上國二就可以好好發揮(管學弟)了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4──羽球體育生:大家都說,等上國二就可以好好發揮(管學弟)了

採訪/李昀修 2024-04-30

那個被羈押的校長:三十年的小鎮狼跡
那個被羈押的校長:三十年的小鎮狼跡

三十年來,有位校長持續的性騷學生,那是他們的夢魘...

張睿銓 2023-10-27

體操選手的受訓環境,仍有待轉型正義
體操選手的受訓環境,仍有待轉型正義

抱著成為奧運體操選手的夢想,十歲起離家集訓。但等待她的卻是

廖浩翔(多倫多大學社會正義教育學系碩士生 2023-03-31

囝仔人有耳無嘴?
囝仔人有耳無嘴?

從人本校園問卷調查看校園兒童人權現況

編輯部 2022-12-01

從人本校園調查問卷看台灣兒少表意權的真相
從人本校園調查問卷看台灣兒少表意權的真相

2022年校園兒童人權調查結果與分析

江思妤 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