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意權一直是兒童權利公約一大核心觀念,第十二號一般性意見書中,分析了不同環境下如何使兒童更願意行使他們的表意權,兒童權利委員會認為「在教學中尊重兒童發表意見的權利是實現教育權的基礎」,而近年來,政府機關增設了兒少代表機制。
投身兒少代表機制,改變社會!
臺中市兒少代表制度即將邁入第三屆,對於大眾來說,兒少代表是一個很陌生的身分,但有一群兒少冀望這個制度能使他們所關注的議題被推動,讓社會聽見兒少的聲音。勻翊透過家人的建議參與兒少代表機制,而珺霖有公共參與的經驗,希望將原先獲取的能量傳遞下去,許璿則是因為參與偏鄉營隊時,發現偏遠地區兒少的意見被忽視,她想透過兒少代表來為他們發聲。大家投身這個制度的理由或許十分不一樣,但這群兒少都希望能透過這個制度,為這個社會帶來一些改變。
兒少關注的議題很多元
第二屆兒少代表分為四大議題組:心理輔導、偏遠地區發展、環境保護以及學生權益。除了這四大議題,兒少代表們也關心其他議題,例如:兒少勞動權益、月經貧窮等。勻翊參與之初關注性別平等,她提出「體適能測驗,為什麼男生要跑一千六,而女生只需跑八百?」在兒少代表期間,她找到另外一個她也很有興趣的議題——環境保護,她關注免洗物品的使用,像是吸管、免洗餐具、塑膠袋等,並與夥伴們共同提案「二手袋回收站優化改良」的政策建議。
兒少代表們關注不一樣的族群,不一樣的議題,並透過提案的方式讓政府發現兒少們有什麼需求。
培力不是大人的期望而是兒少的希望
接受培力是兒少代表的權利義務,在推進提案或關注議題時,能有更全面的觀點與表述能力。曾有一門培力課程是增進兒少們設計思考的能力,同樣的議題,關注者的不同,所在意的政策面向也會有所不同,而無絕對的好與壞。
另外,在安排培力講師時,人本會傾聽兒少代表的意見。依叡原先以為培力課程是由人本全程規劃,但後來發現人本會事前詢問兒少代表想上哪方面的課程、想請哪方面的講師。
培力這件事並不是大人們單方面的讓兒少們接受,而是需要切實地了解兒少們的需求,在安排培力的過程中,也是兒少展現表意權之時。
人本——陪伴兒少們成長
靖崴原先覺得只要按照人本的指示照做就行了,卻發現人本並不是下指令的指導者,而是陪伴者,帶領自己發現理想並協助實現。依叡覺得人本是兒少代表們身後堅強的後盾,能在適當的時間從旁協助。倩茹也提到在兒少代表的培力過程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小組開會時人本夥伴們的參與,人本的夥伴會加入小組討論並從中給予他們一些具體的提案建議,幫助聚焦提案方向。
人本扮演著陪伴者,陪著兒少代表成長,關心兒少代表的生活,給予溫暖。珺霖提到與人本相處的點滴,他覺得在人本可以達到雙向交流,並不是單方面的受方,這樣的氛圍讓他十分放鬆,不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心靈上的支持。可恩分享起初他十分不習慣,覺得自己的想法很爛,但人本以及其他兒少代表卻很認真聆聽,也會給予他很多鼓勵。培力工作者所提供的不僅是單向讓兒少們賦能,更是要給予他們心理層面的協助。
人本經常在活動中安排「交流」的時間,讓兒少代表能分享他們的感受。有一次共識營,戎祿在活動尾聲的圍圈有感而發,他一直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團體,可以讓他全然放心地表達自己,抒發感受與想法,說著說著流下感動的眼淚,覺得身為兒少能夠被如此尊重和肯定,心中很是激動而感謝。人本也在過程中回饋兒少們的想法,溫暖且堅定的陪伴著。
兒少代表制度下的收穫
在兒少代表的制度下,兒少們的收穫究竟是什麼?錫晟提及他學到,從政策層面去看待兒童權利,以及探討兒童相關的福利措施。靜雯則是在這段期間,透過外縣市兒少代表交流的活動,審視自己過往的實際行動,也明白其他人是怎麼經營兒少代表這個團體的運作。
在這個體制中,兒少代表學會更多元的觀點,也增進自身的能力,像是可恩便提到他認為自己比以前更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再害怕向他人表達感受。許璿則感性說道「感覺像種子長成大樹,在這邊我學到很多平常生活中不會接觸到的事物。」這是他為這段參與歷程所下的註解。兒少代表制度讓兒少們在不一樣的事物中成長,人本也在這個制度中協助兒少,引導兒少們一步一步前進。
臺灣當前兒少參與的機制或許並非是最成熟的樣貌,仍在持續地發展與建構,但它已經開始為兒少們增添不一樣的色彩,讓兒少表意權能有所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