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娟
原以為有了小孩,我的生活節奏會像小步舞曲,愉悅、優雅,啊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想法還是太草率了。現實中親子家庭過日子,是時常在幾乎要飛起來的步調中勉強著地。
要維持和諧融洽的生活感,「與小孩制定規則」似乎是明智的辦法。好比說,早上7:10起床從容的吃完早餐再一起上學、主動將用過的餐碗拿出來洗乾淨協助部份家事……等,作為家庭一份子,要求小孩共同為家庭和諧做些努力與配合不算過份吧。況且,訂規矩的目的包括引導小孩行為,這點更是爸媽首要在乎的。就像對根系還未穩固的樹木,在其周旁設立支架提供輔助。爸媽透過規範小孩的行動,以期及早建立好的習慣,像是看30分鐘的卡通就要停下來,讓眼睛好好休息啊、每天放學先完成作業再遊戲,剩下的都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啦……聽起來合理自然的事,一旦付諸執行竟是挑戰重重,最令爸媽頭疼的莫過於——「為什麼約定好了又不做?」
說起「與小孩制定規則」,大人應該都不缺乏親身經歷,就算沒有「向下」對小孩的,起碼也還有過去被「上一輩」要求的——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立場旋轉,盤點此刻與彼時,成為了大人的我難免也有這樣的感嘆:「啊!現在的小孩難帶啊……搞不定欸……」自動忽略了我也曾是媽媽眼皮底下難搞的那個孩子。
小孩是願意聽話的,至少一開始是。不願聽話、合作的小孩,其無理取鬧的真相,是用盡全力在爭取被大人聽懂的一個機會。想要在某件事情上與小孩取得共識,爸媽不妨先聽小孩說說看法,雖然十之八九會收到不成熟的反應或通篇歪理——但要知道,理由有多歪,就顯示小孩防心有多大。而這時候大人千萬不能翻臉教訓人,一怒關係退千里,那也就不用談了。
第二步才是對小孩講道理,說明自己認為某件事需要被認真看待的理由,也不見得要大道理,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困擾與需要,小孩反而願意合作。涉及抽象的義理,例如「負責」、「誠實」,只要不是專程搬來教訓人的,多半小孩也是願意聽、嘗試配合的。
舉例,國小一年級的小孩每天安親班回家,沒有爸媽約束的情形下,就會玩平板遊戲、看卡通,一路玩到被催著洗澡、睡覺。爸媽認為小孩用3C、看電視的時間過多,想要降低每日的使用量。
與小孩的談話可以試著這樣開始:
「寶貝,有件事我想聽聽看你的想法。你覺得使用平板、看電視的時間,對小孩來講一天多久比較剛好?你放心,我不是要罵人,是真的很想知道你怎麼想。你願意跟我說嗎?」
「就玩到高興為止啊!」
「喔,我猜你的意思是說,玩平板、看電視的時候很高興,這樣的時間不想很快結束。是嗎?」
「對啊,每次影片看到一半你們就說要關掉,我講再一下下,看完我自己會關掉,你們都不聽。」
「原來在提醒關平板的時候你有這樣的心情,我很抱歉之前沒有照顧到你的委屈。我也是現在才聽出來,你也有在注意用平板的時間,對嗎?」
「嗯。我知道不要看太久會近視。但有時候會不小心……」
「你能記得這點真好!我想現在我們可以一起討論看看,你用平板、看卡通的時間,還有你希望我用什麼方法來提醒。」
「我不知道,就玩一下下吧……」
「喔?你是不是每次開始都有想著『玩一下下』就關機,也不知道為什麼會一直玩下去。這樣嗎?」
「嗯,好像是。」
「那你發現自己沒有『一下下』就停下來的時候,心裡有什麼想法?是覺得『YES!我多玩了一點兒時間!』嗎?」(帶點誇張動作逗小孩)
「有一點啦,」(笑)「也有一點覺得自己怎麼又這樣……」
「原來還有這層挫折的心情是我不知道的。那,我來幫忙,好嗎?我們來討論看看,用平板的時間以及你希望我怎麼幫忙提醒會比較好。」
人,生來就是愛自由的啊。以「我是為你好」為名義,內裝放置的是「支配」與「威權」雙核心,被小孩看破手腳,遭致挑戰、反抗,想來也是合理。如果有那麼一個小孩不追問理由,甘心情願服從任何規則,那才奇怪呢!
制定規則是雙向溝通的動態過程,不是單方面向小孩頒布命令,透過這個歷程引導小孩發展思維。說穿了「鋩角(mê-kak)」只有一句,就是要將「小孩」看得比「規則」更加重要。
|制定規則3不|
1.不做條件交換
★「你只要多寫一張評量,就可以多20分鐘使用手機的時間。想要用手機就靠自己累積時數。」
★「你沒有把碗裡的青菜吃光光,我就要把平板關掉了噢!」
看似公平夾帶激勵的作法之所以能夠發揮效果,是徵用了滿足欲望的動機,卻無意中向小孩增強手機與平板的稀有價值,反而容易讓小孩執迷在3C之中。
2.不是懲罰手段
★「你今天有聽話嗎?剛才還生氣亂丟東西,今天不能看平板。」
★「下禮拜就要考試,評量都沒寫,這週末不能使用3C,考完再說!」
規則與懲罰是獨立的二件事,掛勾一起便容易沒完沒了扯不清情緒包袱。
3.不需要僵化不變
不守規則的光明面,有突破框架的意思,當小孩犯規也正是爸媽發揮影響力的時機!爸媽主動了解原因,理解小孩的想法或困難,以商量取代命令,為小孩示範正向解決問題的方法。約法三章同時允許有滾動修正的空間,了解「規則」的目的是來輔助小孩發展作自己主人的能力,而不為了製造挫敗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