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專家審查,可以是兒童權利往前邁進的助力

國際專家審查,可以是兒童權利往前邁進的助力
攝影:黃少筠
note.detail.update
2022-12-01
note.detail.writer
陳志遠

有人會說五年一次的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是一個大拜拜的場合,以上一屆專家審查結論性意見所造成的影響來說,其實不至於這麼空泛。結論性意見像是一個政府義務的重點列表,至於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政府的決心;當然,也包含公民團體的監督力道。無論如何,方向明確,就只有快慢問題,走歪時,也比較看得出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際審查也像是大拜拜,畢竟妖鬼受不起香火,不真正在意孩子權益的人,會在大拜拜時現形。

道行最低、最早露出馬腳的,就是反性平團體。有飛盤協會反對跨性別者參與運動,有食物銀行出來痛斥BDSM(不知道BDSM是怎麼影響食物的?),更多的是出來要求「適齡性教育」(比如,反對教小孩使用保險套,反對認識多元性別)。這些「盟盟」對於人權學養經驗豐富的國際專家而言,當然是毫無影響力,但他們十幾個反性平團體,大量佔據NGO發言的時段,卻阻礙了真正重要議題的發聲。

比如說,青年自殺率暴增,兒童虐待案件數量居高不下,性暴力、體罰、霸凌、歧視、言語羞辱、休息不足、壓力過大,這些都是廣泛對孩子造成傷害與痛苦,卻來不及詳細討論。「盟盟們」整場會議中不停重複說著梅毒、淋病,彷彿台灣孩子的困境都只源於性病。對此,我真的很不滿。為什麼重要議題要因為他們而沒有充分時間討論,來形成對兒少實質有益的意見。在民主社會中,為了維護每個人的基本權利,無法阻止這些暗藏歧視並將兒少弱智化的發言,但我還是覺得該要有個方式大幅改善這種狀況。在民主法治的範疇裡,一則,需要讓更多有智之士知道並譴責這樣的行為;二則,我們應該考慮推動平等法,明確指出歧視言論應受相當限制。

另一個露出馬腳的,是政府。

這次國際審查的過程,關於青少年自殺死亡增長是由於高樓變多,諶司長這個說法,大家表達了非常多的不滿。我不認為諶司長是政府代表中最應當被譴責的人,原因是,他真的在追求「防止死亡」這件事。只是,他優先處理的是致命自殺方式,而不是優先處理兒少的痛苦處境;我對此也是有意見,但至少他想防止死亡結果,也起碼對此有實際作為。反觀,其他行政部會的實問虛答,不打算處理問題只求安全回應,是更不負責任、更應當受譴責的行為。

在兩位國際專家接連對民法父母懲戒權提問和表達看法後,政府部門對於這個議題完全不回答。當國際專家詢問,教師對兒少的身心暴力,要多嚴重才會被解聘?教育部只說「都會處理」、「學生和家長可以提交相關證據給學校處理」,卻不願呈現體制不公,無法有效處理教師不適任的問題。國際專家亦注意到私立學校侵害兒童權利的情形比公立學校更嚴重,當教育部被問到對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監督有什麼差距時,教育部回答「適用的法規都一樣」。全台灣的人都知道公、私立學校情況差距巨大,教育部在直播上照樣逃避問題。

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的審查,是要指出兒童權利的阻礙和困境,讓國際專家基於公約提供解方與協助。我們的政府卻在會議中,故意粉飾問題或避重就輕,這是在消耗大家的力氣,拋棄獲得國際專家的協助與支持的重要機會,並且讓兒少面對的難堪處境更難以被處理。用這種方法背棄政府責任,當然比諶司長更該被譴責。

好在,國際專家參與兒童權利公約制定、審查國家報告的經驗豐富,專家很清楚兒童的權利困境有哪些狀態;至於政府不想說、不敢說的事實,非「盟盟」的NGO,比如說人本,都在場盡力呈現事實及觀點。

所以,當政府回答兒少受害時可以提交相關證據,專家說「重點是老師有沒有做這種行為,而不是孩子證明自己受到創傷。」、「不論是身體或心理的暴力,或是體罰,都侵害了孩子的尊嚴。」,這正是主管機關缺乏的重要觀點。法律需要具體規範教師倫理及行為準則,確實要求教師遵守,而不是要求受害學生舉證。而當政府不願回應懲戒權議題時,專家非常清楚地回答人本的提問:「應廢除,懲戒權的規定不應該繼續留在法律當中,不管暴力來自於何處都應當受到禁止,不能有身體、情緒或任何其他形式的虐待,法律也絕不該允許這樣的行為。」

兒童權利被侵害的情形,世界各國都有,這也就是為什麼國際審查很重要,政府避重就輕容易被揭穿;更重要的是,許多國家落實兒童權利的經驗,已累積了有效的處理模式,例如韓日相繼禁止家內體罰及廢除懲戒權,例如國際專家屢次提到的「兒童權利監察使」這樣的保障制度,都可供參酌。

審查過程中,國際專家非常溫和、堅定,同時又熱切地希望協助台灣突破目前的障礙。我們在現場感受到,這股熱切的基礎是來自對台灣的信心,因為相信台灣有能力在兒童權利上有所進展,所以無所保留,全力協助。

政府在這樣的助力下,要對台灣的孩子負起責任、移除對兒少的暴力、不利的處境,提供一個正常良好的發展環境。而我們民間團體呢,當然會趁此助力,大力督促,大聲對話,大步邁前。          

note.detail.more

打造愛的家──基地的2023
打造愛的家──基地的2023

找到自己的學習主體性,很了不起!

三重青少年基地 2024-01-02

教學
「蛤!」人本校安組年度最蛤系列
「蛤!」人本校安組年度最蛤系列

記過總是要有理由吧。學校的理由是「疑似對學務主任不禮貌 …

李思慧、林郁璇、陳志遠 2024-01-01

好話的力量
好話的力量

練習說好話,就是個最好的起手式,它表現了解與尊重…

陳雅萍 2024-01-01

繼續一起森林育
繼續一起森林育

點開這封信時,我們正淹沒在交通接送、保險資料等營隊行政的深海

江思妤 2024-01-01

執行長報告──三挫三勇
執行長報告──三挫三勇

練習跳脫自我中心,並設法貼近,我們想要影響的對象。

馮喬蘭 2023-12-28

從基地到社會─青少年基地論壇談死刑
從基地到社會─青少年基地論壇談死刑

我們如何與小孩一起思考,死刑存廢和社會中「每一個人」的關係?

黃詩晴 2023-07-06

當特教生就讀特教系,會發生什麼事?
當特教生就讀特教系,會發生什麼事?

處理校園申訴多年,遇見許多勇敢的孩子,晶晶讓我印象深刻...

楊詠晴 2023-05-30

數學想想給我的大收穫
數學想想給我的大收穫

陳彥妏 2023-05-16

數學想想讓我的學生感到既燒腦又好玩
數學想想讓我的學生感到既燒腦又好玩

葉俊宏(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小老師) 2023-05-16

國際專家審查,可以是兒童權利往前邁進的助力
國際專家審查,可以是兒童權利往前邁進的助力

國際審查是不是大拜拜?取決於政府的決心與公民團體的監督力道

陳志遠 2022-12-01

一起踏上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審查會議的旅程
一起踏上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審查會議的旅程

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際專家審查的亂象

黃少筠 2022-12-01

我們是兒少代表,我們一起參與改變社會
我們是兒少代表,我們一起參與改變社會

兒少代表們關心什麼?忙什麼?兒少代表回答你

楊姿潁、林伯樵 2022-12-01

從內在到外,創造友善空間
從內在到外,創造友善空間

教孩子覺察思考與合作,父母也辦得到

黃詩珣 2022-12-01

親愛的,我用數學說故事耶!
親愛的,我用數學說故事耶!

以說故事的方式教孩子數學

溫政鈴 2022-12-01

舊帽子與新鴿子
舊帽子與新鴿子

教育要改革、民主要深耕,所以必須從舊包袱裡面,拿出新的東西來

史英 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