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萍
人本森林小學校長朱朱總是跟爸媽說:
「不要負,很多零,一點點正,就可以很甜蜜。」練習說好話,就是個最好的起手式,它表現了解與尊重、促進溝通與合作、累積智慧、包容差異,最重要的是,傳達我們的愛。
好話,是先說給自己聽
說好話,爸媽是願意的,只是有時難免心生委屈:為什麼都是我說給別人聽!好話,其實是先說給自己聽──話語是雙頭鎖鍊,最先聽到的是自己。
這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來感覺一下。同樣情境,我們可以選擇正面的話或負面的話。例如,上學時間到了,小孩還在拖拖拉拉出不了門,爸媽說出口的話,有什麼差別呢?
有人會說,常常情緒跑在前面,根本沒機會講好話,然而,好話恰巧就可以被用來透過自我對話以安頓情緒。
好話,要先備著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爸媽得先在心裡備著一些好話,以便隨時取用。我們曾在父母成長班中請爸媽回家練習溝通,事前要做的就是列出一串好話備用,其中之一是「我跟你同一國」。
有位媽媽跟孩子談寫作業,一開頭就說,「你覺得我跟作業同一國,還是跟你同一國?」孩子說「跟我同一國!」光這一句,孩子的心就被收服了,媽媽也穩了,後續溝通進行地十分順利,於是在沒有催促的情況下完成作業。
好話,說不出口?
當然,事情也不會一直都順利,阻礙之一是「信念」。
有位媽媽曾想練習說:「只要你想說,我隨時願意聽。」她的兒子很愛跟媽媽聊漫畫情節,她對此感到抗拒與憂心,說不出那句好話,轉而說:「比起漫畫內容,我想聽你說學校發生的事,我很在乎你,想知道你跟同學的互動情形。」老實說,這回應並不差,算是客觀表達媽媽的心情,然而,兒子根本不理她,沒起任何作用。
信念→對於小孩看漫畫感到憂心。
↓
說話→「比起漫畫內容,我想聽你說學校發生的事,我很在乎你,想知道你跟同學的互動情形。」
↓
對方反應→兒子不理會
好話,能調整信念
信念會影響我們如何說話,看起來好像必須先調整信念,才說得出好話。但我們讓爸媽練習先說好話,卻見證到孩子居然有了不同以往的反應及發展,爸媽藉此契機去重新檢視並調整信念。以下是幾位媽媽分享的實例:
3歲孩媽媽:「不要急,慢慢來,我們等你。」
我早上起床,已經準備好出門時,孩子才剛醒,從床上彈起來緊張地說:「等一下等一下!」以前我會說:「我好了,我要出門了,bye-bye!」企圖加速小孩的動作,結果孩子又氣又急什麼都弄不好。
於是這次我說:「不要急,慢慢來,我會等你。我只是先準備好了。」雖然心裡還是覺得我急著要出門,你到底好了沒?但小孩居然也就不拖拉地出門了!
↑媽媽自己加了一句,好厲害!
說話→「不要急,慢慢來,我會等你。我只是先準備好了。」
↓
對方反應→小孩加快準備速度。
↓
調整信念→媽媽原本以為小孩就是要催,才會動;結果發現先照顧小孩著急的心情,不用催,反而小孩能穩下來,做爸媽希望小孩做的事。
6歲孩媽媽:「孩子不行的時候,先惜惜就好!」
女兒寫作業,一直擦掉重寫,邊寫邊哭邊生氣,很挫折。以往我會覺得有必要哭嗎?一直哭很浪費時間,便會沒耐性地說:「不要哭了!」但孩子還是淚眼汪汪一小時,再浪費半小時擦鼻涕。這次我練習不講話,避免講出負面語言,先給予擁抱,等她哭聲變小聲,再說:「我會陪妳完成,不要擔心。」孩子心情被照顧到,沒多久就不哭了。
↑先不講話,維持零!
8歲孩媽媽:「我猜你有委屈,要不要說說看?」
晚餐我決定買外食,兒子已指定想吃的東西,但那家店沒開,只好買別家。兒子看到晚餐跟他想的不一樣,立刻變臉不說話。我問:「你怎麼了?」,兒子沒講話。「你不想吃這個是嗎?」兒子開始落淚。
「是不是媽媽沒有買你想吃的,你很難過生氣?」
兒子說:「我已經跟你說我要吃什麼了,你要尊重我,如果店沒開,你可以打爸爸電話問我。」媽媽回答:「抱歉,是媽媽沒想到,應該可以打爸爸的電話,謝謝你提醒我。」
↑媽媽雖然沒有一好話牌說,但意思已完整表達!
好話,營造家庭和諧氣氛
人本森林小學寒暑假作業的設計,都跟「親子關係」與「家庭文化」有關。有一次寒假作業,每個家庭都拿到一副好話牌,成員每天各抽一張,將牌上列的好話找個適當的情境使用出來,並記錄感想。這份作業是全家人一起進行,可以善意提醒,但不會彼此監督,重點在於醞釀家裡的氣氛與文化。像是這個真實例子:
→ 小孩抽到的牌:「需要我幫忙嗎?」
小孩說,當他心裡存著這句話,就不會偷懶不想幫別人,會更有意願去幫家裡人的忙。
→ 爸爸抽到的牌:「沒問題,我喜歡陪你們。」
爸爸下班回家後坐在沙發上滑手機看電視。小孩跟爸爸說:「爸爸,你今天抽到什麼牌?」爸爸馬上收起手機,關掉電視,坐到小孩旁邊陪他進行活動。即使這句話沒有真正說出口,也沒有更多互動,但是光這個動作,就讓大家都感到很愉快。
好話,值得來玩!
好話牌,每一張牌上,都有一句大家習以為常的話,那句話,很可能讓人傷心,大家卻不知道;每一張牌上,都有一句從心裡說出的話,那句話,只要用心說出來,就可以改變一切!來玩牌吧!在出一張好牌的同時,讓我們也出一句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