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嵐心
2024年1月13日,台灣總統大選落幕。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氛圍中,「作票」問題一躍而上成為熱門話題。起因是在開票結束後,TikTok上開始流傳著數部投票所開票影片(註一),並稱影片中的開票過程有瑕疵或開票人員作票 。而後有數名Youtuber分享了上述作票資訊,如「愛莉莎莎」轉傳影片至Instagram限時動態中,大力譴責作票之舉。「Bit King比特王出任務」也上傳一部16分鐘的影片,整理許多網傳的作票影片 (圖一)。

)
面對諸多質疑,中選會隨即在Facebook粉絲專頁中發布數篇文章回應假消息,並於23日將整起事件移送司法機關調查 (圖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發布多篇文章,向具爭議的投開票所或各黨派監票員求證,了解實情後闢謠各爭議影片與文章 (圖三)。除此之外,亦有部分Youtuber如「呱吉」或「黃大謙」等人,分別以實務角度討論作票有多困難 (圖四),與自身擔任選務人員的經驗討論選務瑕疵並非作票 (圖五),來駁斥作票一說。




所以,到底有沒有作票?
以現有資訊大致可以底定,流傳的影片都是選務瑕疵與造假訊息。況且依照現行制度,作票執行的可能性也相當低。因為每個投票所都有多位不同職務的人員協助投開票,且在開票時亦有一般民眾與不同政黨的監票員一同觀看,最終領票數據與得票結果也會上傳中選會網站供人查閱。要作票,換言之就得買通或蒙蔽上述所有人,還需要偽造選舉人身分領票,成本相當高。
即便如此,作票傳聞仍層出不窮,早在2020年總統大選就有唱票不實與投票箱動手腳的傳言。儘管已被證實為不實傳言,本次選舉前仍被廣為流傳。「風傳媒」有做一報導討論此類「作票陰謀論」 (圖六)。

TikTok培養皿:假消息大量發生中
而在假消息傳播鏈中,TikTok可說是「功不可沒」。在眾多社群軟體中,唯獨TikTok有著大量第一手造假影片。為何會有此現象呢?
一來是政治因素。抖音是中國公司「字節跳動」所創建的平台,即使是在海外另設公司所發行的TikTok,也經常被質疑背後的中國公司 (圖七)與資安問題 (圖八),自然也就難以排除有政治介入的可能 (圖九)。



其次它作為短影音平台,只需使用極少成本,如幾十秒模糊畫面的短影片,搭配上刻意扭曲事實的文字,就能製作並傳播煽動情緒的假消息。
加上平台本身性質就是以「快速」與「流量」為目的,其使用者年齡層普遍偏低,也大多沒有檢視內容合理性的習慣,這點亦可從過往造成許多悲劇的跟風挑戰中一窺端倪 (圖十)。

綜合以上特點,TikTok成了培養假消息的優良溫床。
後真相時代:我們該怎麼辦?
在生產假消息如此簡單便利的這個時代,闢謠與真相總只能追在大量假消息屁股後面跑,懷疑論與陰謀論更是某些人心中堅定的信仰。面對現下情況,除了政府須擬定相關法律規定應對外,身為閱聽人,媒體識讀能力是最重要的自我防線。當然,媒體識讀早已是老生常談。如現任立法委員沈伯洋以「打疫苗」來譬喻建立敵我意識的重要性 (圖十一)。

儘管建立清楚的認知,才能批判性地理解各種情況,但這因應也不免令人失望。對於惡意的持續侵擾,我們似乎暫無他法,只能堅守堡壘。然而,假消息的一個重要目的,正是讓人產生消極感。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李志德說:「認知作戰是要讓你對政治冷感,然後讓你不再討論,把社會上討論議題的能量消耗光。」 (圖十二)

保持對事實查核的精神,維持理性討論的熱度。當人人都開始對來路不明的模糊訊息冷靜觀望,甚或大響警鈴時,假消息的效力便可以銳減。這正是從根本上抵制假消息的重要手段。
如果真的感到疲憊,暫時遠離話題、好好休息,但我們仍須再起步。
這是一個無法停止思辨的時代。
註一:此類開票影片目前已遭檢舉後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