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一響之後

抖音一響之後
note.detail.update
2024-03-01
note.detail.writer
黃哲斌

◎黃哲斌

2023年元月,一段TikTok影片從日本紅遍台灣,有個日本高中生在「壽司郎」迴轉壽司舔醬油瓶、將口水塗抹在輸送帶的食物上,這段惡搞影片,讓壽司郎一度生意蕭條、公司股價重挫近5%。因此,這名青少年遭求償約1400萬台幣。
雙方後來和解,但這名少年承受媒體與網路壓力,主動休學,長達兩個月不敢出門。他的父母不斷公開道歉,表示「無法理解孩子為何闖下如此大禍」。

此外,美國政府早已禁止公務手機下載TikTok;全美多個教育團體與家長團體,也分別控告這款短影音軟體。

問題是,TikTok在美國擁有1.5億名用戶,尤其以青少年居多。為了競爭市場,Instagram推出Reels、YouTube強打Shorts,「短影音」成為最受歡迎,也最受爭議的社群媒體形式。

中國貴州財經大學與西密西根大學一項研究發現,YouTube和TikTok等短影音透過「短暫刺激」黏住使用者,讓人更容易成癮。《華爾街日報》將大腦長期受短影音刺激的後遺症,稱為「抖音腦」。

2023年,台灣教育部發布《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特別將「正確使用短影音」列為當前三大重要課題之一。

短影音有事嗎?尤其抖音及其海外版TikTok,為何爭議不斷?原因有幾個:

一、演算法散播有害內容
演算法是社群時代的資訊守門人,有時是一個不透明的「恐怖箱」。TikTok常被批評,演算法極端強調黏住用戶,甚至不惜加強推播有害內容。

例如,《華爾街日報》曾刊登調查報導,他們在TikTok創建100多個機器人帳號,其中31個刻意登錄為13至15歲,藉此實驗演算法會推播哪些內容。結果,這些註冊為「未成年」的帳號,照樣收到毒品、色情、槍枝相關的短影片。

此外,短影音的先天長度限制,讓用戶必須在幾秒內,就吸引觀看者注意力,因而造就各種千奇百怪的挑戰,像是吞食有害物品、以繩索做出危險動作等等,TikTok演算法為增加流量,反而會提高這些影片的曝光量。
同樣邏輯,讓日本高中生做出壽司郎餐廳裡的噁心動作。換言之,TikTok為了讓用戶停留在APP內,有時逾越企業的倫理界線,讓青少年越陷越深,掉進《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裡的「兔子洞」,產生難以預期的後果。

二、助長網路成癮,損害注意力
短影音的特性,讓觀看者不斷接受短期刺激,長期下來,會損害專注力。《華爾街日報》曾採訪多位精神科醫師與兒童心理科醫生,其中一位兒童醫院主任形容,「TikTok就像一部多巴胺機器。」多巴胺是一種大腦神經的傳導物質,能提供欣快感。跑步等運動會分泌多巴胺,但當孩童長期接受短影音的快速酬償,將影響閱讀或長時間探索的耐性。

這些專業人士指出,掌管人類注意力的前額葉皮質,約二十五歲才會完全成熟;兒童或青少年過早接觸短影片,只接受密集的短期刺激,將導致注意力無法長期集中。

關於這一點,不僅TikTok,其他短影音內容也有類似疑慮,而且,一旦習慣幾十秒鐘的快速刺激,不只書本,也會影響觀看長影片的意願,YouTube公司內部員工、台灣部分YouTuber都提到,自從推出Shorts,十幾分鐘長片的流量明顯下滑。


三、隱私與國安爭議
TikTok與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的關係,一直受到美國朝野質疑,懷疑幕後受到中國政府操縱,可能蒐集美國民眾的個資隱私與喜好。因此,美國政府部門與軍方,還有歐盟與歐洲議會等,早就限制員工使用TikTok。

加上TikTok中國工程師曾侵入兩名美國記者的帳號,追查他們的IP位址;新疆人權壓迫、香港抗爭、中國白紙運動等事件中,TikTok都被指控封殺相關訊息。一家國際人權組織就表示,他們分享關於黎智英獄中待遇的影片後,帳號莫名其妙被停用。這類事件層出不窮,加深歐美政壇的疑慮。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的「2023台灣網路報告」,兩千多名成年受訪者中,22.31%會使用TikTok,不過,當作主要社群平台的比例只有2.65%;落後臉書(55.83%)與Instagram(20.79%),居第三。

此一調查並不包含18歲以下未成年人,高雄市林園國小教師林彥佑在「媒體觀察基金會」一場論壇表示,他曾對兩個班級的六年級學生,進行小規模調查,發現兩年內曾使用TikTok的學生佔一半,只有四分之一從未使用。

林彥佑在問卷中,問到「每次都會瀏覽幾部短影片?」,並列出三部、五部、十部等選項,有位學生回答「怎麼可能只有三、五部,看抖音的影片就像吃洋芋片一樣,會一片一片一直吞下去」,通常每次看數十部到上百部的影片。據他調查,學生平日每次使用30到60分鐘,假日甚至長達2個小時。
面對種種爭議,我們應該如何看待TikTok等短影音平台?以下是幾個建議:

一、親職溝通  歐美對社群平台的規範下,13歲以上才能申請TikTok帳號,因此,小學階段的老師可以提醒家長,盡量不要讓孩子使用短影音平台,除了隱私考量,也可避免影響學童專注力。

TikTok執行長周受資在美國國會作證時,也承認自己的小孩太小,不准他們使用自家APP。

二、保持戒心  使用抖音或TikTok 的青少年,必須充分理解潛在威脅,包括演算法推播有害內容,例如各種危險挑戰或自殘影像,在全球至少造成數十名青少年喪生。此外,必須知道TikTok 上經常出現假訊息,或特定立場操縱的言論。
TikTok 也被批評有「怪叔叔問題」,不時傳出霸凌、騷擾事件。心懷不軌的成年男性會利用私訊或「同屏」(Duet)功能,跟蹤、刺探隱私或要求交往。青少年若碰到類似狀況,一定要懂得自我保護,最好告知信任的家人或師長。

三、管控上限  TikTok在歐美壓力下,為未成年用戶加入時間限制,18歲以下,每天預設上限一小時,若超過,必須輸入密碼才能延長。因此,家長可以善用「家庭安全配對」功能,綁定自己的TikTok 帳號,避免青少年成癮。

臉書、推特等社群平台,對我們的數位生活帶來不少後遺症;然而,抖音的世代衝擊更複雜、更全面,必須戒慎恐懼,適時疏導,陪伴提醒,才能避免身邊親人掉進看似無害的「兔子洞」。
 

note.detail.more

川普、極右翼、分眾時代—大罷免可能穿透異溫層嗎?
川普、極右翼、分眾時代—大罷免可能穿透異溫層嗎?

這是有點特別的一期。

編輯部 2025-07-01

德國經驗能否對照台灣--當公民社會的底線被試探
德國經驗能否對照台灣--當公民社會的底線被試探

當台灣的大罷免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時,世界也同樣飛馳旋轉著。

李昀修 2025-07-01

是什麼元素,滋養出誑語--美、台現象能否畫上等號?
是什麼元素,滋養出誑語--美、台現象能否畫上等號?

經歷了拜登與賀錦麗的四年執政,2024年底川普成為美國新總統

陳思嘉 2025-07-01

向鍵民道別,離開舒適圈
向鍵民道別,離開舒適圈

說起故事時小k不斷地發出笑聲,畢竟這些事情現在說起來都很好笑

李昀修 2025-07-01

在空中接地氣
在空中接地氣

「我們都利己,但同時沒有忘記其他人」Goody說。

陳思嘉 2025-07-01

在異溫層旁呼吸與生活
在異溫層旁呼吸與生活

六月初的某個週三,編輯部與山除薇害的Eric促膝長談一個晚上

陳思嘉 2025-07-01

抵禦虛偽,站上街頭的真實力量
抵禦虛偽,站上街頭的真實力量

「你們拿多少錢?」「你們這些人都該死、該下地獄!」

鄧嵐心 2025-07-01

腐女救國,反抗是愛
腐女救國,反抗是愛

「我是腐女」文山退葆的副領銜人Alice說,語句中有非凡氣勢

李昀修 2025-07-01

偶像崩壞是獨立思考的開始
偶像崩壞是獨立思考的開始

三月中,新店罷團拔羅波的志工在路上宣傳時遭人毆打頭部

李昀修 2025-07-01

大罷免志工群像
大罷免志工群像

大罷免志工街訪記錄

編輯部 2025-07-01

幫小孩長出這種智慧──柏林愛智的一個心願
幫小孩長出這種智慧──柏林愛智的一個心願

說起柏林,就會說到圍牆;說到圍牆,就會說起拆除;然而…

愛智之旅 2025-05-22

誰看懂了「混沌少年時」?
誰看懂了「混沌少年時」?

這電影裡既沒有正面角色讓人效法,也沒有負面角色讓人警惕

史英 2025-05-01

網上特教暴言風波——教育現場的融合與不容
網上特教暴言風波——教育現場的融合與不容

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談特教議題、看見網路上對於特殊生的不友善言論

編輯部 2025-05-01

網路暴言降臨!探究對特殊生惡意孳生的脈絡
網路暴言降臨!探究對特殊生惡意孳生的脈絡

「拜託特殊生滾出普通班。」

陳思嘉 2025-05-01

仇恨言論何以在網路滋長──此刻,不是鐵幕,是矽幕
仇恨言論何以在網路滋長──此刻,不是鐵幕,是矽幕

人類之所以喜歡召喚自己控制不了的力量,問題不在於個人的心理

鄧嵐心 202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