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蔚昀、宅宅
編按:
詩人、作家、譯者、媽媽…身兼多種身分的林蔚昀,總能從生活中提煉出精彩的創作。當我們想為讀者們介紹《國際橋牌社》的時候,蔚昀興奮地說自己與孩子都很喜歡,於是她與孩子展開一連串精采對話,兩人從《國際橋牌社》、《茶金》這些耳熟能詳的台劇起始,一路開展枝枒,聊出了更多當代的台灣創作…
林蔚昀(以下簡稱林):嗨,有人想請我們聊聊《國際橋牌社》耶,你要聊聊嗎?
宅宅(以下簡稱宅):好啊,來聊!
林:你覺得《國際橋牌社》好看嗎?
宅:好看啊!不然我們怎麼會一個晚上就熬夜看完第二季呢?
林:我也覺得很好看,而且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看。可是我問你喔,這個是政治歷史劇,很多人都覺得政治歷史劇很無聊、很難看,你覺得咧?
宅:不會啊,我覺得這兩個主題很好啊,本身沒什麼問題。好不好看,都是要看怎麼做吧。
林:對啊,也一堆人在看三國,或是英國王室,或是《紙牌屋》也很多人追。好,那我們講一下,《國際橋牌社》在講什麼。你還記得第一季嗎?
宅:欸…我不記得了,我講第二季好了。第二季一開始有一個記者蘇婉甄,她想要做關於二二八的新聞,但是她老闆不想讓她做,她爸爸也很擔心她會被捲入什麼事件,勸她不要做。但是她最後還是做了這個新聞,同時總統黎清波也出來為二二八道歉了。當時還有發生很多其他事,比如台灣人去中國玩,結果被人殺了。然後還有就是,總統去美國演講,中國很不開心,所以就抗議,還發射飛彈。
林:我也記得這些事。你說的台灣人被殺是千島湖事件,一群台灣觀光客在千島湖上被人搶劫殺害,中國政府卻封鎖消息和新聞報導,不讓家屬去現場。這個事件震撼了很多人,中國政府隱瞞逃避的態度,讓很多台灣人很不滿。然後中國打飛彈,是因為總統李登輝在美國演講時提到「中華民國在台灣」。中國很不高興,除了提出抗議、打飛彈,還有進行登陸演習。那時候大家都很緊張,覺得中共要打過來了,台灣要完蛋了,我那時候十二歲,我記得有好多同學移民到國外。但是在台灣島即使緊張,也沒有前線那麼緊繃。所以這次在劇中看到高登島的情況,我覺得很難得,台灣人真的要記得,捍衛民主有多麼不容易。至於二二八,我必須承認,我那時候根本不關心二二八,覺得二二八就是民進黨的操作,是要挑起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的衝突…我家是外省家庭,我小時候沒聽過什麼關於民進黨的好話。直到三一八事件後我才開始去了解台灣的政治和歷史,才知道當年國民黨在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時期真的殺了很多人,而且不只本省人,連外省人都殺。《國際橋牌社》第二季裡面那個記者的爸爸,他的校長就是澎湖七一三事件(又稱作山東學生流亡案)的犧牲者,那個事件的犧牲者都是外省人。
宅:你小時候為什麼不知道這些事?
林:因為就囡仔人有耳無喙啊。大人都說小孩不要管政治,去唸書就好。學校也不會教台灣歷史。我長大以後,大家也沒有談政治的習慣,大概覺得談這些事傷感情,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也談不出什麼結論來,所以就不談了。但現在看來,不談好像不會比較好。這麼多年過去了,大家都很受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傷口。當大家開始討論政治和歷史,就很容易吵起來,比如說《茶金》那個四萬塊換一塊。
宅:那個到底是在吵什麼啊?
林:就是《茶金》第一集演到台灣歷史中貨幣政策改革的劇情時,行政院副院長反對,美國領事代表則說要執行。但是,這樣的劇情安排和目前很多研究顯示的史實不符,也和同名影視小說的敘事相反,所以大家就很生氣,說劇組顛倒事實,美化國民黨,然後就說不要看《茶金》。你覺得這齣戲有美化國民黨嗎?
宅:有一點啦。因為他就沒有把事情講清楚啊。
林:你說的沒錯。當然我可以理解,戲劇為了有戲劇效果,沒辦法交代很多細節,也會有虛構的部分,但是在面對歷史時還是要小心,不能違背史實。不過,我還是覺得《茶金》很好看,最後的結局也很震撼,很多角色都因為國民黨而受苦、家破人亡,所以我不會說這整齣戲美化國民黨,也還是會推薦大家去看。畢竟,講台灣政治歷史又講得好看的作品,真的很少啊。對了,如果你要推薦這樣的作品,你會推薦什麼?
宅:我會推薦《從前從前,火車來到小島》,這是一本講威權時代的繪本,很好看。它不會像很多繪本怕小孩看不懂就講得很直白、很說教。也不會像有些繪本為了怕小孩嚇到就講得不清不楚,根本看不懂在講什麼。你可以清楚在書中看到,火車就代表威權政府,會把許多不同意它的人帶走,也不允許大家表達自己的意見,然後這一切都合法。它的故事有連貫,顏色也有意義,從彩色到黑白到彩色,象徵從民主到威權到民主。如果我有臉書,我一定推爆這本!
林:我也很喜歡這本,我喜歡它用隱喻的方式去說台灣的威權歷史。隱喻有普世性,可以去說別人的故事。看這本繪本時,我不只想到台灣,我也想到把猶太人帶走的火車,想到近年把波蘭從民主國家變成威權獨裁國家的右派政黨,想到中國,想到香港,想到那些「讓XX再次偉大」的口號,想到蘇聯和俄國,想到辛波絲卡的詩,想到齊米雷絲卡的《布魯卡的日記》…我相信這本繪本可以打動世界上其他人。對了,我記得你也說過你喜歡《來自清水的孩子》?
宅:對啊,我很喜歡。但第四集沒有很好看,因為是以回憶錄的形式,回憶錄就有很多文字,我還是比較喜歡有劇情的,像一、二、三集就很好。
林:我還蠻喜歡第四集的,不過,我也可以理解這會讓人出戲。所以你覺得,要和小孩講歷史和政治,最重要的是好好說故事。
宅:對。
註:本文以蔚昀和11歲兒子宅宅(化名)的真實對話為基礎,後來經由蔚昀紀錄、編修、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