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悠(台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過年可說是漢人民俗中最讓人期待的節日了!在臺灣過舊曆年,除了掃除、備好料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活動,像是送神、圍爐、貼春聯、發壓歲錢、守歲、走春等等,有一套繁複而完整的歲時傳統需要一一進行,要迎接新的一年,某方面來說還真不容易呢。
仔細回想一下,在凡事都要問「為什麼」的年紀,你是否曾經在長輩忙著準備過年時,好奇著為什麼要圍爐、為什麼要守歲、還有為什麼要過年呢?而長輩又是怎麼回答你的呢?
關於過年的由來,童年時候曾聽過兩種說法,除了較常聽到的「年獸作亂」,另外還有一則「燈猴造謠」。
趕走年獸的故事
小時候聽到的年獸故事是這樣的:
傳說,古時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會從深海或深山出來作亂,「年」兇猛異常,會召喚大水、會啖噬家畜,甚至還會吃人。人們想不出辦法對付牠,只能在「年」出沒的時間棄守家園,躲到別處避難。
某年某地的小村落,又到了「年」即將肆虐的時節,幾乎所有人都躲避去了,卻有個老婦人仍然獨自待在家中。原來老婦人的獨子在前一次「年」作亂時走避不及,被「年」給吃下肚了,傷心的婦人因而萬念俱灰,留守村中放棄逃生。
深夜裡,不知道哪 兒 來了一個乞丐,敲響了老婦人的家門,向她討東西吃,老婦人覺得有點奇怪,但還是下了了一些水餃給他,他邊吃著,邊好奇詢問為何村中只剩下老婦人一人?老婦人大感訝異,怎麼乞丐居然不知道「年」作亂的事呢?她詳詳細細地跟乞丐解釋,還叫他趕緊也逃去避難。
想不到乞丐聽完卻哈哈大笑,直說自己有辦法對付「年」。他請婦人到廚房多做一些餃子,又向婦人討了紅紙、紅布與火種,開始一一布置。他將紅紙貼在門的兩邊,紅布披在身上,又在門口燃起了一團熊熊火堆,靜靜等待「年」的出現。
不久,「年」果真來了,牠闖進村中,一路肆無忌憚,想不到一到婦人門前,竟然裹足不前。原來「年」害怕紅色也怕火,看見門口的紅紙與乞丐身上的紅布,又看見燒得猛烈的火,便心生畏怯,不敢上前,而老婦人正在廚房剁餃子餡,發出的大聲音更讓年獸惶惶不安。此時,乞丐將手上的竹拐杖扔進火堆中,竹子燃燒時發出的嗶啵震響,終於讓「年」承受不住,長嘯哀號一聲,頭也不回地逃出這個小村落。
老婦人見到乞丐真的趕走了「年」,驚訝萬分,想回頭感謝他,卻發現人不知何時已經不見蹤影了,隔日回來的村人聽老婦人說了這件事,都覺得是神仙下凡來幫忙。自此,人們學會了在「年」來的時候於門前貼紅紙,穿紅衣,也燃放爆竹製造巨響,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被「年」騷擾,這些方法一年一年地流傳下來,演變成了習俗。
燈猴之怒
至於燈猴的故事,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趣味。
先說說「燈猴」。所謂「燈猴」其實就是「燈鉤」,燈鉤是竹製的燈架,上頭放著承裝燈油、燈芯的碟子,有彎鉤或孔可以固定在牆上,之所以被叫做燈猴,可能是因為燈架的樣子神似蹲踞著的猴子。現在多數人已經沒看過燈猴了,但在沒有電燈的年代,尋常人家的照明多是由燈猴負責的,可說是生活中十分普及,而且不可或缺的必須物品。
燈猴的傳說與冬至習俗有關,昔時有種習俗叫做「餉耗」,在冬至這天,人們會將湯圓黏在牛角上、生活器物上,慰勞萬物生靈在過去一年的付出。某一年冬至,人在各處都黏上了湯圓,卻不小心漏掉了燈猴。
燈猴自忖每日都辛勤工作,弄得滿身油汙,卻在這時被遺忘,又怒又恨,興起報復之心,牠上告天庭,誣陷人類是作惡多端的物種,既好吃懶做、暴殄天物又忘恩負義,而玉皇大帝往凡間一看,看見收割過後光禿禿的冬日田野,又看見人們把湯圓一粒粒黏在家具上,一時間聽信了燈猴讒言,以為人類不事生產又浪費食物,一怒之下決定年終時要沉地降洪水,滅亡人類、除之再造。
民間諸神聽說了「除夕」的消息,又驚又慌,一方面急急忙忙趕去天庭求情,另一方面也托夢告訴人們這件大事。可是上天要降水滅人,人又能怎麼辦呢?自知逃不了,人們選擇盡力度過最後的時日。在年的最後一天,人們燒菜作食以謝祖先,到遠方打拚的親戚也都趕回家,圍成一桌吃最後的晚餐,覺也不睡了,所有人睜著眼睛一齊等待地震及洪水的來臨。
人們提心吊膽了一整夜,這晚卻平靜地過去了,什麼也沒有發生!原來眾神明向玉帝求情奏效,玉皇大帝發現是燈猴在造謠生事,最後一刻收回了沉地降洪水的命令。危機解除,人類得以迎接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感激又歡欣,紛紛穿上新衣服,拜訪街坊鄰居,互道「恭喜恭喜」。這些過年前準備,演變成了「圍爐」、「守歲」等習俗,走春慶賀的習慣也隨之流傳下來。
至於亂告狀的燈猴,則被人們燒掉了。除夕夜燒舊燈猴,換新燈猴,防止燈猴成精搗亂,也變成一項年節傳統。
年獸 vs. 燈猴……還有山臊?
年獸與燈猴的傳說都頗為精彩,並且各自解釋了許多過年傳統的由來,小時候聽著只覺得有趣,現在回過頭來看,卻發現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年獸與燈猴講的都是發生在除夕到正月初一之間的故事,兩者各自對「過年」一事有很不一樣解釋──似乎年獸與燈猴根本不屬於同一個傳說系統,這兩個故事應該是從不同地方演變來的吧?
先從燈猴來看,與燈猴有關的習俗在民間流傳已久,清代《彰化縣志》裡頭的風俗志便已提到:「至夜,燒舊竹燈鉤,乘其未燼,將灰分十二堆,以象十二月;觀何堆明暗,以卜來歲十二月陰晴水旱。」這是說除夕夜要燒燈猴,又要趁灰未燃盡時分作十二份,以餘燼明暗占卜來年十二月份的氣候。
一九三二年時,日治警察的臺語教材雜誌《語苑》中,更已經有一篇題名為〈燈猴の怒〉的故事,用片假名標音記載這則「古早古早真古早」的燈猴故事,說燈猴懷恨在心,於是散布有大洪水要毀滅世界的謠言恐嚇人類,情節單純了一些,不過大致上和現今聽到的版本相似;而一九三六年李献璋出版的《臺灣民間文學集》,書中收錄的便是燈猴造謠而神明相救的故事;《民俗臺灣》也提到燒燈猴一俗,再次提到占卜之外,還說放三年的燈猴會化作精怪作祟,隱隱然有燈猴告狀情節的影子。
而相較於燈猴故事被收入許多典籍之中,與年獸有關的資料卻好像付之闕如︱至少不曾與燈猴故事並列。年獸的故事,多半只出現在晚近的出版品之中,古籍記載裡頭略有年獸影子的,似乎只有一種叫做「山臊」的精怪。
山臊,或作山魈、山繅,《神異經》裡頭是這麼說的:「西方深山中有山臊,長尺餘,犯人則病,長爆竹聲。」在此可以確定山臊是一種會令人生病,但卻害怕爆竹聲的精怪。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則記載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提到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驅逐山臊的習俗,由這一點看來,說不定能將山臊視為古代中國南方的「年獸」。奇妙的是,《荊楚歲時記》後面引用神異經的注解,竟然多了其他描述:「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烞熚有聲,而山臊驚憚遠去。」
除了長尺餘、會致病、怕爆竹聲,山臊還多了一樣特徵:單足。這樣的作亂方式與長相,和現在流傳的吃人年獸形象上有點落差,但同樣怕聲音、怕火光,人們也會在正月一日驅趕牠──不禁讓人聯想年獸是否是繼承了這一些特性而發展出來的怪獸。然而雖然有「正月一日驅山臊」的描述,山臊卻未像年獸與燈猴一樣,演變出一套附會年節禮俗的故事。
山臊在臺灣
值得一提的是,年獸、燈猴與山臊都與過年多少相關,三者的命運卻大不相同。在臺灣,年獸的故事來源不明,但仍然流傳甚廣,甚至可能還超越燈猴傳說;而燈猴雖然式微,卻仍有人有意識地在記錄、記憶。可是山臊就沒這麼幸運了。
無論如何,山臊的確曾為臺灣人所知。就日治時期而言,一九二一年出版的《臺灣風俗誌》裡頭,〈臺灣人對鬼怪的迷信〉一章便收錄了「山臊」一條,顯示山臊這個精怪應有一定程度的普遍。不過書裡寥寥數行僅只提到山臊是山裡的妖精,能用爆竹趕跑;又說,當初鄭成功開砲打掉大鳶鳥下頦而成了桃園廳肉鳶山(應是今三峽鳶山),那隻大鳶鳥也是山精變的。以其收錄的內容來看,「山臊」樣貌有些模糊,不僅身長、單足等外觀特徵未被提及,正月一日辟惡鬼的元素更完全消失了,「山臊」一詞好像轉變成山中精魅的泛稱。
「山魈」這個詞也曾出現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中幾次,事蹟多是偷竊以及迷惑人心等等。然而這些報導都是轉述中國地方的山魈作祟事件,至於發生地點在臺灣的,在我耙梳過的文本裡頭還尚未看見。
但這也不免教人狐疑,要是「山臊」已成山中精魅泛稱,為何多山的臺灣卻沒有出現以「山臊」來解釋山中怪事的紀錄呢?
翻開一則一九二五年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吧!這一則提及中國浙江山魈作祟的文章,提到人應了山魈的呼喚後被迷惑出了屋外,等到被發現時,神智不清且嘴裡都是泥巴──這些描述實在神似臺灣人口中的「魔神仔」啊!
該則報導有說明,當地人都熟知山魈的作祟方式,當他們見到失神且口中塞泥的人,立刻就能辨認出來是山魈惑人,但要是在臺灣,這樣的受害者多半會被歸類為受魔神仔蠱惑吧!這樣看來,即使臺灣曾有山魈出沒,但再怎樣作弄人,牠們的事蹟可能都會被算到魔神仔頭上,長久下來,山魈及牠們的傳說也只能漸漸衰微了。
年獸大會集
年獸、燈猴……還有幾乎被人遺忘的山臊,這三種與年扯上關係的怪獸或精怪,在小小的臺灣島上並存,雖然彼此之間競爭消長,但也展現了瑰麗的文化生命力。從漢人年節傳說窺見的雖然只是這島嶼文化的一小部分,但也夠熱鬧豐富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