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讀文言文】森小的一堂國語課:桃花源記(上)

【重新解讀文言文】森小的一堂國語課:桃花源記(上)
圖源:canva
note.detail.update
2018-02-01
note.detail.writer
何淑真(人本森林小學老師)

◎何淑真(人本森林小學老師)

 

那天,跟大靖、阿翰一起在辦公室聊天。

大靖嘆了一口氣:「哎喲!快要畢業了。真討厭!為什麼森小沒有國中?」邊說著,雙手抱頭埋到兩膝之間,一副想要「逃跑」的模樣。

「你到底是來森小『逃避』?還是來『追求』的啊?」我問。

大靖猛抬頭:「我當然是來『追求』的啊!」

「那就不要怕,去面對它或改變它。」

「好啦好啦......」孩子有點不好意思再說什麼。

一旁阿翰幽幽地接口:「但是以後到國中,我就會被改變了啊!」

國中,像一隻酷斯拉,已經暗暗地撲向六年級孩子的心頭。

我慢慢地說:「嗯。你可以選擇要被國中改變,或者去改變它。走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去上課。」

孩子來上體制外小學,到底是追求,還是逃避?我想問他們這句話,已經一年了,今天終於「時機成熟」。而為了鋪這句話的「梗」──孩子要能聽得懂──我連上了兩個星期的〈桃花源記〉。

 

文言文好?還是白話文好?

 〈桃花源記〉是一篇高中課文,小學生到底能不能閱讀這麼深奧的文章,如果說我心底沒有一絲一毫猶豫,那絕對是騙人的。我知道,在台灣,人人心底對這些「聖賢文章」有莫名恐懼。為了鼓舞孩子們正面迎戰心頭的怪獸,我把高中國文課綱的戰火,先在國小課堂上點燃了。

第一堂課我先跟孩子們說起了前陣子的大新聞:課本裡到底是要多放幾篇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這個問題拿來問小孩子,答案只有一個:「廢話,當然是白話文啊!」

「白話文有什麼好?」我問。

「生活化!」「活潑!」「實用!」孩子們回答得比五四健將還流暢。

我忍不住問他們,如果白話文這麼好,為什麼學者專家們不要多放幾篇呢?請孩子們試著揣摩看看,文言文有什麼好?

「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一個孩子說,一群人頻頻點頭如專家學者。

「說得真有道理啊!」我微笑著:「請問小學課本裡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全部都是白話文啊!」才剛說完,孩子們個個表情突然凝住了。

「這些白話課文有『生活化』、『活潑』、『實用』嗎?」我故意慢吞吞地問。

「沒有!」孩子的回答倒很乾脆。「重要的都被刪掉了!」

「形式是新的,內涵是舊的。」一個孩子下了結論。

我順著孩子們的話,談到高中課綱的爭議重點,也許不是白話文、文言文的比例問題。依照目前編書者的思維,不論是哪一種文類,凡是有血有淚、「重要的都會被刪掉」,只留下一些八股教條的篇章。

「既然是這樣,我倒覺得多讀幾篇文言文也不錯。這樣可以好好弄清楚『內涵』出了什麼問題!反正......」我還在想著要怎麼接下去。

 「知己知彼!」一個孩子接口。

 

先解字?還是先解句子?

孩子們心情上已經準備好要進入「古文」。我發下原文,請他們先針對第一句話提問。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晉太原』是什麼?」「『武陵』是什麼?」古文果然可怕,七個字裡就有五個叫人摸不著頭緒。我慢慢地說明什麼是「朝代」、「年號」,補充資料性的訊息。接下來的就很容易了,孩子們憑直覺能猜到「有人迷路了」、「捕魚的」。

在森小,讀白話文和文言文的手法是一樣的。孩子們直接一句一句地閱讀、提問。哪個孩子卡在哪個字,大家就停下來猜一猜,從前後文、直覺去推敲,大概都能「想出」句子的意思。先猜出一整句話的意思,再來猜想某個「字」的意涵。例如:「緣溪行」,孩子讀完就能猜出是「沿著溪走」,這時候再來斟酌「緣」的意思,孩子會發現,平常用詞是「緣份」「緣故」,細緻的想都有「沿著」的內涵。

一般國高中在教文言文,老師直接叫小孩背「註釋」,一個一個硬生生地背,忽略字詞原有的「內在意涵」的相關性,這恰好是殺死孩子對古文樂趣最快的手法。

也許有人會問,這樣教不會很慢嗎?進度不會來不及嗎?

以閱讀〈桃花源記〉來說,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往下推想,大概只花了兩節課的時間,只比講解註釋和考試加起來的時間多一點點。孩子們整句整段的閱讀理解,速度超乎想像的快。讀完時,他們的臉亮亮的說:「沒有想像中的難嘛!」

 

〈桃花源記〉是夢一場?

解完整篇〈桃花源記〉後,我問孩子們,「桃花源」指什麼?

「是避難所!」「是學習所!」孩子們眼神亮晶晶地說。

「我覺得作者作了一個夢。」一個孩子沉思著。

「對!是一個白日夢!」「他幻想。」「瞎掰。」孩子們作出了決議。

孩子們這麼說,恰好反映老師教古文時,只教完「字詞理解」是不夠的。知道了字面上的意思,沒有對文章更深刻的追問,〈桃花源記〉在孩子心頭只是「夢」一場。

要怎麼突破日常思考的侷限、往更深處挖掘呢?我請孩子們試著提兩類問題。第一類是「為什麼是......,而不是......」。

我舉例:「為什麼主角是『漁人』,而不是『讀書人』?『南柯一夢』、『黃粱一夢』主角都是讀書人。如果『桃花源』是一場夢,為什麼主角是漁人?而不是作者自己?」

「對喔!」孩子們陷入沉思。

「再往下仔細想,水路上,最不容易迷路的,其實是......」

「漁人!」孩子說:「好故意喔!」「而且漁人不懂字。」他們慢慢意會了作者的「別有用心」。

我鼓勵孩子們再想一想,整篇文章還有哪些「為什麼是......而不是......」的疑點。班上一片靜悄悄。面對這樣特別的安靜,我的心像伏在暗處的一隻貓。

「為什麼找不到?」一個孩子打破了沉默。

「為什麼高尚士也找不到?」另一個孩子也問。

聽到這兩個問題,心頭的那隻貓咪想跳起來,我按捺著。再請孩子們想另一類問題:「作者寫了什麼?沒寫什麼?」

又是一陣靜默。

「沒寫村長。」「沒寫學校。」

按捺著喜悅,請孩子們猜一猜,為什麼作者沒寫?一個孩子說:「作者恨這些。」

我回想起自己當年在公務單位服務時,曾經重讀陶淵明的〈歸去來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很多人都說,陶淵明是思念家鄉「田園」,想要回家種田。不知道為什麼,在那一刻我突然體會了:陶淵明的「田園」不是真正的田地。

想像陶淵明當彭澤令的時節,家鄉的田地可能有親戚佃戶幫他種、或者沒有人種,無論如何田地都不會是「將蕪」的情況。「將蕪」是一種心頭「即將荒廢了」的感覺。穿越時空一千多年,我好像領會了陶淵明的「覺察」、「覺醒」。帶著這個心情,讀陶淵明的作品,會發現他說的桃花源、五柳先生,和一般人想像的,並不一樣。

如果說陶淵明寫文章只是想要表達「避世隱居」的願望,那他為什麼還要寫呢?

   (待續)   

 

何淑真,〈森小的一堂國語課:桃花源記〉(下)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2/618

note.detail.more

看見我的需要,更看懂你的難
看見我的需要,更看懂你的難

從孩子來到這世界上起,我們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地把孩子帶大

劉楚筠 2025-07-01

富饒的沙漠
富饒的沙漠

在學齡期,孩子開始走向社會,家庭不再是唯一的訊息或權威來源。

鄭谷苑 2025-07-01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所謂代溝,自古就有。

史英 2025-05-01

教室裡的「特殊」與「普通」
教室裡的「特殊」與「普通」

「你所謂的『特殊生』是什麼意思呢?」

鄧嵐心 2025-05-01

「停」!幸好,我沒打小孩
「停」!幸好,我沒打小孩

我跟體罰的「緣分很薄」,影響卻很大。

李慧貞 2025-05-01

英文文法也能幫到中文的閱讀理解
英文文法也能幫到中文的閱讀理解

請小孩先讀讀附錄的課文(見P.62),再試試以下的題目。

史英、武宜佳 2025-05-01

小樹到底說了什麼?—讓他用中文和英文都說說看!
小樹到底說了什麼?—讓他用中文和英文都說說看!

有了課文與原文對照,就容易看出兩種語言的差異,也就自然會…

史英、武宜佳 2025-03-01

海綿與章魚
海綿與章魚

在討論小孩的學習歷程時,常常會用海綿做比喻。但去年十二月…

鄭谷苑 2025-03-01

當小孩森氣氣
當小孩森氣氣

人們總說,有情緒是正常的、情緒不分好壞、要接納、要理解……

陳雅萍 2025-03-01

只是開玩笑而已?跟男生談性說性別
只是開玩笑而已?跟男生談性說性別

阿文看到建中校友會的菜單,覺得很噁心。她說:「以前都覺得

楊佳羚 2025-03-01

我們離那些影像中的孩子還有多遠?
我們離那些影像中的孩子還有多遠?

性影像犯罪,任誰聽了都會心頭一沉的五個字。究竟為什麼生發生?

鄧嵐心 2025-02-27

兒少照片外流事件,並不只是資安問題
兒少照片外流事件,並不只是資安問題

我們很難把這些事件的成因都歸咎於「兒少不懂資安問題的重要性」

李昀修 2025-02-27

照片外流的往後:傷害的停止,以及往後的故事
照片外流的往後:傷害的停止,以及往後的故事

「我每天都會到網路上搜尋自己的照片。」

李昀修 2025-02-27

爸媽的教戰手冊之七──網傳私照的問題
爸媽的教戰手冊之七──網傳私照的問題

網傳私照,絕對是所有爸媽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史英 2025-02-27

小孩想當網紅──讓我們加入一點點教育
小孩想當網紅──讓我們加入一點點教育

幾年前,網紅還是罕見的職業,與其說不支持小孩想當網紅,事實更

鄧嵐心 2025-01-01

抗網保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