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學費補貼是遲來的社會正義?

私校學費補貼是遲來的社會正義?
note.detail.update
2024-01-02
note.detail.writer
戴伯芬
教學

◎戴伯芬

大選前夕,政府推出「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其配套措施方案」,2024年開始補助私立大專院校生學費一年新台幣3.5萬元,高中職免學費,大大減輕中低社經家庭的經濟負擔。政策推出之後,人人叫好,認為這是遲來的正義,可以拉近長期私校與公校學生資源分配不均,矯正過去「教育反重分配」的弊病。

某方面而言,這確實稍緩解了目前私校學費高昂的燃眉之急,但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所謂根本,即高社經家庭子女上公立大學,以低廉學費取得名校文憑,順利進入就業市場,而中低社經家庭子女則進入危如壘卵的學店,所取得的文憑卻無助於在就業市場上獲得體面的工作。

這問題在選舉之前支票滿天開的教育蘇富比拍賣會榮景下,似乎鮮少有人再去討論臺灣社會投入教育資源多或少?投入的資源是否花在刀口上?還有,是否真能否改善教育反重分配現象?

 

僧多米少的教育支出

2018年臺灣投入高等教育的經費佔國家生產毛額的比率1.4%,與日本、法國、比利時相當,已經達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準;總體教育經費佔政府歲出預算比例21.7%,已經遠超過OECD國家平均10.8%,顯示臺灣對於教育的重視,雖然其間有不少是人事退輔支出,但整體而言,臺灣政府投入的教育經費並不低。

但是,問題出現在高等教育的學生數量,臺灣近年已經超過南韓,成為全世界大學入學率最高者。因此,進一步從平均每位大學生使用的教育經費來看,可以看出他們分配到的高教經費僅占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25.9%,OECD國家平均則為36.9%,是所有OECD國家中最低者,顯示國家雖然花大錢讓人人可以上大學,以滿足家長的期待,但並未促成教育品質的提升,後果是教學品質不良的學校林立,吸引社經地位不佳又無法考上頂尖大學的學生就讀,甚至祭出高額獎學金吸引學生入學,做為廣告噱頭,不願正視學生源減少過程中,如何保持高等教育品質的問題。教育部針對私校退場的亂象,也缺乏主管機關的擔當,私校在學費收入緊縮下,造成系所減班、併班嚴重,學生入學是某個系所,畢業卻取得另一個系所的文憑,整套學位授予法已形同虛設。

2002年,經濟學者駱明慶(註)便指出的教育不平等現況──臺北市人口和6.10%的大安區人口會成為台大學生,臺東縣的比例則只有0.19%;此外,父母的教育程度及是否為公教人員也有影響,臺大學生42%的父親和27%的母親為大學畢業生,父親或母親為公教人員的比例高達42%。家庭社經地位佳的子女或優秀學生上的是大學,但許多弱勢生或東南亞外籍生上的卻是MIT學店,此即所謂的「教育反重分配」現象。社經地位嚴重影響學生的入學機會,造成的結果是,大學不僅成為優勢階級複製的工具,對於進入退場危機的私校學生,更製造出文憑有助於階級翻身的貧窮陷阱,讓他們未出社會就學貸債務高築,而青年低薪更助長弱勢家庭階級翻身的困難。

 

確保教育品質是公共化的前題

目前每年3.5萬的學費補助固然可以減輕家庭的負擔,但是卻無法扭轉弱勢學生與優勢生教育資源不平等的事實,也無法彌補就業市場上的文憑不等值。

兩公約提到:「高等教育應根據能力,以一切適當方法,特別應逐漸採行免費教育制度,使人人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政府不妨將眼光朝向教育公共化的路,視教育為基本人權而由國家買單,如此一來,就必須隨經濟成長而逐年提高教育預算,投入足額的教育經費來支付教育成本,以保障教職員生權益為前題,並加速不良辦學私校的退場,以免繼續誤人子弟。

解決教育資源反重分配的關鍵不在學費,而在於如何提供弱勢家庭子弟平等的入學機會與合理的教育品質。政府必須痛定思痛,為教育品質把關,下架無心辦學學校的學位授予資格,才能避免誤人子弟。針對弱勢優秀學生要以全額獎學金方式取代學貸,才能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的學習。

當眾人目光仍聚焦在私校學費補助,需要補助多少才合理,唯有家長與學生意識到教育問題不在學費,而在教育品質,花費金錢與時間購買不是一紙文憑,而是真正學習到知識與技能,教育才不會成為弱勢家庭向下沉淪的陷阱。

note.detail.more

抖音的癮與它的產地
抖音的癮與它的產地

抖音真的只是大家原本想像的「另一種社群軟體」嗎?

廖佩汝 2024-03-01

私校學費補貼是遲來的社會正義?
私校學費補貼是遲來的社會正義?

臺灣近年已經超過南韓,成為全世界大學入學率最高者...

戴伯芬 2024-01-02

教學
教師評鑑, 高等教育裡的學術自由與淘汰機制的兩難
教師評鑑, 高等教育裡的學術自由與淘汰機制的兩難

教師評鑑制度自實施以來卻廣為高等教育學界所詬病,主因不外是:

謝青龍、呂明哲 2023-08-24

臺灣學術倫理問題的診斷與處方
臺灣學術倫理問題的診斷與處方

近來台灣學術倫理事件頻傳,學位造假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的閒話..

張維倫 2023-06-21

虛假歷程中的真實學習創傷
虛假歷程中的真實學習創傷

學生寫得洋洋灑灑的學習歷程不過聊備一格,還有可能白忙一場

戴伯芬 202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