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嵐心
現代人到底還看不看書呢?紙本書籍在這數位資訊流通快速的社會,其存在價值是什麼?作為一本紙本札記究竟該何去何從?因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人本教育札記勢必得做出回應與反擊。我們向來不會順著潮流被捲入漩渦中,而是會逆著潮流開創自己的未來。故此,改版勢在必行。而為了逆潮流,我們要用「社會運動」來掀起一波「滔天巨浪」。
但我們究竟要做些什麼呢?保留紙本、抵抗演算法、奪回自主選擇的能力……儘管有些眉目,心中仍存有一絲不確定感,但無論如何我們決定先開始行動。於是,走出編輯部、走出基金會、走出紙本札記能接觸到的範圍,與路上隨機遇到的民眾實際接觸的「街訪」正式啟動!
但街訪要訪什麼呢?怎麼樣才能跟我們的主張連上關係?有人說,可以做二選一的快問快答,也有人提出可以從紙本書跟電子書的討論開始。編輯們都放下手邊的工作,熱議這項前所未有的企劃。在拼拼湊湊提問與回應後,我們底定了方向,先問「你喜歡紙本書還是電子書?」並延伸對於「演算法有沒有妨礙自主選擇」的問題。至此,街訪企劃似乎有些雛型了。
實際的接觸,當然需要實際的道具。然而,編輯平時的武器是紙筆或鍵盤螢幕,而非剪刀膠水跟PP版。因此在製作過程中,我們與手作工具「苦戰」許久。儘管生疏,但在與工具的交互中,卻是由內而外體會到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喜悅感,國小美勞課的回憶也漸漸湧上心頭。二選一題目版、麥克風牌、宣傳小書──越來越有模有樣起來了!
在前置作業準備就緒後,最後,終於要踏上戰場了。
在走訪街道、校園後,我們宣傳主張,也交流了各式各樣的意見與想法,相談甚歡……原本以為可以這樣迎接美好的大結局,結果,我們初次街訪就大碰壁!選擇中山區當作首次戰場的我們屢屢遭拒,街上的人們不是迴避視線、快步離去,就是露出歉意的微笑婉拒。不過我們也沒有因此垂頭喪氣,還是鍥而不捨從人群中找出三位願意接受訪談的民眾。
他們大多表示「比較喜歡紙本書,因為紙本書可以實際的去翻閱書,比較會有記憶,可以聞到書的氣味,看到整體的包裝設計。買書的時候,會看紙本書的封面會不會吸引人,整體風格也可以一眼感受到。紙本書可以帶來五感體驗,電子書就沒辦法實際上感受這本書。」
出乎意料的,好像他們都很喜歡紙本?
但能遇上三個喜歡紙本書的人,會不會只是好運?如果街訪到更多的人,答案還是一樣嗎?從屢被拒訪的傷心裡重振旗鼓後,我們決定前往大學校園繼續採訪,想說,大學生應該比較願意受訪吧?於是我們來到了輔大。不出所料,學生們都比較樂意接受訪談,多數人都更喜歡紙本書,當然,也不乏幾位電子書的擁護者。但大學生不只樂意受訪,甚至在採訪途中,還針對演算法的討論裡提出深刻的問題。
有位同學在聽完問題與論述後,蹙眉詢問:「演算法跟自主選擇有什麼關聯性嗎?」
突然被反問的我們有些愣怔,並請他多論述一些,於是他接著說:「我覺得問題不是在演算法,不管在有沒有演算法的時代,沒有做選擇的人都一樣不會做選擇,只是現在他們有更方便的東西可以直接獲得資訊。那在以前他可能是聽老師講、聽權威講、聽教會講,他一樣沒有在為自己做選擇、自己應該接受到什麼資訊。」
收穫了許多珍貴的想法的我們,回到辦公室後不禁也開始反思,我們真正想要追求的主張是什麼呢?我們喜歡紙本,渴望紙本留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但面對社會大眾,紙本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在這個被網路與演算法掌握的時代,紙本書究竟是失去了它的價值?抑或可能成為了某種嶄新的象徵呢?在街訪這麼多民眾同學後,這場社會運動不只是小小的推進了一步,更是在我們心中點亮出即將前行的方向。會看書的人們有很多都還是喜歡紙本書的體驗,而討論演算法的危害時,還需要更深刻地著眼在「人如何反操控,重拾自己的能力」,去精準地抓到問題所在……
我一邊思索著,一邊默默在心中強調,這是來自新時代給予我們札記的挑戰與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