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瑋芳(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專長: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
還記得童話故事《三隻小豬》嗎?豬兄弟三人長大離家後,各自打造自己的房子。老大用茅草蓋房;老二用木頭築屋;老三勤奮努力,花力氣用水泥磚頭建造了真正能抵擋大野狼的房屋。明明是相同的父母,明明同樣由豬媽媽撫養長大,怎麼個性就差這麼多呢?
我喜歡將性格比喻成每個孩子出生就帶出來的種子,家庭環境就是生命初始提供的風土,接著在成長路上遇到的人與事,有些帶來酷寒考驗,有些熱情施肥,點點滴滴都是灌溉種子的養分,終於能長成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模樣。而這類描繪手足因其性格不同,在人生路口選擇走上不同的道路,正是許多故事的原型。
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作品。故事圍繞著班奈特家五個女兒的人生際遇與愛情、婚姻,特別聚焦在二女兒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之間的情感發展。二人初識的舞會上,達西先生流露出身上的傲慢,突顯彼此階級落差,加上旁人從中阻撓作梗,雙方帶著極大的偏見來解讀彼此的行為,自然更容易形成誤會。
想想看,你在和一個人互動的時候,如果他的表現是很少主動理睬你,在聊天時,也都有一搭沒一搭的,你會有什麼感受呢?很可能會理解成對方不喜歡你,對你沒興趣吧?這也難怪達西先生第一次鼓起勇氣向伊麗莎白表白時,她會如此驚訝了!她從來沒想過,這些看似冷淡疏遠的行為,是因為達西先生的個性使然。他並非不想和伊麗莎白互動,而是不擅長也不知道如何做,甚至可能是因為愛慕而更不好意思回應,沒想到卻造成更大的誤解,被視為瞧不起伊麗莎白,讓兩人的愛情尚未萌芽,便先蒙塵。
這是性格有趣也為難的地方。如果能先知道達西先生的個性本來就比較內向,就比較有機會正確地解讀達西先生的冷淡並非漠不關心,而是不知如何關心起。
但是,如果我從來不認識這個人,又該如何得知一個人的個性呢?不正是從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來嘗試推論猜想嗎?看到一個在派對中談笑風生的人,就覺得他個性外向,喜好與人高談闊論。相對的,如果看到一個在聚會中鮮少主動發言,安靜在旁的人,便覺得這個人生性羞怯,不擅與人交際。伊麗莎白也是循此途徑,從達西先生的言行態度來判斷他是個高傲冷漠的人。
事實上,單憑一兩次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觀察,並不足以論斷一個人的性格傾向。偏偏人們形成印象的速度太快了,往往在第一次的互動中,甚至是見面的那個瞬間,就形成對人的第一印象。而印象一旦建立,要扭轉就更加困難了。請一定要記得──人的印象並不可靠,而且極易犯錯。更可怕的是,印象成形後,我們便會透過既有且可能是錯誤的形象,去解讀別人的行為,如此錯上加錯,造成人際互動中的種種誤會與衝突。
那該怎麼做呢?了解自己的印象可能出錯是第一步,恭喜你已經完成最困難的一步。接著要常常提醒自己,少數幾次的行為觀察並不足代表一個人的個性,通常需要在類似情境中反覆確認,才能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以達西先生的行為來說,可以思考他是對其他人都很熱情但只對我冷淡,還是所有人都冷淡但至少會多看我兩眼;是每次和我碰面的時候都如此冷淡,還是只有在和我家人、姐妹一起的時候,才對我冷淡;是只有在舞會場合對我冷淡,還是不管在何處碰面都對我冷淡。這些觀察與思考都能讓我們釐清環境和個性都可能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
另一個有趣的思考角度是班奈特家的五個女兒,彼此個性大不相同,她們嚮往不同的婚姻,追求愛情的行動也截然不同。排行老大的珍,個性溫和善良,習慣從正面的角度來理解人和事,即使與賓利先生的愛情受到種種考驗,也沒有放棄希望,最終修成正果;女主角伊麗莎白直率開朗,對面不善言辭的達西先生,仍能自信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現鮮明個人風格,才有機會加深對彼此的認識;么妹麗迪亞個性衝動又自我中心,凡事只考慮自己,為了追愛私奔,留下一堆爛攤子讓旁人收拾。這樣魯莽的愛情又能持續多久呢?
描述家庭手足性格差異而開展的故事甚多,近年熱映且屢獲獎項肯定的電影《孤味》也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孤味》描述林秀英阿嬤在丈夫離家後,如何將蝦捲從路邊攤賣進知名餐廳,以此撫養三個女兒長大的故事。三個女兒各有各的脾性,在經歷父親離家的衝擊後,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來因應。在彼此大相逕庭的行為背後,共同的初衷是害怕被拋棄和渴望被認同。
老大阿青看似我形我素,和家人保持距離,這是在受傷過後,選擇將情緒向內收起的自我保護。在癌症復發時,她向妹妹請託,希望在臨終之際,妹妹能握著她的手,陪在她身邊。這是阿青內斂的情緒表達,她渴望家人的支持陪伴,卻因為太害怕受傷而用瀟灑作為武裝。
老二阿瑜是醫生,事業有成的人生勝利組代表。支撐她一路走過求學的初衷,是想滿足媽媽的期待;是想在頒獎台上,有機會再見到父親;是為了家人的愛,而不是自己真的喜歡念書。
老三佳佳選擇繼承家業,陪伴在母親身旁。佳佳承接的不僅是家族事業的招牌,也是對媽媽的照顧責任。對時時陪在身邊的人,我們反而更不會去珍惜,日常生活中的大小摩擦,都是不斷相互損耗的過程。但即使被媽媽碎念、被姐姐指責、被員工看輕,佳佳也沒有因此拋下一切,這就是她對家的牽絆和眷戀。
從《傲慢與偏見》到《孤味》,看見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姐妹手足,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回應生命中的風雨和考驗,走出自己的路。這也正是心理學強調的個別差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是你遇到了書中主角的際遇,又會做出什麼選擇呢?想必又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了吧!祝福我們都能充份理解自己的性格,在真實人生的旅途中,展開屬於自己的冒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