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瑋芳(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專長: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
特質如何測量呢?
過去心理學研究最常使用的工具是問卷,由參與者自行閱讀問卷題項後進行評量,以此計算特質傾向。先前介紹過的大五人格模型之所以能夠廣泛應用、普遍流傳,正是因為建立了有效的問卷測量工具。
問卷測量最大的優勢是簡單方便且容易操作,在短時間內能夠輕易取得很大的樣本數,而且透過制式化的分數計算,更能在統計上進行差異比較與數據分析。但是,問卷測量面臨一些限制,最常見的是社會讚許性(social desirability)的影響,也就是為了維持他人眼中對自己正向的看法與評價而不願真誠填答。
試想,如果是在入職測驗中看到以下敘述「我是一個雜亂無章的人」,你有多大可能願意坦率填答真實的自我特質呢?因此,這類的問卷工具在題項描述上會將社會讚許性納入考量。若有必要,也會在研究加入真誠作答程度的相關測驗工具,以盡可能降低社會讚許性對研究結果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特質的測量也不再侷限於問卷工具,人在言談或書寫中所使用的文字、選擇持有的物品、甚至是個人的行蹤軌跡,都是反映個體特質重要的指標。舉例來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開放性越高的人,通常持有種類多元的書籍,所聆聽音樂的曲風也更豐富多變。
再者,特質在Facebook的貼文中也可窺見端倪。高和善性的人更常提到朋友家人,也有更多的正向形容詞;相對的,低和善性的人則更常使用髒話和負向形容詞,鮮少提及他人。此外,一個人會在哪些地點出沒也能反映其人格特質。高外向性的人較少花時間待在家裡,更常出沒在咖啡店、餐廳及朋友家等地方。這些新興研究的積累,突顯了特質測量的多元樣貌。
網路上的性格測量能相信嗎?
這個問題實在很難一概而論,因為網路上能找到的性格測量實在太多了,有些或有參考價值,但多數姑且將其視為心理遊戲,一笑置之即可。一個有效的心理測量工具,必須穩定且有效地捕捉到特定現象、狀態或特質,因此需要良好的測驗發展基礎,才能宣稱其有效性。
網路上常見的心理小測驗(遊戲),例如要測量你的害羞程度,題目是:「穿越迷霧的森林小徑,你覺得自己第一個遇到的動物會是?熊、鹿、豹、貓頭鷹。」你覺得這個問題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害羞傾向嗎?如果不能,那就不是有效的測量題項;再者,你所選的答案很可能是隨機抽選一個答案,變動性高,難以反映特質傾向跨時間與情境的穩定特性。
MBTI也是近年來在網路上非常流行的性格測量工具,網路上流傳的版本各有差異,大致上是以注意力焦點(內向或外向)、感知偏好(直覺或知覺)、判斷歷程(情感或思考)及生活態度(感知或判斷)四個向度,將人格區分為2的四次方共16種類型。MBTI雖然號稱援引人格心理學家榮格的人格理論為基礎,但其在心理學學術研究上的使用較少,科學實證基礎尚且不足,不宜以此作為人格傾向的決斷性工具,建議將其視為「認識自己」的體驗即可。
明明是相同父母所生,怎麼個性差這麼多?
當家長的常常有個困擾:明明都是我的小孩,怎麼手足之間的個性差別如此之大?一個人的性格是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不斷交互作用而成。
每個孩子性格脾氣各有鮮明特色,從呱呱墜地以來便可見端倪。有的親切隨和,問他什麼都說好;有的頑強抵抗,堅持做自己,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性格傾向,沒有人教,本來就會的。而這樣的性格傾向,又會和主要照顧者之間互相影響。
親切隨和的孩子減低了照顧者的負擔,更容易在互動中被稱讚,自然強化了親切隨和的行為傾向;堅持己見的孩子經常考驗照顧者的耐性,較常在互動中引發衝突,批評與責備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而更激烈氣憤,從而減弱了孩子的親和性。
除了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養風格,學校、師長、朋友同儕等不同的人生際遇,也會對一個人的性格養成產生影響,當然會造就出風格迥異的孩子,卻各有各的精彩。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特質可以改變嗎?回想一下性格的定義吧!性格是一套相對穩定而持久的心理特質,將會影響個體的感覺、思考及行動。換句話說,性格代表一個人特定的行為傾向,說改變又談何容易呢?
當然,人是有彈性且能夠因應環境調整的。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考試或求職的團體面試中,還是可以勉力準備,踴躍發言積極與人互動,回應情境的期待。但是,這樣的行為對害羞內向的人來說是比較費力,需要花更大的力氣準備,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重新補充能量。換句話說,個體當下的行為表現能隨著情境而改變,但是性格中特定的行為模式則相對穩定,雖然可能微幅修整,但大幅改變的可能性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