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瑋芳(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專長: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
冬日暖陽的公園裡,孩子們正在開心的玩耍著。有的孩子呼朋引伴,孩子王似的招呼每一位夥伴;有的孩子樂於跟隨,愉快地融入群體當中;有的孩子喜歡獨自探索嘗鮮,一個人更能樂在其中;有的還怯生生地跟在家長身旁,需要更多的陪伴、引導才能跨出探險的步伐。即使同樣在公園玩,不同的孩子也會展現出不同的面貌,這就是心理學強調的個別差異,也反映了每個人的性格不同。
什麼是性格呢?
特質論學派主張性格是一套相對穩定而持久的心理特質(trait),將會影響個體的感覺、思考及行動。換句話說,一個人的特質將會持續地發揮作用,影響我們如何對人事物產生感受與想法,又會傾向採取何種行為模式。
「小艾的個性活潑開朗」,這類生活中常常拿來描述個性的形容詞,就是所謂的特質。你是如何形成這些特質描述的呢?常見的是從行為的觀察而來。特質與行為之間往往具有直接的對應關係,當你發現小艾總是會主動和身邊的人聊天,而且容易交到朋友,就很可能認定小艾是個活潑開朗的人,也就是具備「活潑開朗」的特質。
特質具有「跨情境」與「跨時間」穩定的特性。如果你觀察得更仔細一些,會發現小艾不只是在教室裡會向坐在隔壁的同學攀談;在公園裡也會搭訕陌生玩伴,很快跟人打成一片;並且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在派對和聚會上談笑風生,非常容易結交朋友。
從教室、公園再到社交場合,即使所處的情境有所改變,外向特質仍主宰著小艾,展現出類似的行為傾向,這就是特質所具備的「跨情境」穩定性。而這樣的小艾,在小時候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孩,也有更高的機會長成一個活潑開朗的大人,未來也更可能成為一個活潑開朗的老人。即使時間更迭,隨著年歲增長而步入不同的生命階段,從學生到工作,從為人子女再到為人父母,個體仍會維持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這就是特質的「跨時間」穩定性。
大五人格模型
能夠用來形容人格個性的形容詞成千上萬,哪些才是重要的特質呢?又需要幾個特質,才足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呢?關於這些問題,歷年來心理學家們各持己見,莫衷一是。但若談到在學術應用上最為普遍常見的,莫過於大五人格模型(Big Five Model)。大五人格模型從五種不同特質傾向來描述人的性格:
1. 開放性(openness)
開放性是指樂於接納新事物,嘗試新經驗的程度。高開放性的人通常具好奇心且勇於嘗試,擁有較高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相對的,低開放性的人則相對固著保守。
2. 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
嚴謹性是指自律、自我控制及條理分明的程度。高嚴謹性的人做事有條不紊,也有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對的,低嚴謹性的人則較散漫混亂,衝動控制能力也較差。
3. 外向性(extraversion)
外向性是指主動積極、充滿活力及社交活躍的程度。高外向性的人通常話多風趣且好社交,非常容易結交朋友;相對的,低外向性的人則相對安靜含蓄,靦腆而不善與人交際。
4. 和善性(agreeableness)
和善性是指親切友善和樂於合作的傾向。高和善性的人更容易親近,樂於助人且更願意相信人;相對的,低和善性的人則較粗魯苛刻,批判好猜疑。
5. 神經質(neuroticism)
神經質是指一個人的情緒狀態穩定程度。高神經質的人缺乏安全感,容易緊張焦慮,較常經歷情緒起伏;相對的,低神經質的人較為平靜自在,較有自信與安全感。
心理學家喜歡研究特質,是因為特質既然反映了個體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便具有良好的預測效果,能夠有效預測個體的心理健康、身體狀況、工作表現乃至人際關係狀態。舉例來說,一個外向性比較高的人,在社交場合比較不會緊張焦慮,通常更容易交朋友,社交聚會也多,比較少覺得孤單寂寞。這就是從人格特質(外向性)預測心理健康(社交焦慮)和人際關係狀態(寂寞)的例子。
讓我們反過來試試,若想預測工作表現,請問哪一個特質具有穩定的預測效果呢?不同類型的工作會有差別嗎?答案是會,也不會。的確,不同類型的工作可能會適合不同特質的人。客服人員經常要面對客戶的抱怨指責,穩定的情緒狀態(低神經質)和親切友善(高和善性)個性有助於工作表現;設計師需要發揮想像力(高開放性),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業務人員經常和客戶往來周旋,甚至必須開發陌生新客戶,因此喜好與人交際且容易結交朋友(高外向性)的特質將使其更無往不利。
有趣的是,無論前述哪一種類型的工作,若要表現傑出,都需要高度的嚴謹性作為支撐。試想,客服人員在面對顧客五花八門的提問,不僅要能逐一回應,更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克制回嘴反擊的衝動;設計師即便是創意工作,也必須顧及與業主談定的交期與工作進度規劃;業務在與客戶應對交際時,若能條理分明地展現對產品細節的熟悉,亦應有助於順利成交。
因此,嚴謹性被視為預測工作表現的重要特質,而且是對大多數的工作都有良好的預測效果。嚴謹性越高,代表一個人的行動更有組織、有規劃,且具備更高的自我控制能力,當然能夠預測更棒的工作表現。
擁抱自己的特質
你羨慕別人的特質嗎?你了解自己的特質嗎?由於特質對於心理適應和行為指標都有良好的預測性,因此難免產生某些特質比較好,某些特質比較差的想法。但是,別忘了特質是相對持久且穩定的,具有跨時間與跨情境不變的特性。
因此,就算花了很大的力氣,也很難改變每個人獨特的行為傾向。與其一味地羨慕別人,不如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花時間探索自己的特質,更重要的是,練習和這樣的自己相處。一個低嚴謹性的人,不必然是雜亂無章的,也是能透過養成每天確認行事曆的習慣,提醒自己各個繳交期限;將出門要帶的鑰匙、錢包等物品,固定放在門邊顯眼的角落,來避免自己忘東忘西。
請記得特質本身沒有絕對的高低優劣,只是用來描繪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反應模式。當你對自己的特質有足夠了解時,就能在適當的情境與環境中,充份發揮所長。更重要的是,能夠預見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先做準備,給自己緩衝的餘裕。然後,能夠擁抱自己的特質,喜歡這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