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英
嶄新的一年正要開始,想起那句古舊的老話:溫故而知新;那麼,我們這個「人本論壇」,不如也來溫一個故,看能知道什麼新。
前年一月的論壇,標題是「過年故事,聽了吃不下」;這當然有置入行銷的嫌疑(當時正推出「聽了睡不著」的podcast),但實際是從「媽媽帶小孩去公園過夜,體驗流浪生活」的網路故事說起。說的是,雖然網民絕大多數支持這位媽媽「恨鐵不成鋼」,但並沒有誰起而效法,真的拿自己的小孩去公園煉鋼。結論是:這就是常人和病態的區別。
去年一月,寫的當然是改版宣言「雙月出版,雙版共舞」,還附帶了「大選心得」。心得是,我們正處在一個「不耐煩」的時代:選民根本不耐煩表達心意,以致傾聽民意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而讀者也不耐煩品嚐什麼雙版共舞,以致我們改版的前途恐怕也渺茫……
接著,論壇又寫了「地獄梗」和兩篇「MeToo, WeToo」的話題,焦點都在背後的掩藏的「本質」,即「主體性的喪失和剝奪」,而不在表面的現象。
這樣回頭看去,隱約中,共通的,是一份很深的憂慮;這份憂慮到底是針對什麼,好像三言兩語也說不清。這時候,就應該抓出一個具體的,看得見摸的著的,不說大家也明白的「敵人」,哪怕是個替罪羔羊也好,以便把憂慮的矛頭,大張旗鼓又堂而皇之地指向它,而且,趁便狠狠地戳進它的胸膛。
這樣回頭找去,無論是「不耐煩時代」、「地獄梗」……共通的,隱約中,都和網路有關;無論是「過年故事」、「MeToo事件」……雖然古已有之,但成為影響重大的議題,也都是網路風向的結果。
理論上說,網路只是一個工具,本身當然是中性的,是使用網路的人出了問題;但事實上,人會受到工具的影響,「拿著鎚子的人,總是在找釘子」的故事,還只是冰山的一角。
更何況在這個網路的時代,網路已經不只是一個工具,它是人們只要醒著就不能沒有的東西。人基於各種需要而製造工具,但網路一直在製造人的各種需要。
網路正在沒收人的心智,「只有立場,不問是非」已經成為多數人的日常。
「網路上」有很多關心青少年掛網的訊息,但中老年也許掛的更兇;學生至少受到學校或父母的某種限制,但成人對網路並無警覺。其實上網時間長短只是表象,真正的問題是大家在網上做什麼,以及原本該做的什麼因而沒做。
原本該做的,是隨著身心的成長,人一步步地成為真正的自己;這意謂著有自己的意見,主張,判斷,追求,選擇,決斷,以及對自己在各個方面的覺察,和省思。然而,這「成為自己」的「自我實現」,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自己好好相處,包括刻意的不相處──或甘心歡喜地把自己交給別人,或處心積慮地為自己留下空白。
然而,網路充份而全面地取消了這個條件:十個上網者有九個,十小時上網中有九小時,人不但未必是他自己,而且看不見自己的缺席。
網路,做為人的替罪羔羊,之所以終於成為人間的罪魁禍首,不在它的罪証確鑿;而是因為,我們想要大聲疾呼,廣召同志,極力「抵抗」的,有如前述的那一切,都可以用網路做為「標的」:只要說「抵抗網路」,大家便明白是要抵抗什麼。
但也有人聽到「抗網」,就想到禁用網路,以為是要回到山頂洞人的時代(沒有網路,就等於茹毛飲血);殊不知,在這網路的時代,連抗網都得依靠網路,有誰會傻到去禁網?
我們所想的是其實是「抗網保孩」:抵抗網路,保住小孩;之所以侷限在「小孩」,一方面是不敢奢望能保住大人,二方面,這或許會讓人們想到管制小孩的手機,因而就大為贊同。
其實,管制手機或上網時間,是一個捨本逐末的辦法;雖然沒有人敢反對「逐末」(總比束手投降好些),但根本的大計,還在開啟小孩的「自我覺察」和「主體意識」:是我在用網路,還是網路在用我?
這有一點像是「讓夢中人知道是在夢中」,應該被歸為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卅多年來,我們所做的,不都是這樣的事嗎?
所以,在這年初的「溫故知新」裡,我們的「新得」,也許,或者,恐怕,莫非就是,為札記定個「抗網保孩」年?用一年的時間,全力一搏,看看明年一月的時候,我們還能說些什麼?
在這同時,改版的札記還要維持紙本的出版:堅持紙本,至少是「抗網」的一個象徵呀!